书房是有故事的地方
2023-03-17绿茶
绿茶
我的画画之旅,缘于2016年底,时吾儿小茶包三岁多,正是爱涂涂画画的年纪,某日,伊说:“爸爸,跟我一起画画吧!”我们就在书房里翻找他平日爱读的绘本,照着涂涂画画起来。从未学过画画的我,恨不得此刻立马变身画家。
之后,一起涂画成为我们的亲子日课,我也渐渐爱上这样的涂涂画画。恰逢茶包妈妈生日,和小茶包商量制作一本“小豆本”做礼物。网上找了教程,用一张彩纸折好“小豆本”,我们分工在不同页画上小画,这份心意小礼物,给了茶包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
从此,父子俩都迷上画画,从临摹慢慢开始了各自的创作,小茶包喜欢飞机和国旗,手绘了各种型号的飞机,包括机场和一些空难事件,也画遍了全球所有国家的国旗,我拿着一一展示,他如数家珍。
我则利用家中各种废纸画画,在旧书封面上画画,让一本本很普通的旧书变成独一无二的“绘本”;新买的衬衫里有一张硬白纸支撑,舍不得扔,画了插画师九儿家的“兔儿爷雕塑”,在九儿老师热情鼓励下,鼓起勇气寄给了九儿老师,并获回赠一幅九儿老师原画;甚至在医院开的“药方”上,把方子上的中药草本一一画了下来,凡此种种。
陪小茶包在小区里玩,带着小本本随处随画,几乎画遍了小区各个角落,也画他小伙伴们的手推车、滑板车、自行车、平衡车;参加小区内读易洞书店阅读邻居读书会,画现场,画静物,也画眼前所见的一切,书友们在小画上签名,记录一次又一次阅读现场。
画画,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让我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那些日常和平凡的生活场景,突然有了别样的精彩,于是,速写成了日常习惯,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真实而美好的瞬间。
所幸爱上画画,就像长久以来爱书那般热烈,也想用画笔记录跟书有关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了“画书店之旅”和“画书房之旅”。已经出版的《如果没有书店》,收录了“画书店之旅”阶段性作品,而“画书房之旅”则从《所幸藏书房》开始。
书房是有故事的地方,是每个读书人的精神角落。这些年造访了无数读书人书房,分享几则书房故事,感受这些精神角落里的思想之光和真情之谊。
我的画书房之旅,缘于2019年,当时应一家媒体之邀,开设“名家书房”专栏,开篇造访北大陈平原、夏晓虹教授家书房,惊叹于陈、夏教授书房之琳琅满目,拥挤有序,理想的书房大致如此,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言:“理想的书房应该是一个知识地图,书房里有不同的小径,再大再乱的书房,都清晰知道每条小径通往哪里?”
藏书家韦力先生的“芷兰斋”可谓是藏书界的“圣地”,爱书之人多以造访过这方“圣地”而欣慰。我曾多次造访,和韦力先生在“芷兰斋”满屋书香中畅聊古书之美,古书之爱。走进“芷兰斋”,那种古中国的气息扑面而来,打开经、史、子、集书架,一函函一卷卷,这些历经一代又一代藏家递传的古籍,像是耆老安详而坐,述说着他们的历史。
书札收藏家方继孝先生的“双序斋”则是另一番风景,素朴、雅致,没有大书架,而有一个大大的保险柜,这里珍藏着一万多通名人信札,一张一张整整齐齐插在文件夹里,分门别类,按不同主题,不同人物,不同时代等等。这些泛黄的信笺、纸片,有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每通信札中“私密”的交往,与今天的我们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冥冥之中递传至今,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而李冬君、刘刚伉俪,他们那间16万藏书的“蝜蝂齋”,也是书界大名鼎鼎的書房,这批书得自大学某系资料室,均为人文社科方面书籍,这批书不仅把他们家挤得满满的,另外租了隔壁单元来放书。“蝜蝂齋”里挂着一幅李冬君老师五十岁生日时,刘刚老师手书的大字:“自由人天寿 独立者青春”,大字上下并录有刘刚老师写给冬君老师的情诗多首。此字此诗此情,让人感受到书房不仅是读书之所,也是爱意表达之所。
副刊前辈解玺璋,退休后从事传记写作,他的书房饱满而有序,呈现出传统副刊编辑的阅读习惯和基础积累,他的阅读从中国古典文化开始,抄录和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最终,选择中国近代人物传记作为自己的研究和书写方向。这种古今中西的贯通阅读,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大格局的视野,而传统的抄卡片式研究法又让他回归到书写本身,整个书写过程,不仅是最终呈现作品,还梳理和留存的大量史料和研究路径,这是当下稀缺的学问本质。
书房无疑是私密空间,有着主人的阅读趣味、思想底色、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流露。这些年访书房、画书房,见识不同精神角落的独特趣味和价值,通过和书房主人交流,更真切感受到读书人对营造自己精神空间所做的努力和坚持。
选自“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