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球虫病防治
2023-08-15才让卓玛
才让卓玛
(青海省玛沁县下大武乡农牧业技术服务站,青海 玛沁 814000)
羊球虫病是养羊业中的一种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其有一定的致死率,山羊、绵羊,成年羊、羔羊均可发病。
病羊体重下降,生产性能降低,易贫血、下痢等。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导致羊球虫病的病原为多种致病性球虫,已知感染山羊和绵羊的球虫分别有15、14种,包括顶复亚门、球虫亚纲、真球虫目、巴库艾美耳、艾美耳亚目、雅氏艾美耳球虫等多种球虫。
导致绵羊发病最多的是艾美耳球虫以及巴库艾美耳球虫,导致山羊发病最多的是巴库艾美耳球虫。
1.2 易感动物 球虫病易感动物较多,是畜禽养殖中的常见病,牛、鸡、猪、羊等均易感。
羊球虫病各年龄、品种、性别、养殖区的羊均易感,通常羔羊发病率最高,致死率也较高,1 岁左右羊发病率也较高,但死亡率较低,1 岁以上羊抵抗力较强,发病率有所下降,死亡情况比较少见。
1.3 感染途径 健康羊一般经接触病羊或者被球虫及虫卵污染的土壤、水源、饲草料而感染发病。
发病经过一般为:病羊粪便带有球虫卵囊,卵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孢子化,形成感染性孢子。健康羊通过吃草、饮水等摄入感染性孢子而引起发病。
1.4 易感季节 虫卵孢子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故北方地区冬季一般不会发生羊球虫病,其多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流行扩散,尤其是夏季和初秋空气湿度较大,气温又较高,非常适宜虫卵孢子化,是羊球虫病的流行高峰。
2 临床症状
羊球虫病潜伏期一般为11~17 d。球虫类型、摄入虫卵数量,羊只年龄、抗病力,饲养条件等对症状轻重有影响。
受这些因素影响,病羊通常会表现出急性或者慢性发病症状。急性发病起病急,病程2~7 d不等,慢性发病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病羊厌食,饮水量明显增加,眼神迷离,精神不振,喜卧不喜动,被毛杂乱,没有光泽,体重逐渐下降,腹泻且呈逐渐加剧状态,便中常带有血丝或者脱落的黏膜等,并伴有恶臭味,观察可见便中带有大量透明状虫卵。
一些病羊会出现掉毛、腹痛、腹胀,眼鼻黏膜有炎症,尾部、后肢皮毛有粪污附着等症状。病羊体温升高,达40~41 ℃,不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常因衰竭而亡。
3 防治
3.1 预防
3.1.1 改善养殖环境 羊球虫病的发生和养殖条件不良密切相关。为避免羊感染球虫病,圈舍要建在开阔、平坦、干燥的避风向阳处,避开大型工厂、屠宰场等。圈舍内粪污定时清理,避免堆积。
圈舍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羊只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球虫病。夏季舍温尽量不超过28 ℃,冬季保证舍温在5 ℃以上。寒冷冬季做好圈舍御寒保暖工作,多添加垫草,给圈舍顶棚、门窗加一层棉被或者塑料布,有条件的使用供暖设施供暖,保证圈舍温度不过低。炎热夏季圈舍温度较高,可以通过洒水降低舍内温度,并在圈舍周边多栽植大型树木遮荫,调节场内温度。
低湿度条件下球虫繁殖概率低,高湿度条件下其可快速孢子化而具备传染性。为减少球虫病感染,圈舍应做到勤通风,舍内可加装防潮层,保证湿度在70%~75%。
3.1.2 控制饲养密度 养殖密度过低易造成圈舍面积浪费,而且过低的饲养密度不利于冬季圈舍保温,羊草料进食量偏高膘情却下降。过高的饲养密度会造成舍内空气流通差、排泄物太多、羊只互相挤踢而诱发疾病。
一般保证圈舍内每只羊有1~1.2 m2的活动空间。冬季可以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夏季要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3.1.3 及时驱虫 做好驱虫工作,冬季气温低,驱除的虫卵、幼虫、成虫等会迅速死亡,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注意选择针对性强、效果好、副作用小的驱虫药物,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掌握好用法用量。不同种类的驱虫药物最好交换使用,以免球虫出现耐药性。
3.1.4 加强消毒 球虫孢子化卵囊一般常规消毒剂很难彻底杀灭,对此可选用3%~5%的热碱水或者1%克辽林溶液对清理完后的地面、墙壁、食槽、器具等进行消毒。
消毒前将羊赶出圈舍,彻底清理圈舍后再进行消毒,消毒完毕,用清水冲刷圈舍后方可赶入羊群。
3.2 治疗
3.2.1 西药治疗 羊出现发病时,整群可用球虫清,按照0.3 mg/kg给药,药物投入饮水中,每日投喂一次,连用一周;磺胺二甲基嘧啶,有症状羊按照80~100 mg/kg拌料喂,连用4~7 d,无症状羊,40 mg/kg,连用3d,达到预防性治疗目的。
病羊也可使用氨丙啉,按20~25 mg/kg 拌料喂,连用5~7 d。
使用这些药物时要留意病羊的状态,出现其他症状时应采取强心、补液、止泻措施及其他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3.2.2 中药治疗 球虫病是由湿症引起的虚症,临床用药以清热祛湿为主,辅之以补气补虚。
仙鹤草、青蒿等是常用杀虫药物,穿心莲、柴胡、金银花等主要治疗羊球虫病引起的热毒,白茅、地榆炭具有止血、凉血功能,甘草、苦参清热润燥。具体用药根据病羊症状选方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