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养生猪圈舍改建新技术
2023-03-16张国安
范 奉,张国安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北川 622750)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提升人居环境,首当其冲要改变的就是千家万户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彻底做到人畜分离、厕所与生猪粪坑分离,结合种植业需求可将猪圈由房前屋后迁至田边地角,实现种养循环、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散养生猪圈舍如何规范建设目前还没有技术标准,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养几头到十多头都适用,得到养殖户的认可,现分享给大家供参考。
1 选址要求
1.1 远离居住区,距离越远越好,如果是在包产地,平地选择中间位置,坡地选择上部,以便于粪尿使用。
1.2 地势较高、开阔、背风、向阳,避开地质灾害点位。地势高,则场地干燥,排水畅通。地势开阔,则通风换气好,不会造成舍内温度过大,而且空气新鲜。背风向阳,在冬季可减少西北风的侵袭,能尽量利用太阳能取暖,利于圈舍保温。
1.3 选在水源地下游、居住地下风口,以免污染水源和空气。
1.4 远离公路主干道200 m 以上,与其他畜禽圈舍距离10 m 以上,避免其他车辆和畜禽经过。如果是安置点集中建养殖小区,则每栋圈舍应间隔5 m以上。
1.5 方便接入水源、电力,保证饲料和其他物资的运送。
2 猪舍建筑
2.1 基本要求 通风干燥、冬暖夏凉。采用单列全封闭猪舍,双坡屋顶(坡角30°),朝向不拘泥于座北朝南,圈舍面向阳光照射时间较长的方向即可,圈舍基础高于地面30 cm以上。雨污分流,四周设雨水沟,避免与粪污混合。
2.2 猪舍结构 作为长期性建筑,首先考虑牢固和实用,农村可就地取材,以木架作主体,三柱二骑,进深5 m,开间3.5 m,中柱高4.0 m,边柱高2.5 m,用木材“人”字梁铺顶,上面覆盖小青瓦,圈舍四周及隔墙用砖砌成,内外水泥抹面,地面应硬化,便于清洁和消毒,双侧开窗,利于空气对流。也可采用砖混结构,屋顶使用钢架,覆盖夹芯彩钢板。
2.3 内部布局 以5 m 进深,跨度7 m 为例,纵向分成两部分,一边为过道,宽度1.5 m(长度7 m),过道两端设门,一进一出,进门处设消毒池。另一边设饲料库房和圈舍,考虑到远离住房,净道进门第一间堆放饲料等物资,第二间即圈舍,如果只养育肥猪,可平均分隔成两间,面积各约12 m2,最多可养育肥猪15 头。如果再养母猪1 头,可按2∶2∶3 隔成3 间。过道及分隔墙高1.2 m,水泥抹面。圈舍门宽80 cm,可用10 mm 圆钢做成栅门。食槽靠过道边,高55 cm、宽30 cm,外高内低、上宽下窄,长度根据猪只数量设定,做成U 型槽,1 米远做个隔断(或平均分成几个隔断)。饲料吃完当水槽,有条件的可单独装置自动饮水器(碗式)。圈舍地面从过道边向后方倾斜,坡度3%,靠边处设漏缝板,宽度1.05 m,长度与圈同,漏缝板下挖粪尿沟(与漏缝板同宽),深度50 cm,由前向后倾斜,通向墙外连接粪污处理设施。接通电源,有条件的还可安装仔猪保暖设施。
3 配套设施
将生猪圈舍搬到田边地角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粪尿的还田利用,养殖量小不必采取干湿分离技术,可在圈舍粪尿沟的出口安装管道接入密闭粪尿发酵处理池,改变过去老式的粪坑敞口设计。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的通知》要求,粪尿发酵处理池应建设2 口,轮流交替使用,单口容量10 m3经测算可承受10 头猪的排粪量且贮存周期超过100 d,完全能使粪尿充分发酵以杀灭虫卵和病原微生物,为种植业提供廉价的生物有机肥。粪尿发酵处理池可就近建在猪圈下方,2 口处理池可并列,深度2 m 左右,长宽根据地形确定,中间隔断互不交叉,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上沿高出地面5 cm,用水泥板加盖,避免雨水倒灌,预留取粪口,平时盖住防臭,用时撬开,防止沼气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