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023-03-17托马斯白
刚开始接触三国的人,几乎都是从刘备开始进入这个充满魅力的三国世界的。三国演义的开篇也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刘关张的兄弟情谊几乎就是三国故事的主线情节。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跟着演义的故事情节,成为刘备的粉丝。他对汉室忠心耿耿、一生以匡扶汉室为目标,三顾茅庐得孔明后,终得三分天下。
入门之后的三国迷开始看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野史传说,民间分析,知乎讨论。渐渐地,刘备的伟光正形象开始出现了裂痕。原来鲁迅说过“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啊。确实,怎么看怎么觉得大耳贼就是一个伪君子。长坂坡摔阿斗,那是为了收买人心;借荆州不还,臭不要脸;刘璋诚心请他入蜀,他却反夺了汉室宗亲的西川。整日哭哭啼啼,六神无主,得孔明之前颠沛流离,一事无成;晚年自己称帝,还妄称匡扶汉室,我看是匡汉室吧!晚年为了报私仇,还不顾大局,倾全国之力东征孙权,败光了蜀国的家底,导致诸葛亮后来北伐再无胜算。对了,说到这里,白帝城托孤时还有意说一句“可取而代之”,最后阴了一把孔明,让他不敢谋逆,只得辅佐自己的傻儿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刘备,就是一个伪君子,小人!
进入这个阶段的三国迷,往往会把内心支持的主队切换成“曹魏”,毕竟曹操比起刘备来就真实得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不奸先不说,你就说雄不雄吧。人家曹操虽然有道德瑕疵,但起码不是伪君子,而且文韬武略都充满魅力,是真正的三国英雄豪杰!
随着对三国了解的深入,真正的三国粉丝都会逐渐开始进入三国志,了解演义背后的历史是怎样的面貌。了解越是深入,“伪君子”刘备就开始有了一些解释不通的地方。
如果说刘备是个伪君子,为何手下的文臣武将都誓死相随,不离不弃?
一代武圣关羽,围下邳被迫降了曹操,这时候连大哥的音讯都没有了,他仍然约法三章,一旦得到大哥消息,就要弃官投奔;而曹操对关羽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上马金下马银,还授了汉寿亭侯。如果关羽的目标是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已经立了战功、深得曹操喜爱的他完全可以留下来继续为官。结果关羽说“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一聽到刘备的下落,“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刘备一介伪君子而已,颠沛流离十几年,能有什么厚恩,让关羽如此?
如果说这只是关羽单方面的义薄云天,那又如何解释张飞、赵云、法正等一干名将的舍生忘死?难道他们都是傻子,看不穿刘备的伪善面目?更要如何解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真的是因为他白帝托孤的一句话,就能限制住三国第一军师诸葛孔明的一生?
伪君子的特点,就是会露出马脚。在利益攸关之时,他们往往会暴露出言行不一之处,暴露自己的本心。如果刘备是伪君子,刘表过世前欲让刘备接管荆州,刘备不从;裴松之说这估计不是史实,那之后诸葛亮献策让刘备攻刘琮取荆州,刘备仍不从:“吾不忍也”;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十万荆州民众因皇叔仁义,要跟随刘备而去。我们先假设这些民众无知,跟了一个“伪君子”,可是权衡利弊,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于是,三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携民渡江”上演,因为这一段历史太过离奇,在三国演义中便加入了赵子龙救阿斗,杀了个七进七出;张翼德据水断桥,喝退曹操百万兵的传奇故事。三国时期,胜者屠城,杀降将者比比皆是,可翻遍史书,找不到皇叔任何屠城的记录。
看到这里,刘备的形象开始变得特殊起来:作为领导,他“知人待士”,用人不疑。得孔明如鱼得水,面对27岁的年轻人,完全信任并实践了他们初次见面聊到的“隆中对”。刘备白帝托孤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是曹操、孙权、袁绍、刘表乃至任何一个其他诸侯的口中说出,你都可以说他是在试探诸葛亮,唯独刘备说出这句话,我相信他没有任何私心,胸中毫无他念。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也反应了刘备当时在蜀国的威望之盛。
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曹操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刘备,三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会不会在某个没有刘备的平行宇宙里,张飞终其一生只是一介屠夫,关羽终被官府所获,郁郁而终于牢狱之中;赵云辗转各个诸侯,官不达千户侯;糜竺简雍地方官终老,卧龙凤雏未出仕,法正官至郡守,虚度一生。他们可能也希望闻达于诸侯,创立一番事业,可总觉得少了一个人,引导他们走向那个目标。
在那个平行宇宙中,诸葛孔明卧于隆中草庐,一觉至晌午。恍惚中仿佛门外有客来访。只隐隐听得门外客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孔明惊觉起身,门外却空无一人。
那将会是个多么缺少光芒的平行世界啊。
“亮,我找你找得好苦。”
“主公,我又何尝不是呢。”
选自“托马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