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物毕昇的另一面
2023-03-16李凤成
李凤成
经典人物卡:毕昇
旧档案
毕昇,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出身贫寒,从小学徒,初为杭州书肆刻工,专事手工印刷。为了改进印刷技术,他用木板制成活字模,经过试验,发现木质刻板有两大缺点:一是刻字费力,二是木头一见水便容易膨胀,致使版面凹凸不平,不好印刷。后来,他又查考了歷代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资料,总结前人的丰富经验,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他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的时间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比欧洲的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整整早了400年!但这一技术未及推广,他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伟大贡献,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转眼间北宋距今已过去近千年,如今的活字印刷术也早已不再是文化传播方式中最为“先进”的代表,但人们不会忘记毕昇,更不会遗忘他身上所传承下来的关于敬业、创新、精技、务实的中国工匠精神。
常见点
创新;实践;借鉴;务实……
常见段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这种“笨”说到底就是实干和干实,正如一千多年前宋朝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过程:先是在实干中发现整块木板印刷存在的问题,然后日思夜想,琢磨更实用的印刷方法,在此基础上终于想出把整块木板拆散成一个个胶泥方块,便于灵活印刷的“活字印刷术”。毕昇的“工匠精神”结出的硕果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捷径,只能是在实干与干实之后的“巧干”。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像毕昇那样的“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一考生《从毕昇由工匠华丽转身中想到的》
新典故
“神刀王”与“小毕昇”
北宋时期,雕刻印刷大为盛行。杭州西山有位号称“神刀王”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很负盛名,但他有个怪脾气,从来不肯收徒弟。毕昇当时还是个小孩子,慕名前往拜师。“神刀王”看他虽然小小年纪,但聪明灵巧,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毕昇跟着师傅早起晚睡,勤奋学习雕刻技术,不长时间,他的技艺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几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昇在一旁观看揣摩。看得入神的毕昇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个“之”字刻坏了,整块木板都报废了。师傅并没有责备他,可他为此事难过了好多天。他想,木板雕刻印刷这么麻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一天,他上街时经过刻制图章的摊前,看到一个一个图章排得很整齐,突然想到,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图章一样把所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排起来,就不会因为一个字坏了而影响整块雕版了。他参照捏泥人的游戏,用胶泥做成一个个的方块,然后在上面刻成反字。晒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后来,他又向烧瓷的师傅请教,经过烧制后,字模变得硬了,而且非常灵便,成了活字,排版时,把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量和质量,使书籍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点睛法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世人所熟知,但很多人并没有进一步了解毕昇发明灵感的由来。广为流传的“神刀王”故事虽然无法考证其准确性,但却蕴含着一些极为可贵的认知:机遇一定是青睐那些有心人的;集思广益,方能一枝独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应懂得虚心求教……考生可以从灵感的由来、观察的敏锐、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心与发现等角度,来运用上述事例,还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着眼于“厚积薄发”的角度来分析毕昇为何能发明“活字印刷术”。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