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研究

2023-03-17彭辉丽

传播与版权 2023年5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全媒体

彭辉丽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众多高校出版社通过建设资源服务平台、打造轻量化产品、关注用户体验感知等一系列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出版社业务从知识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但是,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全媒体理念落实不到位、全流程服务机制不完善、全方位要素保障不扎实等。因此,高校出版社应当通过主动跨界,多渠道拓展资源;加强研发,多平台优化服务;管理重构,多路径夯实保障,以促进知识服务业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全媒体;知识传播

全媒体时代,各类出版机构纷纷探索从知识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发展模式,但高校出版社受体制影响,在知识服务转型方面的探索落后于市场化出版服务商。2015年3月,原國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旨在通过数字资源内容整合,搭建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在首批试点的28家出版社中,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等4家高校出版社入围。但是,作为社会知识服务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出版社积极推进知识服务转型,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高校出版社在知识资源积累和服务网络构建等方面具有鲜明优势,在强大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智库的支撑下,高校出版社应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通过推进数字化、精准化知识服务转型,以保证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形成强大的管理与服务竞争力。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探索

(一)建设资源服务平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出版社积累了大量资源,但在传统出版过程中,其资源仅应用在印刷出版层面。全媒体时代,一些高校出版社开始对资源进行数字化集成,通过建设资源服务平台,深挖资源价值,以期为用户提供专业领域知识服务。目前,这类资源服务平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高校专业课程、精品微课、电子教材等为特色打造的线上教育教学平台。这类平台旨在为高校师生提供高效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打造的“文泉课堂”,通过整合该社所出版的各学科教材、多媒体附件、课件等2万余种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另一类是专业领域的学术型知识服务平台。高校出版社相较其他出版社,具有鲜明的学术知识服务优势,一些高校出版社利用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学术特色和出版社在某个专业领域的学术优势,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学术型知识服务平台。这类平台旨在实现资源、知识、用户、社群等多元化内容的集成,以形成良好的专业领域学术服务生态。如天津大学出版社充分发挥自身在建筑知识领域学术出版的优势,打造了专业领域学术型知识服务平台“建筑邦”,在学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打造轻量化的产品

搭建资源服务平台需要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对部分高校出版社而言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部分高校出版社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优质内容,面向特定用户市场,开展轻量化的产品输出,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1]。一些高校出版社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纸质读物数字化迁移,并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开展融媒体探索,形成了具有较强服务供给能力的轻量化产品传播体系,丰富了读者的内容体验形式。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上线的首个轻量级O2O知识社区—知更社区,其通过线下读书会、讲座等活动不断吸引用户参与;在线上形成覆盖电子书、音频读物、录播课程、活动视频等的融媒体资源体系,实现了高频次的社群交互和多元化的内容输出。也有部分师范类高校出版社集中开发教育类轻量化产品,依托大量的教育专家学者资源,将专业人才优势转化为教育产品,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自身的知识服务竞争力,并通过全媒体运营形成特色教育品牌。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推出了“美慧树”和“智慧树”两个轻量级拳头产品。其中,“美慧树”搭建了覆盖儿童早期教育的知识服务体系,主要面向教师和家长群体,为其提供融媒体读物和培训课程;“智慧树”提供幼儿园线上教育服务,通过跨区域、跨园区的教育互动,搭建资源共享、理念互通、教育共进的幼儿教育服务平台。

(三)关注用户体验感知

在传统出版业务中,高校出版社的服务仅体现在售后服务、用户反馈等方面,因此难以充分关注用户体验感知。在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校出版社开始关注用户的体验感知,试图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智能化、沉浸式的服务产品。有的高校出版社通过聚焦用户使用场景,为用户提供了精准化资讯服务。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针对线上学术会议服务需求,开发了“壹学者”服务平台。该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线上电子阅览服务,还搭建了面向专家学者的学术科研服务和学术交流模块,注册用户可接收平台精准推送的学术资讯,有效强化了用户的知识获取体验。有的高校出版社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基础,通过自主建设、专业合作等形式,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课程服务内容,大大提升了用户忠诚度。如浙江大学出版社与千聊教育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在高中数学奥赛竞赛方面的资源优势,针对竞赛选手开展精准辅导,有效优化了用户体验。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媒体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介质的优势,开展全方位资源与内容输出,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知识服务。然而,从当前实践来看,虽然已有不少高校出版社开展了全媒体知识服务,但是全媒体理念的落实仍不到位,与市场化出版服务商相比,变革效率和创新活力较低,具体表现在资源活用不足、内容拓展不足、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2]。第一,在资源活用上,高校出版社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资源和专家智库资源,其进行资源价值挖掘与内容输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服务动力、思维固化等,高校出版社更偏向于在专业领域进行资源探索,对各类资源的盘活利用不足。同时,高校出版社的资源服务模式也较为粗放,尚未对用户需求开展全面、深入研究,资源服务没有做到精准化。第二,在内容拓展上,大部分高校出版社仍旧选择深耕专业,缺乏向社会拓展的跨界思维。这也导致大量的数字化资源过于专业化、学术化、理论化,难以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出版社所掌握的内容资源大都聚焦于学术领域,受众群体较窄。然而,若高校出版社只聚焦于学术领域,显然难以覆盖规模更大的社会化媒体市场。第三,在产品创新上,高校出版社的产品创新落后于市场化出版服务商,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出版社对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市场需求的研究不足,产品开发更倾向于传统模式的数字化和对其他出版社的模仿,缺乏引领型创新探索。

(二)全流程服务机制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出版过程,全媒体时代的知识服务更强调精准化和实效性,对出版社的变革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出版社虽然已推出了各类知识服务平台,但是相较专业化的内容服务机构,其服务体系仍然有待完善。第一,平台化运营意识不强。一些高校出版社往往重视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反而忽视了运营管理这一关系产品服务质量的核心。一些高校出版社虽然通过微信公众号增加了线上客服、社群互动、电子书阅览等服务内容,但在实际的平台运营中,尚未形成特色的信息推送机制,内容更新缓慢,难以吸引目标用户。第二,用户服务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出版社拥有较为固定的目标用户,且标准化的产品输出也使得出版社用户服务机制较为固化。但是,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需要完善的用户服务机制,由于人员、技术等限制,当前一些高校出版社的用户服务还依赖于传统的服务热线。

(三)全方位要素保障不扎实

高校出版社从知识传播模式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型,离不开各类要素的保障,但受制于政策、体制、战略等因素,其在专业人才、专项资金、激励机制等方面仍缺乏保障,严重影响了业务探索的进程。第一,专业人才缺乏。高校出版社人力资源以专家学者、编辑、发行人员为主,缺少数字出版、媒体融合、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知识服务产品打造过程中,高校出版社需要针对用户需求开展调研;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标市场上各类平台和产品;通过分析自身差异化优势,进而形成方案,并基于技术可行性与开发周期拟定项目计划书。然而,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高校出版社推出的知识服务产品在界面交互、运营稳定性、服务实效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3]。第二,专项资金支持有限。传统出版业务的资金大都来源于自筹经费、课题经费、上级拨款等。由于教材类图书为刚需产品,因此高校出版社能够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实现盈利。然而,在知识服务转型进程中,由于高校出版社专门的项目经费支持较为有限,导致其知识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平台运营难以为继。第三,激励机制不适当。高校出版社尚未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对人员的考核仍然以出版数量、发行规模、编校字数等作为衡量指标。在高校出版社向知识服务转型的进程中,这种不适当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激发人才积极创新的内在动力。

三、全媒体时代推进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的策略

(一)主动跨界,多渠道拓展资源

在全媒体时代,资源是决定知识服务质量的基础,高校出版社应当进一步挖掘优质资源,通过搭建涵盖高校院系资源、特色资源、社会资源等在内的资源体系,持续提升自身的资源实力。第一,高校出版社要搭建覆盖全校院系的资源网络,除了推动出版教材、图书的数字化,还要开发音频、视频、慕课等资源,不断丰富多媒体资源库。如高校出版社可以与高校院系合作开展精品示范课录制,将优质课程纳入资源库,并通过线上平台推广,将所得收益按合作机制进行分成,在夯实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盈利模式。第二,高校出版社应当深挖区域和行业资源,不断扩充资源。如其可以将地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资源与高校资源相整合,打造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服务产品,以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打造资源品牌[4]。第三,高校出版社应当搭建具有更强开源属性的内容平台,允许更多社会化读者、作者参与到优质内容的创作中来,将知识服务平台升级为创作分享融合平台,从而获得更多流量支持。

(二)加强研发,多平台优化服务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出版社应当立足自身实际,开展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并借助多元化平台,打造包含客户端、知识店铺、小程序等在内的知识服务产品矩阵[5]。第一,研发客户端。客户端是用户获取知识的直接入口,高校出版社应当树立长线思维,积极开展知识服务客户端的研发,通过客户端整合原有网站、数据库、社群等资源,依托终端打造服务生态,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当前,高校出版社可以借助“阅门户”平台研发服务终端,设置便捷的资源导入和栏目,从而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客户端研发。第二,设立知识店铺。高校出版社可充分利用现有知识付费平台,通过设立知识店铺的方式,完善资源展示与用户服务。如其可以利用小鹅通自媒体知识付费平台展示知识产品,并借助拼团、分销、社群运营等模式,在促进知识变现的同时扩大知识服务影响力。第三,开发小程序。高校可以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展精准的用户管理与服务,并通过线上微信社群开展高效互动,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三)管理重构,多路径夯实保障

高校出版社应当进一步加强组织变革,厘清业务创新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转型方案,从而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一,在人才引育上,高校出版社应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尤其是要引进新媒体产品运营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此外,高校出版社还应完善内部培训机制,对现有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其树立市场化思维、全媒体思维,并立足自身岗位开展业务创新。第二,在管理机制上,高校出版社應明确战略重点,理解数字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对知识服务创新项目予以经费支持。此外,高校出版社还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上级项目申报、社会化融资、股权合作等形式,弥补研发、管理与运营资金缺口,为产品研发提供资金保障。第三,在激励机制上,高校出版社可通过开展项目制、小组制、扁平化的创新合作,由中层领导带领团队开展项目与创新攻关,并针对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开展有效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四、结语

目前,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需要尽快迎接新传播环境的变革,依托自身资源,开发出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场景化需求的知识产品,以知识服务引领出版业务转型升级,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黄世昆.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研究[J].科技传播,2021(12):84-86.

[2]冯卫东,何春梅.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改进路径:基于91家大学出版社的调研[J].现代出版,2021(02):80-84.

[3]赵常信.新时代高校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03):110-114.

[4]闫文龙.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出版社与图书馆协同发展研究[J].采写编,2022(09):136-138.

[5]胡玉玺,程海威.高校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J].中国出版,2021(12):43-46.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全媒体
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跨境电商供应链中的知识服务供需匹配模型研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