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赋能家园共育

2023-03-17宋悦林

教育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睿睿社会工作者共育

宋悦林

睿睿是一名6岁男孩,在幼儿园上大班。他平时性格内向、敏感,和其他小朋友沟通较少。近期,主班教师发现睿睿早上入园时频繁哭闹,几经疏导之后,孩子的在园情绪有所缓解,但次日清晨入园仍哭闹不止,并伴有攻击性行为。主班教师和睿睿家长通过电话、面谈等途径沟通了数次,但孩子的入园哭闹现象并未彻底解决。作为该幼儿园的义务社会工作者,我们尝试以社会工作中的專业视角有效参与个案,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家园共育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链接资源。社会工作者首先是资源链接者,需要把个案问题解决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提前整合。虽然不能完全拥有各种资源,但可以联合幼教专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志愿组织,促进需求的满足和问题的解决。案例中,经主班教师与睿睿家长初步沟通,我们将症结初步锁定在“因妹妹出生,父母对睿睿缺乏陪伴和爱”上。了解原因后,我们与睿睿父母进行了一次恳谈活动,让家长、主班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坐在一起,透过睿睿的行为科学解读其心理需求。恳谈后得知,睿睿妈妈最近刚生下妹妹,不能像以前一样将精力、时间都给予睿睿。随着父母陪伴睿睿的时间大量减少,睿睿感觉爸爸妈妈的爱都被妹妹夺走了,于是,他经常无故发脾气,期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陪伴,结果却时常遭到训斥。这给睿睿造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不断累积的不良情绪使睿睿产生了心理阴影,最终导致不良情绪爆发。

协调角色。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阈,社会工作者是一个角色协调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获取处理社会关系的技巧,恢复其处理周围关系的能力。案例中,我们以睿睿为中心,帮助家庭成员达成充分理解与和谐的效果,促进孩子与父母、妹妹和教师之间的角色协调。

首先,做好心理疏导,传递“兄妹陪伴”观。家庭社会学认为,在家庭成员之间,爱和快乐是互相传染的,相反,被抛弃与焦虑也会传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期望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爱。家庭教育要特别关注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之间的相互陪伴和友爱的教育。于是,我们通过绘本共读巧妙地向睿睿表达羡慕之情,同时向他传递正确的“兄妹陪伴”观。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绘本共读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兔汤姆故事系列中,每个故事单元都融合了许多关于“爱”的主题,我选择《汤姆的小妹妹》与睿睿一起阅读分享。故事中的汤姆有了小妹妹,故事外的睿睿也从独生子成了哥哥。我鼓励睿睿学习汤姆,大胆说出自己的烦恼,引导睿睿与汤姆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同时,我借助主人公的美好结局向睿睿传递:“有了妹妹,就多了一个亲人,除了爸爸妈妈爱你,还有妹妹爱你。玩游戏的时候有妹妹陪着一起玩,学习的时候有妹妹跟着一起学。哥哥是游戏中的‘总指挥’,是学习中的‘小老师’,是妹妹生活中的榜样。兄妹二人相互陪伴,幸福成长。”睿睿听后,懂事地点了点头。

其次,与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沟通,传递“均爱勿偏”观。我们通过访谈、心理测试帮助睿睿父母找到家庭教育的缺失点,对于“如何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如何平衡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和爱”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沟通发现,妹妹的到来使睿睿的内心产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更多源自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处理不当。比如,当爸爸手忙脚乱地为妹妹换纸尿裤的时候,会呵斥一旁求玩耍的睿睿“别捣乱”;当妈妈好不容易把妹妹哄睡着的时候,会要求睿睿“别吵”;当亲戚朋友全都围着妹妹,夸赞其软萌可爱的时候,一旁的睿睿却被大家集体“忽略”……此时,父母应设身处地重视睿睿的感受,与睿睿一起度过这段“适应期”,并尽量向大孩倾注更多的爱,让大孩失衡的内心恢复平衡。这种平衡感对大孩责任心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恰当处理两个孩子相处过程中的矛盾起到保障作用。

最后,与主班教师做好家园沟通,传递“助人自助”观。“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即减少求助者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自主决策,使求助者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这个道理与教育工作中提倡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案例中,我们建议主班教师从幼儿教育角度干预时,给予孩子更多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帮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汲取正能量,养成正向思维能力。同时,我们建议主班教师从家庭教育角度干预的时候,应给予家长教育理念的科学引领并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地位。比如,爸爸妈妈投入更多时间陪伴睿睿,让其深切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主班教师还可以围绕“爱”与“被爱”主题组织系列活动,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和符号表征,鼓励孩子之间乐意表达“我是你的好朋友”,尤其是兄妹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引导孩子与爸爸妈妈、妹妹表达相亲相爱之情。

指导评估。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组织的显性代表,创新性地参与到幼儿园工作中,拓展和深化亲师沟通,日益成为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协作者,成为家园共育的新生主力军。案例中,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和家长。从幼儿的视角来看,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指导幼儿,纠正其不被爱、不被关注的错误心理,纠正其哭闹的不良情绪和攻击性行为,使其恢复正常心理和家庭生活。从家长的角度来看,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指导家长在照顾好二孩的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大孩,帮助大孩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主动邀请睿睿去家里附近的广场玩,深入推进家园共育工作。滑滑梯、荡秋千……在欢乐的互动中,睿睿主动提出带我们去家里看望可爱的妹妹。睿睿妈妈一改过去厉声制止的做法,轻声细语地对睿睿说:“进门后需要先洗手,才能去找妹妹玩。”洗手之后,睿睿妈妈热情地跟我们聊着睿睿小时候的趣事,睿睿爸爸也全程陪伴着睿睿,欢声笑语与浓浓爱意充满了整个家庭。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指导与服务,我们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和方式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睿睿对妹妹的爱都体现在行动中,他主动帮助妹妹换纸尿裤,还掌握了帮助妹妹擦护肤霜的新技能,不良情绪导致的随意宣泄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结案跟进。按照社会工作的一般步骤,结案期间社会工作者应继续跟进后续工作,但应提醒服务对象自立,并提供心理支持。本着“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原则,我们提出,让幼儿园与志愿者交流合作,开辟“幼儿园家长沙龙”平台,争取将优质的专家资源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家园共育的工作实效。在以“二胎家庭”为主题的家长沙龙活动中,我们不仅邀请到心理咨询师,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性指导,同时,还邀请睿睿妈妈现身说法,为其他家长和教师分享育儿经历,讲述睿睿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前后的差异,分享孩子和自己的成长变化。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深切感受到,将社会工作嵌入家园共育,是创新家园共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有益尝试。相信伴随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将有更多的机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家园共同推动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睿睿社会工作者共育
美术生的追梦之旅
赏识理解 静待花开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犯愁
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