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以学生为中心”
2023-03-16黑河市第一中学刘保国
黑河市第一中学 刘保国
“以学生为中心”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却常常是知行不一,学生的潜能并没有被发现、被唤醒,没有得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那么什么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一、以学生为中心是要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高一选课后,针对历史类组合是否分班的问题出现了争议。学校选择历史类的学生有3个班,这3个班的学生虽然都选择了“史地政”组合,但除去一个快班以外,另外2个平行班是否全部打乱按成绩重新分班,学校里产生了极大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既然物理类的各个班级打乱重分,如果历史类不打乱重分,家长会不会认为不公平?如果选择物理类学生家长提出也不打乱重分怎么办(该校学生选择物理类的有5种组合)?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对班级的学生都已经熟悉,打乱重分,还需要重新适应,不利于班级管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校长主持召开了一个相关会议,没有就此事直接让大家讨论,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如果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2.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3.学校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经过充分碰撞,大家就以上3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要表达的就是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学校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了以上3个问题的结论,就是否需要打乱重分,大家就有了共识:学校做任何决策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和学校方便管理。全世界学校的“办学理念”基本相同,但各学校的“办学实践”却千差万别,关键就在于“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在于“为了学校还是为了校长”,作为办学者应经常这样叩问自己的内心,有时,可能是禁不起这灵魂之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并非让学生平均发展,也并非让所有人都要利用自己某方面的才艺吃饭,但至少在某一方面应知道一些、会一点,在社会上不至于是那个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的人;不是那个有负面情绪没有排解出口的人;不是那个不会自己做饭只会叫外卖的人。
为此,体育课、艺术课要确保开齐开足,一直到高考前。应开设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没有课时的必修课——烹饪,要求每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学会做6道菜,学校不提供课堂、不提供教师、不提供课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一切都在家里完成,家庭当课堂,家长当老师,随时上课,学校负责视频检验成果。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才不至于总吃外卖,至少能够自食其力,能够常态化地正常活下去。除国家规定的必修学时以外,学校可以将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和部分劳动课程等纳入选修学时,学时达不到基本要求(只要努力都可达标)的,不予颁发学校自已印制的结业证。这张结业证,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证明,也是值得回忆的纪念,更是学生与学校连接的桥梁。学校可以向学生承诺,凭这份结业证,可以随时回到学校。让这一纸证明,成为撬动学生回来看望老师的杠杆,强化学生的母校情结。当学生方便回到学校的时候,他才更愿意回来看望老师,而教师的尊严就是在学生“今日之爱戴和明日之怀念”中一点一点地生长的。教师有了尊严,便会减少职业的倦怠,多些职业的幸福,因为学生经常回来看望教师,对教师是最高的评价,没有之一!此时,教师才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老师,学校也才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母校。
三、以学生为中心是要让学生充分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一个词叫“自由”。所谓自由就是有“选择”的权利。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律。
在学校,学生要有选课的权利。只要学生选择,无论哪种组合学校都应该开设,否则“为了一切学生”就只是一句口号,面向个体的教育就不会真正发生。有的学校可能没有那么多教室,没有那么多教师,事实上,不同组合人数较多时可以合班,如选择物化地、物化政组合的人数都不足以单独成班,但合在一起,恰好可以成班,这时就可以将选择这两种组合的学生合在一起成立一个行政班,语、数、外、物、化等5个学科在行政班一起上课,地理和政治到历史类的班级去走班,实现“定5走1”。组合人数较少时可以插班,比如选择物生地、物生政组合的学生分别只有一两个、两三个人,这时可以让他们插班。选择物生地的可以插到物化地班级,选择物生政的可以插到物化政班级,仍然可以实现“定5走1”。这样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行政班的集体归属感,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师,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其他方面也要有选择的权利,如学生可以选择在家或者在学校上晚自习,在规定的几个时间段内可以选择早点结束或者多学一会儿。住宿生可以选择熄灯时间,同一选择的学生住在同一楼层,同一寝室的学生不必同一年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相处,会起到以大带小的良好效果,对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更有好处。学习小组的成员、社团的同伴、用餐的时间、校服的样式都可以自主选择,甚至导师也可以不必局限于自己的任课教师。通过这些选择,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四、以学生为中心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
体验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要体验富足,也要体验艰辛。如今,父母都会倾其所有让孩子享受自己能提供的最“富足”的生活,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很多普通家庭培养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二代”,甚至有的孩子真的以为父母就喜欢“吃鱼头”。他们只知道生活中有诗和远方,却很少知道生活中也有苟且和艰辛,因为他们从未体验过。为此,可以让学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选择体验学校中的保安、保洁、食堂工作人员、科任老师、班主任等一个或几个职业,让学生去体验职业的幸福,也让他们体验早晨4点多钟就要起来到食堂择菜、洗菜,体验打扫卫生间的辛苦,体验老师讲课的不易。
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更多的在教学生如何获取成功,却很少引导他们如何接受失败。在人生的长河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成功。当学生遭遇失败时,如何面对、如何释然、如何与自己和解?当办学者每天都喊着要培养具有中国视野、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的时候,喊着要在学校里落实核心素养的时候,是否教过学生什么是成功?如何定义失败?又如何面对失败?失败之后如何寻找光明?如果不能厘清价值观这个根本问题,学校配备再多的心理教师,进行再多的生命教育,恐怕也无济于事。
学校可以启动“笑对失败”的主题体验活动,如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让那些不善于唱歌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唱一首歌,让他们体验在学习上他们是学霸,但在才艺方面,他们还有很多不足;让他们清楚在某一方面自己是佼佼者,但在其他方面他们只是跟随者,这样就不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或缺陷而过于悲观。人最终是靠长处生存与发展的,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更全面、更客观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来学校“犯错误的”。全世界几乎都把18岁以下的孩子放在学校,因为在学校犯错误的成本最低,最容易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谅解与帮助,他们能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当教师具有“学生是来学校犯错误的”观念的时候,就会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生的错误,就会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时间、愿意承受的方式惩戒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让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也会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
五、以学生为中心是要让学生民主参与、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民主参与学校治理,既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的要求,又是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没有享受到民主,到了社会很可能成为“独裁者”或者“奴隶”。校规校纪的制订、校服样式的选择、食品卫生的监督、宿舍安全的管理等非教育教学事务,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都应该让学生民主参与。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更好地防止疫情传播,就需要制订对学生的人身权利有所限制的制度,比如“在室内需佩戴口罩”,这一制度就应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再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执行。
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需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的范围、进度和深度;三是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自己测量,测量标准是可视化的。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太可能有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必然手段,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所以,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自主学习”这个基本原则都是必须坚持的。
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太难了,只有学校里的各种权力、时间和资源真正支持学生发展的时候,才可能实现,这需要办学者改革组织架构、完善治理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修正评价标准、重构学校文化。当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时候,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世界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