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片信息碎片是无辜的
2023-03-16黄小邪
黄小邪
前几日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发现绞尽脑汁也记不起自己想借的是哪本书,又想起最近总拿著手机找手机,或突然记不起昨天打过招呼的邻居姓什么。细思极恐,十分怀疑自己因工作压力大,导致老年痴呆症状提前。
预约的医生很快了然,问:“平时遇到不清楚的东西,你会如何处理呢?”“快速打开手机查询。”我说。医生告知“病”因——过度依赖技术已让我的记忆系统变得懒惰,习惯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使得大脑对信息的记忆能力变差。除此之外,碎片化信息的干扰也会导致人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去记忆。
于是,我便快速回顾自己经历的“碎片化”过程:拿起手机准备查阅资料,却被搜索页面弹出的小视频吸引,视频中某个信息又让我有了共鸣,于是去翻看写过的稿子,一小时过去,我才猛然惊醒,需要的资料还没查。科学研究表明,记住某样事物,往往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若在A事上消耗过多注意力,一般无法同时完成B事;另一方面,多项进程同时进行,也会导致更多无用信息堆积,从而干扰大脑记住有用信息。
“教你十步迈向成功”“让你抓住风口,实现财富自由”等,都属于碎片化信息。不可否认,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我们集中精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逐渐退化,而碎片化信息的快速摄取,更是让我们渐渐沦为思维狭隘、难以进行深度思考的懒惰人。
以我的经历为例,我也买过一些所谓的快速提升课程,最后发现不过是一些拼拼凑凑的课件,开门见山讲结果,毫无推演过程。编程课程只教你某个视频的复制叠加全步骤,而不会告诉你后期软件应用的逻辑;国画课程只教你完成几幅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却连基本的勾、皴、擦、点、染也不会告知你;哲学课程是从中外书籍中撷取部分来讲解的;所谓励志,乃是偶像人物拿着别人撰写的脚本在镜头前复述……一开始,我们确实每天都会在丰富多彩的碎片化时间中产生某种“啊,我又掌握了新东西”的喜悦,后来渐渐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识不过是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与技能漂浮在各个位置,很难有序串联起来。在长达两个月的、昂贵的、全方位的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中,我得到的只是毫无意义的碎片化信息,再拼凑上一些广告营销打“鸡血”,对职场规划乃至个人提升毫无意义。
确实,碎片化信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题目不会做,上网查答案;饭菜不会煮,上网搜教程;事业遇瓶颈,上网找专家;人生很迷茫,上网看主播。快速搜出的答案,让你免于思考;食材的精确配比,让你失去了探索欲望;海量专家的建议,让你觉得方法大于努力;大咖主播的引导,让你幻想不劳而获的另一种可能……于是,最直观的结果是,遇到任何问题时,我们本能的反应还是搜索。只要你想知道的,马上就能搜索到,你看似得到很多、了解很多,长此以往却会弱化自己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甚至不愿去记忆。
不仅如此,碎片化信息正以短视频形式全面侵蚀下一代。在古时,幼童的审美从“天对地,雨对风”开始,品味秋月晚霞,触碰意蕴气象。而现在三年级的学生作文已惊现“扎心”“干饭人”“YYDS(永远的神)”等词汇。新生代欢呼着网络盛宴,他们认为这是时髦,却从来看不见事物背后的真相以及更深的内核。年长一些的人,生怕自己落伍,于是为了维持“少年感”和“少女感”,更是不遗余力抓取网络视频中的碎片化产物,积极加入年轻人的队伍。加油是“奥利给”,无奈是“咱们说是个大无语”,“绝绝子”则可代表世间一切美好但无法言说的事物,这些粗鄙的词语基本来自一些碎片化信息平台,以及快捷的、不容思考的短视频。在某脱口秀节目中,“00后”更是因大量使用网络词汇而获得一致好评,开场是“我真的会谢”,结尾是“小丑竟是我自己”。语言环境的垮塌,没有一片信息碎片是无辜的。
浮躁、肤浅是碎片化的重要特点,通俗劲爆的信息总能瞬间抓人眼球,但快速满足之后,不妨自问真正得到了什么。信息化时代,即便应有尽有,也请保持思考的深度,否则用不了多久,真有可能人间尽是“痴呆客”。
【原载《知识窗》】
插图 / 时间碎片化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