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必读书目中挖掘考点

2023-03-16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老规矩礼俗冰柜

李兰

《乡土中国》·得分点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幺?”——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延伸角度

角度一:传统礼俗就是那些熟悉的“老规矩”。

我们就生活在传统礼俗里,但我们往往不自知。对此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很亲切的解释。“‘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换言之,我们每个人“习得”传统规则的过程,就是在接受规则的陶炼之后,对之产生亲密感觉的过程。费先生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也就是说,我们的“不亦悦乎”是因为我们因为熟悉而产生的那种自然、自在、心灵放松的状态。我们生活在传统礼俗所演变成的种种“老规矩”中,就如同鱼生活在水中。

适用主题:价值守望;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素材对接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映照,这里有很多习俗已经约定俗成。春节要“扫房”:不论穷富,俱扫门庭。即便是人少、贫困的人家也都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一种扫除秽气、晦气的重要举动。除夕的饭叫年夜饭。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运用示例: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小时候我们盲目听从长辈的“老规矩”,青少年时我们对老规矩嗤之以鼻,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于老规矩的态度会从驳斥又回归到接受与认同。就像兜了个圈子,越临近终点,就会越接近起点——我们从最开始觉得这些老规矩很麻烦,与之有隔膜,到后来慢慢发现老规矩中藏着的人情味、烟火味,最终在越来越熟练地讲究“老规矩”的过程中欣然接受那些由来已久的礼节。表面上我们仿佛是回归到了圆的起点,但其中的感受与滋味早已大不相同。我们终有一天会明白老规矩中所蕴含的价值守望,那是祖祖辈辈对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角度二:“礼俗”和“法理”两者殊途而同归。

在“礼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筑在熟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里,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因为祖祖辈辈基本都扎根在一片土地上,一旦一个人在乡土社会里失信,他就将失去所有人对他的信任,他就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所以,乡土社会的人会特别讲究信用,甚至会为了守信而付出生命。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而在“现代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信用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才会得到普遍的保障。所以“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的是“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不过,一旦契约精神已经根植于人的思想深处,成为一种“习得”的规则意识,一种潜意识里的行为规范,也同样会产生一种“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适用主题:城市的温暖;真诚的价值选择;传递信任……

素材对接

2018年7月,在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上,出现了一台引人注目的“爱心冰柜”。冰柜里冷饮、冰棍、西瓜等一应俱全,还附有提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外卖小哥可免费取用。冰柜无人值守,取用全凭自觉。据报道,两位刚运动过的少年,打开矿泉水才发现是给特定对象的,赶紧留下零钱;一位女士刚拿起冰棍,发现自己不符合职业要求,又果断放了回去;附近的阿姨专门赶来帮忙整理冰柜;一位路过的大爷甚至从自己买的苹果中挑了个大的放进去……炎炎烈日下,冰柜里的物品不仅没有“意外流失”,反而还增多了。

运用示例:7000万网友围观“爱心冰柜”,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的情感指向,渗透着人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付诸的关注程度。遵守规则,是现代法理社会的基本公民素养;讲求信用,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礼俗社会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不求回报,是“华夏大美”,是炎热夏天里的一抹清凉。围绕着“爱心冰柜”,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表面上“爱心冰柜”创造的是一个“公益奇迹”,而7000万网友的“云守护”实质上代表的是人们真诚的价值选择。

角度三:“土”并非必然是一个贬义词。

费先生告诉我们,“土”其实是一种特点,代表了对土地的依恋,与土地的紧密关联。以及黏着在土地上的人才有的那种安土重迁、保守传统的性情,带有这种“土”味的人,一般缺乏商业社会普遍具有的精明头脑,反倒是有着一种近乎木讷的老实和忠厚。

然而,现代社会的很多人,似乎都很排斥“土”的,而追慕“洋”的,甚至用“洋”来作为标尺,来衡量土不土。其实“土”与“洋”的区别,很可能只是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它们之间往往并没有高下之分,更没有优劣之别,只有不同。

适用主题:民族文化基因;国潮;民族与世界;“土”文化中的坚守……

素材对接

1983年,《大闹天宫》在巴黎上映一个月,观众就超过10万人次。《世界报》称赞道:“《大闹天宫》具有一般迪斯尼作品的美感,但其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动画片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风格,并没有限定《大闹天宫》的受众范围,相反,它罕见地实践了这样一个艺术真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今天,“国漫”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崛起,并再次走向世界。同样是孙悟空和哪吒的神话故事,今天的我们,已有了全新的讲述方式,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一种强烈的、极具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基因,仍流淌于我们的血液里。

运用示例:如今有一种说法,叫“土到极致便是潮”。为什么土能变成潮?恐怕是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土的东西,事实上是有其内在的坚固的价值支撑的。

就像是《大闹天宫》坚持的是民族艺术的表现和传承,而自媒体平台红人张同学镜头下的破败村屋、老旧家具、冒着红色火苗的灶膛……则始终透着一种浓浓的怀乡情绪。费孝通先生说,土,并不必然代表落后,而是一種“特色”。当在“土”中间,蕴含着一种坚守的时候,“土”这种特色也是会让人欣赏乃至于钦佩的。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老规矩礼俗冰柜
冰箱和冰柜
热搜第一!免费取水冰柜里的水越取越多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跟踪导练(五)
CLOSE TOHEAVEN
跟踪导练(五)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新中国“十七年”婚姻礼俗的演变(1949—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