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对话任务设计路径探究
2023-03-16肇源县第三中学张春艳
肇源县第三中学 张春艳
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1]教育活动需要由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一个丰富活泼的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完成多种对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要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师作为对话场中的引导者,需要设计有效的对话任务。
一、以学情决定问题设计的方向
问题的学情性特点确定了对话的起点。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该明确,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都应该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设计的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实际学情。
以学情来确定问题,可以通过课前统计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后进行整合来实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的对话:课前学生进行充分自学,并在此基础上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的由浅入深的对话;小组内删减无效问题,这是生生之间的对话及学生与文本的再次对话;教师对各组提交上来的有效问题进行整合,是教师与学生的隐性对话;教师再以疑难问题为依据,结合课程标准和文本特点,设计出具有强烈对话意识的问题,以建立对话场,实现课上的多方对话[3]。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共收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32个问题,进行整合后,以“有人说林冲是懦夫,有人说他是英雄,还有人说他是强盗,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主问题,展开整节课的对话。
对于学生的课前质疑,教师应在两方面作好指导。一是课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课前阅读需经历三个步骤,依次是祼读——参考读——小组读,对应的阅读任务应为个体质疑——个体释疑——合作释疑。二是质疑能力的指导。首先是指导质疑方法,即从文题或文眼处、重点难点处、文本空白处、细节处、写法处、矛盾冲突处、情感表达处质疑。此外提出的问题还应具有针对性,即改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等问法,倡导多用“为什么”展开问题的质疑。其次指导质疑方式,即最好能由直问换成曲问。曲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教学中的一处。课堂本要解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中“孀”的翻译,但钱老师偏偏这样问:“小男孩去帮愚公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课堂提问中的艺术性、趣味性尽在这一曲问之中。此外,质疑能力的指导还应包括质疑方向的确定。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应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质疑方向,避免学生的质疑陷入“大而无当,宽而不精”的境地。
学情性对话问题的确定,还在于教师敢于变预设课堂为生成课堂,在课堂上能够抓住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由此形成极具学科价值的问题,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向那思维“更深处漫溯”。而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项脊轩志》教学中学生关注到文中多次出现叠词,教师据于此,用“文中的六组叠词有何作用?”作为主问题,整节课都在这个主问题的统筹下层层展开。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课堂上,学生质疑“‘哈哈哈!’三个字独立成段,作者有何深意?”这仍然是极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以此作为课堂问题的开端,以下问题环环相扣,纵向深入,着重进行学生思维深度的训练。以上这两个问题的意义都在于立足语文学科特征,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品味,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并且真正实践“以学定教”的原则。
二、以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探究性指向对话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答案应不具有唯一性。因其具有开放性,所以需要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进行思考和探讨,在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的合理的见解。这个过程既有师生对话,又有生生对话,此外还包括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以此实现自我的推翻与重建。而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合适的空间,抓住学生一个又一个智慧的生成点,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促成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延伸。
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篇目,相关的解读材料浩如烟海,课堂的主问题应为“火种”,能够迅速点燃学习者的思维,使生长点成长为学习者智慧的延伸点。“‘秦伯与郑人盟。’仅仅是因为烛之武能言善辩吗?”“仅仅”二字是要点,是一种暗示,更是对传统解读的一种质疑和挑战。学生通过深研文本,结合历史,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秦郑结盟的更多因素。
又如在《窦娥冤》教学中,围绕着核心任务——戏剧冲突之窦娥的性格矛盾,设置以下问题链:1.张驴儿欲娶窦娥为妻,窦娥为什么坚决不从?2.当张驴儿以“私休”来要挟窦娥时,窦娥为什么毅然选择“官休”?3.为什么窦娥怒斥天地后,却仍要借这“湛湛青天”来助她实现三桩誓愿?4.“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为什么窦娥临死前要殃及无辜,以楚州百姓的生命做赌注?这几个问题层层蓄势,由此水到渠成地完成最后一个问题,即“窦娥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窦娥”的探究。这对于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小说阅读中,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往往关注作品写了什么,实际上更科学、更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应是落实在作品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上。关注作品写了什么,是随性、感性的阅读;关注作品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关涉理性与反思,这是培养具有理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现代公民的学科任务。《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恋爱事件”是全文的核心情节,也是学生尤其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质疑多为“别里科夫该不该恋爱?”“别里科夫为什么想要恋爱了?”我将其更改为“作者为什么要让别里科夫恋爱?”相似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要让别里科夫死掉?”比“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别里科夫是被华连卡笑死的吗?”要更有价值。以上问题的设计是立足于探究性原则,实现了从静态的写作内容到动态的叙事学角度的转变,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以情境化问题助推语文学习的实践运用
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语文高考要通过设置新型的问题情境,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增强语文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观察、体验,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此要求反映在高考试卷中,则是近几年在阅读和表达的多个考查板块中,出现的情境默写题、语用题以及备受关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等。例如2017年、2019年全国1卷,2019年、2020年全国Ⅱ卷等作文题目,都着眼于语言实践的积极意义,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的变化实际上改变的是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学科知识点的窠臼,是对学生能力素养进行考查的有益尝试。
实际上语文教学中从“学”到“习”,就是从学语文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语文课堂上常常强调论证方法、修辞手法、语文特色、人物形象分析等,这些都属于理论学习的范畴,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语文课堂的初始。让学生在品味每一个“这一篇”的独特的语言生成方式中,认识到语言运用规律,抽译出适用的语言运用方式,然后运用到语言实践当中去,是语文课堂更重要的使命。
2020年春季,面对疫情,部分学生无措而恐慌,加之高考在即,更易陷入心理困境。针对现状,在“开学第一课”上,我设计了一节作文训练课。作文题目设置如下: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节奏,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前几天,同学小朋在微信群里,表达了生命无常、前途迷茫以及对当下疫情防控失去信心等悲观态度。面对同学的这种表现,请你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帮助他树立家国情怀,增强信心,走出心理困境,并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信末统一以“你的好朋友小华”署名。字数不少于800字。
此外又如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请你给“梁山五虎”建个微信群,拟一个群名,选出一个群主,然后再设计一段每个人都参与的人物对话。2.“尧舜垂衣四恶摧,宋皇端拱叛臣归。九重凤阙新开宴,十载龙墀旧赐衣。”历经三次招安,至此才完成“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请你以记者的身份,为《大宋日报》报道一则头版头条新闻。教学戏剧《雷雨》时,可拟定学生的身份为导演,选文中关键语段,为周朴园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并说明理由。在新闻实践写作中,可成立临时“新华社”,对各组提交上来的稿件进行审核,并说明采用或不采用的理由。
以合理的对话任务进行对话教学,是实现真正对话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话,以关注学情、发展学生思维、注重实践运用为原则,设计合理的对话任务,在这个丰富活泼的对话场中进行多方对话,以期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