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
2023-03-16郑野
郑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列为重要目标。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开展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遵循。新时代背景下,外语课程不仅具有思维传播和文化价值塑造方面的社会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跨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责任,还承载着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的作用,教师要树立“一种以家国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要素为认同根基的人生价值观育人理念”[2]。从维护国家意识的政治学维度看,这一理念与国家身份认同、中华文化认知、家国情感期待的语言归属问题存在着共性,与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度契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以价值塑造为导向、强调育人功能的通用英语教材。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语言素养,又兼顾中华文化认同和国际话语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坚定文化自信和塑造国际视野的统一,能够适应新时代外语课程思政的要求。
一、“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
(一)以明德强化价值塑造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应致力于解决“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传统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坚持知识本位的外语技能培养,重点关注教材中词汇、语法现象,忽视了语言背后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塑造等。这种过于关注“能力本位原则”的生态失衡现象,使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在教学中陷入了“失语”的尴尬境地[3]。随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强化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对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符合新时代教育创新的共识与趋势。外语课程依托教师的教书育人具体实践,是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重要课程。“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塑造大学生坚定的国家认同意识,增强他们的“四个自信”。
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意识的执行者,是“教书、立德、育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者。只有教师认识到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的认同感,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才能得到落实。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外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涵养学生“大人格”的“大先生”。在“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聚焦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实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针对性地确定单元话题的建构,依托教材,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平法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在与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互学互鉴中树立正确的立场,进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理想信念。
(二)以思辨拓展知识传授
大学英语课程既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载体,也是高等学校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基础课程。由于语言、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广大师生会接触到异于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彻底的思辨意识。也就是说,外语教学要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外语教材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和真伪的能力。要正确地辨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大学英语教学就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要素,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价值体系建设同向同行。可以说,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从教育史发展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这就使得大学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工具性功能展现出鲜明的社会科学特质,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教育因素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中西方文化融通的最佳载体——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英语教学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思政内核”,以二语习得的形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型课程体系中,引领、帮助学生对外做好中华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重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之魂”,便成为“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语言的基本要素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而独立存在,所以,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凝聚“四个自信”,大力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价值观念,启智润心,明德育人,既能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味和人生价值观[4]153。
二、“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
(一)文化观
就外语学习的本质特征与认知过程而言,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这个从语言学习转变为语言生活的过程,是一种从符号形式到文化内涵的再认识过程。这样一来,在外语教学中考查学习者对某种语言符号及其概念内容的理解就是语言习得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在经济全球化、实现文明互鉴新目标的今天,英语教学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价值,能够满足培养具有共享共进的世界格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其教学原则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语言教学在全球人类文明交流的征程中扮演了新的角色。因此,我们不妨采用“对话”的视角,将语言与人类经验的差异升华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并成为一种创造人类生存环境、增长见识的新途径,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成为更好的“人”。同时,也能鼓励他们在不同文化形态的共存和共处之中更积极地反观自己的国别文化。文化要交流,文明要互鉴,这就赋予外语教学显著的人文特征。任何语言都只是一座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和生存经验的桥梁,充其量也只是世界文化版图中的一员而已。所以,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教师要抓住大学英语学科逻辑严密性、主题聚焦性的特点,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异同比较手段,着力解决目标语语言内容与母语文化形态协调配置的价值取向问题,从而更好地构筑“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竞争力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5]。
(二)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在新时代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活动上,以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或显或隐地体会人世间一切文明的长处,感悟人文精神对生态和谐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于“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将“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中价值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课程知识体系中,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理念,是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作用的必然结果,也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三)价值观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衔接,并融入外语学科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育人目标,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进行课程教学任务设计时,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课程内部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之间的辩证关系,制订一整套有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教学,把“四个自信”的品格塑造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中,兼顾教书育人的身心发展逻辑和知识体验认知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6]。
三、“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作为服务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校通识类必修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任课教师应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为使命,以培养新时代中国未来的开创者为目标。
(一)明确教育目标:立德树人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把课程教学作为主渠道,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大学英语课程也不例外。任课教师应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和相关原则,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7]7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书育人,培根铸魂,从“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高度,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立德树人”之于外语课程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知美丑、明是非,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小我”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立足于这一教学理念,应从“明明德”的视角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德施教,做锤炼学生“大人格”的引路人。要从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繁荣强盛的立场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循循善诱,积极探索“明明德”的德育路径和专业学习的契合点,在“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实践中以德立身、提升自我。
(二)优化教学内容: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并举
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落实和发展,只有通过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双向并进才能发挥其作用。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挖掘英语文本素材中有关家国情怀、个人品质修养等内容,在学生中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来优化教学内容,并通过知识内涵辨别、语言训练、价值判断来实现育人的目标。
在英语课堂教学语言习得的基础上,既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还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正确价值理念的保驾护航。为此,打造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英语教学内容势在必行[8]。应着力推进“双维度并体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得到落实,改变以往只注重输入西方文化、价值观等的传统教学观念,使英语教育成为融通中外古今文化、兼容传统现代的一座桥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专业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感,进而使他们立志成为社会文明的贡献者和国家强盛的缔造者。
(三)树立全局观: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以全球视角看待世界发展,把中华文化融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因此,重中之重是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就需要聚焦于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上。对他们来说,专业教育既包括历史、文化、地域、经济等科学知识的习得,也包括国家法律制度、政治立场、公民身份、传统习俗的原生情感认同,最终演变为道义上的国家忠诚感和集体自豪感。因此,要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学生荣誉意识、诚信意识、献身精神等的培养,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健康成长成才。
此外,教师还要从辩证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外化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树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多元化主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有效植入彰显中国历史文化特征的“中国元素”,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同时,引导他们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视野,认识到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和中华文化在全球治理中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以包容开放的胸怀,理性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沟通能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奉献意识、协作精神的世界格局和共赢胸怀[9]。
四、结论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升学生家国认同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课程。在外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对于每位外语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次探索和尝试,需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将其多维度地融入外语课程的知识传授中去。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在“教”与“学”的转化中,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应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明德强化价值塑造,以思辨拓展知识传授,达到语言学习、启智润心、明德育人的有效统一和有机融合。新时代背景下,着眼于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英语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每位外语教师育人无痕、育人无声的时代责任和社会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国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