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美地区中华文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

2023-03-16闫亚平喻珊

关键词:拉美地区中华文化学习者

闫亚平,喻珊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而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之所以诞生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国际中文教师作为从事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和专门化人才,有着可以直接面对面地向全球各地中文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天然便利与优势,更应主动担当,有所作为,提升自身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策略与能力,架起中外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桥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其人民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与中华文化。截至2021年底,将中文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已达76个,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也已近2亿[2]。这些数量众多且仍在不断攀升的遍布于全球各地的中文学习者本身,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群体与“中介者”。陆俭明强调指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就是由广大中文学习者向他们的国人来介绍[3]。可见,切实做好中华文化传播,对于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接受度与成效,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做好中华文化传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需求,促进其中文学习,也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国际中文教师的责任使命,是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

首先,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之所以诞生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正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才催生了国际中文教育这个学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紧密同步。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愈加频繁,只有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走文化互鉴融合之路,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正确路径。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及其教师的应有之责。此外,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种深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教学活动,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减少疑虑和误判,也可为其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优良与友好的国际环境。

其次,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言本身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最重要的载体,决定了中文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不仅要讲授中华文化背景知识和隐藏在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中的人文底蕴、价值观念,促进中文学习者相关中文知识的掌握和中文交际能力的提高,更要通过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让其在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培养其文化多元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其中文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助益其中文的学习。

最后,国际中文教师具有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天然便利与优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互联互通。而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最重要的工具与媒介,“语言相通”则无疑是架起“民心相通”桥梁最根本、最有力的纽带,因此,“语言教育在促进人文交流和深化国际理解方面的基础性、独特性作用愈发凸显”[4]。国际中文教师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承担者和引导者,切实置身于世界各地的中文学习者之中,“有着面向全球各地中文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架起‘民心相通’桥梁的天然便利条件”[5]。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国际中文教师还独具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说服”基本手段——人格诉求这一天然优势。关于人格诉求,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6]38。师生关系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教师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极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沟通和交流更通畅、目的和目标更容易达成。

当今世界局势正处于大转型、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关口,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经济中心正在加快由西向东转移,冷战以来“一超多强”的国际秩序正在急剧变动。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正大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不断用“中国威胁论”“中国阴谋论”来恶意诋毁和诽谤抹黑中国,企图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处于被动地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7]在此重大机遇和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师更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提升国际视野与全球站位,做好中华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传播的接受度与成效,让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二、拉美地区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随着拉美“中文热”的不断升温,中华文化在拉美地区有着强劲的学习需求和优质的发展土壤。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与困境。根据我们对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等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情况的考察,拉美地区的中华文化传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第一,因地理距离遥远、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别大而使拉美地区中文学习者对中华文化有较强的隔阂感,其理解与接受中华文化存在一定的障碍与困难。虽然中国和拉美地区早在16世纪就有了交流与往来,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遥远,在拉美地区人民心目中,中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等的差异又加剧了这种遥远和陌生。“中国和拉美不仅地理距离遥远,而且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这一现实为中拉间的相互理解和认知制造了双重障碍。”[8]因此,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拉美地区的学生心理上对中华文化有较强的隔阂感和距离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第二,因刻板印象、西方媒体误导等而使拉美地区的中文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伴随文化隔阂的是对异文化的刻板印象,加之长期受到欧洲和美国的影响与浸染,拉美地区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很多来自西方媒体的报道与宣传,来自“二手”的消息。而西方媒体又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阴谋论”“新殖民主义论”等,恶意诋毁、歪曲中国,阻碍拉美人民客观、真实地认知中国和了解中华文化。在清华大学学习的哥伦比亚青年乔纳森在《少年会客厅》节目中讲道,很多哥伦比亚人完全不了解中国,普通人知道的也仅限于刻板印象。西方媒体宣传的中国和现在真正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生活水平等至少相差20年,由此带来国外学生对中华文化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误解。

第三,因师资水平不高和传播策略不当而导致中华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互动性和感染性不足。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和主导者,熟知本地文化的本土教师较为缺乏,且中文水平和中华文化知识的储备有限,而中方教师对拉美文化和当地语言的了解有待加强。因此,既熟悉汉语和中华文化又了解当地语言和文化的教师严重不足。以较早开展中文教育的秘鲁来说,师资队伍中本土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中文水平不高,中方教师“虽然在语言知识、教学技能和中华文化知识储备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对当地教育情况、学生特点缺乏了解,加上很多教师不会西班牙语,从而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9]。由于开展文化传播的方式仍以单方面的讲解性介绍和展示为主,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互动性和感染性不足,传播效果不佳。

三、拉美地区中华文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

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被学界充分肯定的包括教学模式在内的“本土化”策略,“体现的是中文教学逐步融入当地因素、逐渐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趋势”[4]。要切实消除拉美地区中文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隔阂感、距离感和理解偏差,提升拉美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互动性和感染性,就必须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加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有效增强文化传播的成效与接受度,真正使文化传播深入“学”心,助力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

(一)找寻文化对等,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可理解度

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既有个性差异,也有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特征可以是物态文化地位作用的共性、风俗习惯寓意的共性,也可以是语言形式文化内涵的共性等。如前所述,由于拉美国家与中国地理位置上的相距遥远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的差异,使得拉美地区的人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知非常有限,这种非常有限的了解和认知很多时候还带有刻板印象和片面化。对此,在拉美地区进行中华文化传播时,教师要首先善于发掘中拉之间文明的共通点和文化的相似点,找寻文化对等,找出与当地文化契合的实例,拉近中拉之间的距离,以有效增进中文学习者对所学习文化对象的理解与认知,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

以物态文化的传播为例。在向拉美地区中文学习者介绍中国的文化名片——长城时,除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和生动讲解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找寻当地与之相当的文化遗迹,如被称为秘鲁文化名片的马丘比丘、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玛雅古国城邦遗址。这样,既贴近中文学习者的生活与认知,增强其对所介绍事物的亲切感与兴趣,增进其对所介绍事物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与了解,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发中拉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于润物无声中传达中华文化的深厚与深远,传播成效可以大幅度提升。

关于节日文化,虽然中国和拉美国家距离远、文化差异大,但都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节日。如墨西哥4月30日、阿根廷8月的第3个星期日、哥伦比亚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智利8月的第2个星期日是儿童节,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6月的第3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等。有些节日虽然起源各异,但庆祝形式却大体相同。如中国的春节和拉美地区的圣诞节,人们都在家庭团圆、欢庆聚餐、串门走访和互送礼物的祥和气氛中辞旧迎新,企盼来年的美好生活。有些节日虽然庆祝或纪念形式不同,但内涵寓意却大体相同,如中国的清明节和墨西哥的亡灵节、智利的亡人节,都是为了祭奠、悼念、缅怀和感恩逝去的先人。通过对学习者熟悉节日的介绍与对比,不仅使他们印象和理解深刻,也能迅速拉近广大中文学习者与中国的心理和文化距离。

就语言形式的文化共性来说,汉语和西班牙语中都存在以“水”为始源域的隐喻,西班牙语中的“Agua vertida no toda cogida”“Mar de fondo”“Los ríos más profundos con el menor sonido”“Agua cava a través de la piera”分别与汉语中的“覆水难收”“心潮起伏”“静水流深”“滴水穿石”内涵基本一致。在介绍这些成语时,可直接找寻西班牙语中的对应表达。在助力学生快速理解的同时,也使其深深感受到汉语和西班牙语之间的共性与共通之处,体会到中拉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共性,即都有以水来隐喻时间、情感、思想、力量等的语言表达。

(二)创设多形式文化融合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可接受度

做好中华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关于跨文明和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大力倡导平等、互鉴、包容的文明文化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因此,在中华文化传播中,要注重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创设多种形式的文化融合与互动,从而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与可接受度。同时,融合与互动式的文化传播,也更契合拉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融合、开放、包容”这一本质特征。正如靳呈伟所指出的那样:“多样拉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数百年以文化混合为典型特征的历程。”[11]拉美文化是多源性与多元化的文化,具有突出的调和力、强大的融合性和较少的排他性。

对此,在拉美地区进行中华文化传播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中华文化元素与拉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进行文化创意与创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中文学习者喜闻乐见。如在进行中国传统工艺——剪纸的教学或展示时,除了传统的剪窗花、剪福字和结合拉美人民生活习俗的剪贺卡之外,还可以尝试融合拉美艺术进行创新,用中国传统的剪纸技艺呈现拉美经典或现代艺术。这样,不仅可以使中国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通过“熟悉的陌生化”形式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可以自然而然地传达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包容精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2月14日中墨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际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推出的《快来拼一拼 CGTN熊猫的中墨文化之旅》特别节目,不仅在场景设置上选用了4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场景——故宫过春节、上海外滩购物、广州早茶体验、西双版纳大象游和4个具有墨西哥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场景——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前自拍、瓜纳华托体验亡灵节、墨西哥城弗里达博物馆参观与吃墨西哥饼、米肯却州蝴蝶谷看帝王蝶,巧妙实现了中墨文化的对应与交流,还在场景构成元素上体现了中墨文化元素的有机交融汇通。场景以墨西哥人钟爱的绿色、白色和红色为主,通过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化符号——熊猫串联起中墨各个文化场景,文化融合创意新颖、独特,吸引力强,可接受度高,互动性足,受众广泛,非常值得国际中文教学借鉴。再如,在介绍饮食文化时,可以从中国食物拉美行或拉美食物中国行的融合与互动视角进行,从中文学习者熟悉的身边事物着手,通过介绍双方食物的漂洋过海、落地生根和异地“开花”乃至“结果”的历程,在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和趣味的同时,也使中文学习者深切感受到双方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深刻体悟到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如原产于拉美地区的花生在16世纪就传入中国,不仅落地生根,还开花结果,衍生出多种吃法,对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文化带来深刻影响,发展成为中国人喜爱的“长生果”。而中国的大米远渡重洋,代替了马铃薯,成为秘鲁人的日常主食。这样融合互动式的文化传播,相比单方面的文化介绍、讲解与展示,无疑更能唤起中文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中文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更深入“学”心,接受度高,成效显著。

(三)发掘文化共鸣点,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共情度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有效劝说或说服受众,美国新修辞学领袖人物肯尼斯·伯克指出:“毋庸讳言,修辞者可能必须在某一方面改变受众的意见,然而这只有在他和受众的其他意见保持一致时才办得到。”[12]346这一论述对中华文化传播也有相当的参考借鉴价值。在拉美地区进行中华文化传播时,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中拉文化的共鸣点,诉诸共同理念、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共同经历等,以诱导和激发广大中文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反应,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与共情度。

2016年11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同时引用中国谚语“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和拉美谚语“没有比缺乏意志更大的困难”,生动呈现中拉文化都重视意志这一共同优良传统和中拉人民都具备顽强坚韧这一共同精神品格;通过同时引用中国古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和秘鲁谚语“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在引发对方深深共鸣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始终以人民发展和幸福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的良好形象与坚定立场。在秘鲁国会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注重展现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既是中华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核心的共性文化理念,还通过引用秘鲁独立战争英雄奥拉亚的名言:“纵使我有一千次生命我也愿意全部献给我的祖国”,讲述双方相似的历史遭遇及对此遭遇的共同认知与态度,有力增强了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认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在拉美地区进行中华文化传播时,深入发掘中拉文化的共鸣点与共同点,适时引用当地文化话语,有针对性借用或播放当地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物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体验与评价等,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的感染力,激发广大中文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共鸣与认同。

四、结语

使命呼唤担当,责任引领未来。新时代背景下,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带动面大、辐射面宽、效果显著,要顺势而为,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使命。切实做好中华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技巧,创新文化传播策略。找寻文化对等,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可理解度;创设多形式文化融合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可接受度;发掘文化共鸣点,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共情度,助力中拉文化的交流和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打造。

猜你喜欢

拉美地区中华文化学习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浅析拉美过度城市化问题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国际磷肥市场聚集拉美地区
我国光伏产业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