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民要术》中的“天气预报”

2023-03-17张思晨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书译文天气

张思晨

《齐民要术》,“齐民”通常指平民,即面向百姓;“要术”指重要的生产技术和谋生方法。贾思勰在该书序中写道:只要和百姓维持生计有关的内容,书中皆有记载。

农业生产与“天”息息相关:风调雨顺,庄稼可丰收;天时不利,粮食会减产。在农业典籍和生产经验研究中,贾思勰继承了中国农学注重天时、地利和人力三要素的思想,特别强调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随季节流转不断重复出现,例如,植物花开花谢,候鸟归来飞去,河流开河封冻等。这些现象能反映出农业气象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可行的经验。

气象

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等一切大气物理现象。

天气

指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例如,今天天气真好。

气候

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例如,昆明四季如春。

例如,《齊民要术·种谷第三》记载:“二月上旬,及麻菩音倍、音勃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

译文 种谷物,二月上旬,雄麻散花粉、杨树出叶生花时是最好时间;三月上旬清明节,桃花刚开时是中等时间;四月上旬,枣树出叶、桑树落花时是最迟时间(文中的月份均指农历)。

《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记载:“布谷鸣,收小蒜。”

译文 布谷鸟叫的时候,就可以收小蒜了。

时间与节气虽然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天气、气候等的变化规律,但它们既固定下来,就难免会与实际状况发生偏差。在此情况下,物候(指受环境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往往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天气、气候的实际变化。所以农书在指出某种作物应在某时节播种时,也会附上物候指标。

《齐民要术》中这方面记载非常多。这些经验也多以农谚的方式流传至今,不仅能指导生产,在农业气象预报中也常被引用。

在天气变化中趋利避害

只有了解农作物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才可能趋利避害,获得丰收。

例如,《齐民要术·大豆第六》记载:“九月中,候近地叶黄落者,速刈(yì)之。叶少不黄,必浥(yì)郁。刈不速,逢风,则叶落尽;遇雨,则烂不成。”

“桃始花,为中时”

即将成熟的大豆

译文 关于大豆,九月里看见靠地面的老叶有变黄要落的,应赶快收割。因为叶子还未发黄时,果实太湿容易坏。该收割时不收,遇风,叶会全落;遇雨,果实会烂,没有收成(文中的月份均指农历)。

《齐民要术·种椒第四十三》记载:“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需草裹,不裹即死。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所谓‘习以性成’。”

译文 花椒这植物不耐寒,原来长在阳地的树, 冬天要用草包裹, 不包裹就会被冻死。生在比较向阴处的,从小获得了耐寒的习性,就不必包裹。这就是所谓“习惯成本性”。

由此可见,《齐民要术》中不仅指明了农作物成熟期特点、收获与天气的关系,对农作物防寒等也提出了有效措施。这些内容在书中不是个例,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至今仍为现代农业气象学科所用。

《齐民要术》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早在唐代,这本农书典范就传播到了日本及朝鲜半岛,约18 世纪又传到欧洲,对农学发展以及农业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代表的,不仅是古人们闪闪发光的智慧,还有中华民族在黄土地上流淌的汗水所凝聚出的大江大河!

(责任编辑/陈琛 美术编辑/周游)

猜你喜欢

农书译文天气
邱志诚著《宋代农书研究》出版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唐代农书“稀见”现象探析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译文摘要
Weather(天气)
论古农书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