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表征及纠治理路
2023-03-16翁璇,赵平
翁 璇,赵 平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今社会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思潮之一,其打着学术、历史的旗号对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加以否定、扭曲和污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衍生物,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更大的破坏性,威胁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辨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识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表征,探寻针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纠治理路。
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和批判,逐渐从硬性传播转变为软性渗透,由此衍生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隐蔽性、迷惑性、危害性更强。厘清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探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逻辑进路和内在机理,有助于实现正确历史观的正本清源。
(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生成的理论基础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为支撑,否定和虚化人们的历史共识,再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和重组逻辑,披着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外衣肆意解构历史事实,扭曲价值共识。
1.以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为支撑
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主观意愿肆意歪曲历史,故意贬低和丑化党的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在(传统或硬性)历史虚无主义日渐式微的境况下,经由互联网载体及其信息化手段而以隐蔽、柔性的方式,接续散布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极具欺骗性、毒害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新形态[1]。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近年来较为活跃的社会思潮之一,其产生是基于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支撑。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离不开个人自由主义的泛滥,个人自由主义者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这种价值观延伸到历史观上,国家大义要为个人选择和偏好让路。个人自由主义者从自身需求出发对历史进行否定、解构、重组,扭曲历史共识,狭隘地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进行批判和质疑,从而达到虚无历史的目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沿袭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本质上仍是满足个人利益诉求,对真正的历史表示怀疑和不认同。相较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采取更为隐晦的柔性的叙事手段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企图用柔性的方式继续虚化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共识,并趁机输出西方价值观。
2.后现代主义话语解构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种对近代启蒙思想进行批判和质疑的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主要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将反传统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只有话语和文本才具有最本真的价值,强调历史和历史意义知识话语对文本的建构,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偏好来对历史本身进行裁剪与拼凑[2]。后现代主义者鼓励大众对事物进行主观认识,作者和文本都服从于读者的思维和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本的客观现实性。韦尔施指出:“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挑衅,因为借助于后现代人们致力于更加广泛地和更加自觉地理解现代。”[3]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者强调自我对现代的理解,坚持完全民主和异质性的原则,对传统的文本和读者进行解构,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绝对地位,映照到历史观上,后现代主义者否定一切真相和客观性,秉持一切否定、否定一切的思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承袭了后现代主义理解现代和否定一切的思想,将历史作为文本,借助更加隐秘的手段引导大众对其进行主观解读和武断解构。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生成的社会根源
1.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是生成气候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企图实现西方价值渗透。一方面,在国际政治形势上,交流和对抗并存仍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各种社会思潮的嬗变由不同文明的价值纠纷和不同国家的利益纠纷所主导。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国家输入我国并实现本土化的产物,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另一方面,在国内政治环境上,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带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人们的精神症候上另辟蹊径,刻意迎合现代人重视感官刺激、强调个人喜好、追求自由主义的现状,如以个人爱好为由对污名化历史人物形象的行为辩护。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互联网进行柔性传播和隐性影响,用泛娱乐化的方式将严肃厚重的历史改造成满足大众感官体验和视觉感受的娱乐资源。
2.广大青年群体是渗透对象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正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广大青年群体为主要影响对象,用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影响青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使其对现实的合理性产生怀疑,颠覆其价值观和政治信仰[4],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成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对象。首先,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对青年群体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行混淆和欺骗,模糊其历史认知,使其对历史事实产生怀疑。如大肆宣扬雷锋的手表和日记,试图将青年的关注重点从雷锋精神的学习转移到雷锋个人的家庭条件上,进而让青年对雷锋精神产生质疑。其次,青年群体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本身容易受影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向青年不断推送同质化内容,另一方面利用青年的朋辈影响力,通过价值观和历史观已经动摇的青年扩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范围,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推动和加深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和影响。第三,对于处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织造的信息茧房中的青年而言,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将极易成为主动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推手。随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意为之,青年群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对象。
3.网络社交平台促进蔓延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扩大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范围、避开学术界和社会的联合抨击,将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大肆宣扬。首先,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互联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评论区发表评论和进行控评,将符合其价值观的评论推上热门评论,从而占据一定的话语高地,进行话语导向和舆论控制,在吸引流量的同时进行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输出。其次,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兴趣点、关注点很容易被系统记录并推送同质化内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交互性锁定目标受众群,对其进行精准化、同质化的信息推送,潜移默化地误导其历史认知,强化其思维偏见。第三,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提供了能助其隐迹遁形的天然屏障,虽然目前网络社交平台基本上实行实名制,对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漏洞,如网络社交平台账号能随意买卖,同一用户在同一平台上可注册使用多个账号,网络平台对不良言论的处罚力度小等。这些都使得互联网成为促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推手。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从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来,其手段仍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对历史事实进行解构、否定、捏造和扭曲,从而否定我国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但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方式更为隐密和柔性,必须引起警惕。
(一)借助网络平台戏说历史、杜撰历史
在信息时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呈现向着视觉化的方向转变,图像和视觉感官逐渐取代文本成为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核心。此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信息数据,受众对这些繁杂的信息难以进行精准判断,自觉或不自觉地掉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陷阱。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迎合观看者的娱乐和猎奇心理,故意对历史进行恶搞和戏说,将吸睛和流量置于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之上。如在中学课本插图中杜甫是一名沉郁忧愁的诗人,在网络上却被人以娱乐心态画出“杜甫骑摩托”图,颠覆人物形象;一些不良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在撰写抨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中却将英雄人物作为反面例子,认为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构造出来的虚假的人民英雄,否定真实历史英雄人物;在知名手游《江南百景图》中岳飞被塑造成肉袒牵羊的形象,这与真实历史中精忠报国的岳元帅大相径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受众对历史史实一知半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平台上对所谓“历史真相”进行刻意包装和宣传,用蒙太奇手法对历史进行歪曲和拼凑,受众难以分辨真假,于是相信所谓“专家”杜撰出来的“历史真相”,从而达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虚化和否定真实历史信息的目的。
(二)利用语言符号的延展性刻意丑化历史
语言作为一种兼具表征和表意功能的符号,具有延展性,给予读者一定的主观空间,也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加以利用,成为大众正确认识历史的阻碍。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符号的近义性消解主流价值肯定,即在描述客观历史时含沙射影,模糊人们的关注重点。另一方面,用符号的反义性否定历史发展成果,如肆意放大和批判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和短板等。
(三)边缘史料中心化,碎片事件整体化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一些片面性和偶然性的历史事件,龟缩在网络背后利用流量思维博取大众眼球,让大众对历史人物产生质疑,模糊大众的历史认知。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边缘史料中心化。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其主要矛盾,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将次要矛盾置于主要矛盾之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时忽视其中心部分、强调其边缘部分,对历史人物进行本末倒置的评价,企图颠覆大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对汪精卫这类历史罪人的探讨上,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淡化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将目光聚焦到面容俊俏、文艺细胞这类风花雪月的生活话题上,妄图给受众留下其正面印象。另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将碎片事件整体化。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依据自己的利益仅关注对其有利的那段“支流”,并且妄图误导大众这段“支流”即是“长河”本体。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将历史事件切割成碎片,随意进行裁剪、拼接,形成一个个拼凑而成的与历史真相相悖的“史实”,如跳梁小丑一般哗众取宠,其娱乐大众、歪曲事实、虚无历史的目的险恶。
(四)利用大众娱乐心理消解主流价值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收和俘获普通民众[5]。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以网络为载体,以大众的娱乐心理为切入点。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络平台作为传播的主要阵地,打着学术的口号宣传一些杜撰或胡编的“历史”。同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主要躲在互联网的背后,隐蔽利用大众的娱乐心理,将数量庞大的网民用户作为保护伞。如利用现代人的消遣和猎奇心理重构历史、调侃历史,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为这种调侃提供支撑,不动声色地向大众输出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隐蔽利用群众的娱乐猎奇心理,实则强硬消解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
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纠治理路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形式上采取柔性方式,但其破坏性和杀伤力不容小觑,要时刻保持警惕。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软的是形式,硬的是内核;软的是手段,硬的是理念。正因如此,其在隐蔽性和迷惑性的包装下,更容易产生雾霾般的弥散性毒害效果[6]。要加大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匡正,破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空间。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提高辨析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7]一方面,要拿起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的武器,准确研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变化的新态势,击破形而上学历史观。“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7]打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建构的主观历史,驳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形而上学性和主观随意性,澄明客观性、现实性和具体性的历史。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地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剖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新样态,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辨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警惕英雄史观的陷阱。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将英雄和人民对立起来,而且将英雄困在英雄史观之中,对英雄进行苛刻解读,实则是扭曲英雄形象。要时刻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来源于人民之中,与人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时代在创造英雄,人民也需要英雄作为指引,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奋斗不断进步。
(二)加强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构筑思想阵地
热爱国家必要明晰历史,铭记历史更能珍重国家。在各种外来社会思潮的侵蚀下,破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桎梏,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梳理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脉络,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针对部分人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动摇情况,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一方面是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学校要自觉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协调利用好各类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奋斗史、革命史、建设史有系统的概念;在课堂外开展爱国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红色革命旧址等,切身体会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跟随教诲,寓教于行。另一方面是针对普通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名胜古迹和红色遗址对民众实行分阶段免费游览,吸引民众游访,增强国民记忆;社区乡村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延展人们的历史认识;严格把控文化产品推行的行业标准,大力支持编纂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强化人民的历史记忆,筑牢思想文化阵地。
(三)破除网络存植空间,完善法制建设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8]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等外来社会思潮以潜伏空间。首先,要完善互联网的信息内容管理。以精准思维作为指导,加快社交平台实名制管理,针对网络上恶意丑化、扭曲、污化国家历史的言论实行追责到人,用法律重剑激浊扬清,不给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任何喘息空间。其次,在网络平台中培养兼具历史知识和网络素养的历史专家队伍。一方面使广大民众能够找到真正的历史专家,了解和学到真实的历史知识,防止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扮演的“专家”所误导;另一方面,历史专家队伍在网络中可以走在舆论的前沿,及时引导舆论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不给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留有控制大众舆论和占据话语高地的机会。第三,完善互联网语言审查机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隐蔽性较强,语言审查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痕迹。
(四)纵横向开展政治教育,明晰国家大势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广大青年,对青年的政史教育刻不容缓。政治环境的明晰有助于青年更好地辨别是非,警惕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上营造的虚假历史真相,认清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一方面,纵向上形成国内政治环境与历史发展学习一体化。学校要形成学生“小初高大”一体化的政治和历史学习教育体系,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政治形势和历史发展进行教育,让青年对国家历史和政治环境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浅入深,增强青年的国家文化认同感,降低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荼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横向上实现国际政治环境与历史发展学习全面化。堵不如疏,对于国际的政治环境和历史发展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在青年经过政史教育一体化的系统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后,对于国际的政治环境和历史变迁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国际政治格局的学习可以帮助青年培育全面的历史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其他国家的历史,还原政治环境的事实真相,厘清错综复杂政治环境中的价值真相,同时可以让青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文化和理论优势,从而彻底打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