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边与身边

2023-03-16林永芳

杂文选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罗翔忏悔录敬仰

林永芳

当红法学名家罗翔写了本书叫《法治的细节》,书中有个篇章,专门记录自己读经典的感受,其中关于卢梭的段落尤为令人唏嘘。

罗翔回忆自己年少时读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深深为之折服——“这是一个多么敏感的人啊,看到人类受苦,居然会流出伤心的泪水”!可惜的是,随着年岁渐长,读的书慢慢多了,“才发现我所敬仰的卢梭只爱抽象的人类,根本不爱具体的人”。卢梭把女佣忽悠上床,然后把女佣为他生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卢梭在《忏悔录》中是怎样为自己辩护的呢?他说自己忙着爱人类,以至没有时间来关心自己的孩子。可一个真正具有爱心的人,又怎么会忍心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沦落到孤儿院而不觉得应该施以援手呢?无怪乎詹姆斯·斯蒂芬会说:“我在读卢梭的《忏悔录》时发现,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像他对人类表达的爱那样让人恶心。”

是的,我很爱全人类,但我没时间来爱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者干脆就是,我不爱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如果谁这么对你说,你大概一眼就能辨识出来,这是多么荒谬而虚伪的“大爱”!可如果对方只以慷慨激昂、情深意切的词汇反复宣讲前半部分、宣讲自己对全人类的爱,却把后半部分(对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冷漠)藏在心里,不说出来,你还能透过他那慷慨激昂、情真意切的演说,去看透他实际行动中对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有多么冷酷无情吗?

看过一个视频,揭露一些人的冷漠与伪善,比如有的人热衷收养小猫小狗,却不愿意生养一个孩子或者收养一个孤儿,美其名曰,人类身上有太多缺点,不如小猫小狗可爱,宁可与狗猫為伴,也不愿意与人类为伍;又如,有的人宁愿为远方素不相识的人捐款,也不愿接济身边的穷亲戚。

可实际上,上述行为虽然见仁见智,却并无多少可以批评之处。毕竟,这里只是一道“奉献给谁”的选择题,而不存在“履行责任”的必答题。你有余力,在你的职责范围或者道德责任之外,你选择去爱A还是爱B,都只是个人选择,旁人无须苛责。更何况自古就有“升米恩斗米仇”的教训,身边的穷亲戚也未必都那么清纯善良。这是题外话了。

可“卢梭们”的所作所为,性质就大不一样了。卢梭对五个未成年的孩子负有抚养的义务,用“我的时间要用于爱全人类”来推卸对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日常烦琐艰辛的照料责任,显然是取巧,是虚伪。幸亏卢梭不是国王,否则,他想必会告诉国民,我要考虑的是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你只是“天下苍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你有什么资格让我为你服务——他将每一个具体的小民排除在他的服务范围之外,还赢得一片敬仰。事实上,这套话术,后人用得简直太得心应手了,而且效果奇佳。

是啊,对抽象的人类的爱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只需空口白牙,便可收放自如,还能换得“博爱”“大爱”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可对具体的人的关爱却总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多麻烦。聪明人才不会去选后者。正好,观众们同样普遍不喜欢自己去冷静辨析、深入思考,于是,人们一次次被慷慨激昂的“大爱”宣言所打动,只记得“他说得多好”,敬仰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哪里还记得冷静下来,花点儿时间和力气去看一看“他实际做了什么”?更何况,多数人自己本来就如此,爱国而不爱身边具体的国人。

于是,当希特勒说“我深深爱着这个国家和民族”“我愿意为全民族的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民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追随领袖,直至被带进历史的深坑。他们忘了,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特别是当实权在握的大人物口口声声宣称爱民如子时,你一定要记得看看他所说的“民”究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记不住,就请温习一下书中这段话:“如果你的爱是一种泛化的爱,有爱天下之人的大爱,但是你唯独没有对具体的人的爱,那是一种虚伪的爱,一种自恋的爱,一种伪善的爱”。

活到这把年纪,如果你还把“说得动情”当成“做得踏实”,把“抽象的承诺”当成“具体的行动”,把“漂亮的言辞”当成“真实的内心”,那就太可悲了。

【原载《上海法治报》】

插图 / 伪善 / 佚 名

猜你喜欢

罗翔忏悔录敬仰
肖像画
千万粉丝UP主罗翔的“寓庄于谐”之道
互动平台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The energy-saving advantages of burst-and-glide mode for thunniform swimming *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Using spanwise flexibility of caudal fin to improve swimming performance for small fishlike robots *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狱中忏悔录1“奢靡享乐让内心不断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