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患者外周血NR3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压力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
2023-03-17周艳华陆奕彬瞿铭黄缤慧张琳娜褚成静
周艳华,陆奕彬,瞿铭,黄缤慧,张琳娜,褚成静
1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广东 东莞 523808;2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3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精神卫生科;4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文法系;5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自杀行为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15~33岁个体中,自杀死亡成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自杀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基因作为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引起学者广泛关注。NR3C1基因位于5q23染色体上,编码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是维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应激系统功能稳定的关键因素,HPA轴功能紊乱是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重要生化改变之一[2-3]。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会增加抑郁症和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4-5]。基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是目前研究自杀机制的重点[6],关于环境因素与NR3C1基因的交互作用研究国内少有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探讨NR3C1潜在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以及采用多因子降维法对NR3C1基因SNP和压力性生活事件进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自杀行为的精神病理学机制,为自杀行为的发病机制研究且及时干预自杀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 年3 月—2018 年8 月64例就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均因自杀未遂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就诊。纳入标准:至少有1 次自杀未遂行为,排除自杀意念;年龄14~50 岁;文化水平要求小学以上,能正常书面表达和沟通交流;自愿加入研究者。排除标准:有重大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患者;严重精神疾病如躁狂症患者;有药物滥用史者;孕期、哺乳期女性。以同期身体心理健康者49 例作为对照组,无家族自杀史、物质依赖及重大躯体、精神疾病。两组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获得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PJ2012134)。
1.2 一般资料收集 收集两组的以下资料:性别、年龄、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1.3 生活压力评估[7]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评估实验对象1 年内环境的生活事件刺激,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实验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感受判断事件的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3个月、6个月、1 年、1 年以上,分别计1、2、3、4 分),压力性生活事件总和=正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分值越高,说明个体所遭受生活环境压力越大,以样本中75%百分位(27 分)用作中度和重度水平分组的临界值,纳入后续研究。
1.4 NR3C1基因SNP分析 位点的选择:根据公共数据库(http://www. ncbi. nlm. gov/sites/enrrez)和HapMap数据库(http://www.hapmap.org),对中国北京汉族人进行标签SNP的选择;参数设置: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05,决定系数(r2)>0.8,对NR3C1基因进行标签SNP 筛选,得出潜在功能性SNP 位点。并且结合国内外文献得出5个潜在的功能性SNP位点,即rs10052957、rs9324924、rs41423247、rs6191、rs6196。基因分型:取外周静脉血1 mL,置于-80 ℃冷藏备用,用TIANamp Blood DNA Kit 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DNA。用Snapshot 技术对SNP 进行基因型分型,基于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链终止反应原理对基因进行分型。PCR 引物用设计软件Primer 3 online version 0.4.0设计,由中国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PCR 反应体系:模板DNA 1~2 μL、10倍缓冲液0.5 μL,Taq酶1.25 U,上下游引物各1 μL。扩增条件:95 ℃预变性2 min;94 ℃变性30 s,60 ℃退火90 s,65 ℃延伸30 s,65 ℃延伸10 min,共循环40次。4 ℃保存。用美国ABI公司3730XL基因测序仪,用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链终止法进行PCR 产物测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检验。基因位点SNP 的Hardy-Weinberg 平衡吻合度用在线统计软件SNP Stats(https://www.SNPtats.net/)进行检验;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用GMDR0.7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压力性生活事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人口学资料和生活事件得分比较
2.2 两组NR3C1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比较 两组NR3C1 基 因5 个SNP 位 点rs9324924、rs10052957、rs41423247、rs6191、rs6196 的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P均>0.05)。两组NR3C1 基因SNP位点rs10052957、rs41423247、rs6191、rs6196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rs9324924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onferroni法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3。
表2 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例(%)]
2.3 两组SNP 位点基因型与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 使用SNP stats在线软件对NR3C1基因的5个SNP等位基因在不同遗传模型[共显性模型(MM vs mm vs Mm)、显性模型(MM vs Mm+Nm)、隐性模型(mm vs Mm+Mm)、超显性模型(MM+mm vs Mm)以及累加模型(MM vs Mm+mm vs mm),M为主要等位基因,m为次要等位基因]下与自杀未遂行为的关系。rs9324924位点SNP与自杀未遂存在关联,在隐性模型下,rs9324924位点的T/T基因型可以降低自杀行为易感性(OR=0.19,95%CI:0.04~0.87,P<0.05),见表4。
表3 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例(%)]
表4 两组校正了文化程度与家庭情况后SNP位点基因型与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例(%)]
2.4 NR3C1基因SNP与压力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分析 GMDR 分析结果显示二阶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3C1 基因rs9324924 位点与压力性生活事件的二阶模型是预测自杀风险的最佳模型(P<0.05),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检验样本准确率最高0.646 0,见表5。在高生活压力下,携带GG 和G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提示NR3C1基因rs9324924位点的G基因型与高生活压力的交互作用会增加自杀风险,见图1。
图1 NR3C1基因rs9324924位点与生活事件最佳模型单元格
表5 基因环境交互模型
3 讨论
NR3C1 基因SNP 与情绪障碍、自杀行为等精神疾病相关[8],研究认为GR 表达异常是抑郁症以及自杀行为的病理基础[9]。NR3C1基因有助于个体在面对急性压力时,提高GR 对皮质醇的敏感性,维持HPA 轴的负反馈功能稳定。因此,NR3C1 基因表达上调对个体急性应激条件下维持HPA 轴功能至关重要。
本研究在简单基因关联分析中发现,rs9324924位点SNP 与自杀行为相关,这与相关研究[10]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Bonferroni法校正后这种关联均不显著。随后从多种基因模式角度下进行关联分析,发现NR3C1 基因rs9324924 位点G 等位基因携带者与自杀行为有关。隐性模型下,NR3C1 基因的TT基因型显示为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间接反映rs9324924 位点G 等位基因携带者增加了自杀风险。这与既往研究[11]发现rs9324924 的G 等位基因比T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发生糖皮质激素抵抗一致。但尹红蕾[12]研究发现,rs9324924位点SNP 与抑郁症无关;也有研究认为rs9324924位点SNP与自杀行为相关。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疾病发生的年龄、地区、环境等不同有关。
大多观点认为自杀未遂行为的发生是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NR3C1 基因与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做了交互作用分析。GMDR 模型显示,NR3C1 基因rs9324924 位点与压力性生活事件的二阶模型是预测自杀风险的最佳模型,NR3C1 基因rs9324924 的G 等位基因与高生活压力相互作用,增加了自杀风险。由此提示rs9324924与压力性生活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自杀未遂风险有关。经历早期压力性事件后,NR3C1 基因变异个体更易发生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相关精神疾病[13],与复杂疾病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是一致的。
由于国内外对于NR3C1 基因rs9324924 位点SNP 与自杀发生风险关联研究报道较少,且结果不一致,本研究有关NR3C1 基因rs9324924 位点与环境因素交互分析结果虽然显著,但受样本量的限制,其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自杀未遂行为受环境、遗传、心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会正确应对环境中的压力,倡导正确的生活观,对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发现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