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访国网新疆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晓斌
2023-03-16余璇编辑曲艺
■本刊记者 余璇/编辑 曲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与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关系是怎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电力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网新疆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晓斌。
《中国电业与能源》: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关系是怎样的?
王晓斌: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五个主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能源保供还将面临更大挑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对等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在蓬勃发展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亟须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破经济发展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依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以科技、模式、业态等创新引领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建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能源电力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电力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能源电力的安全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能源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特别是2022年以来,国际能源形势严峻复杂、国内能源保供压力较大,需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电力的调配传输能力建设,减少局部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能自给自足,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能源电力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生产要素,用能成本变化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合理、经济的能源成本能够促进社会用能服务水平提升、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能源电力的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双碳”目标下,能耗“双控”政策对能源消费提出严格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降低对能源和碳排放增长的依赖,能源绿色化清洁化发展是中和用能需求增长与能耗水平降低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清洁的能源体系和绿色发展方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中国电业与能源》: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电力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王晓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保障大规模能源消费供应。我国迈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达14亿,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3.5吨标准煤/年,仅为美国的35%,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平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能源需求保持刚性增长态势。预计到2060年,新疆全社会最大负荷与用电量分别是2021年的3倍和2倍,能源供应保障压力将持续增大。服务多元化用能需求。我国高度重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科技信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对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电网具备更高兼容性与更强互动性,更好满足电动车、分布式电源等新型并网主体接入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更加清洁、绿色的能源供应。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赋予能源电力行业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更大责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需要能源电力行业在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对等发展中作出贡献。区域协同发展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对等发展要求加强各级电网建设,特别是构建农村现代化能源体系,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此外,为满足电力普遍服务要求,电网企业还需保障偏远地区、边境安全等电网工程的投资需求。新疆区位优势明显、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与国家“三基地一通道”,能源电力作为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既要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又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不断拓展“疆电外送”市场,将能源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亟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电力企业中分别以生产资料、企业文化的形式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我们在能源电力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发展与企业文化创造并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目标准确掌握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合的切入点、立足点、着力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定“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使企业文化日益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促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源泉、凝聚企业职工的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更加迫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与能耗水平脱钩、能耗水平与碳排放脱钩。通过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方面服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领能源电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体系向高附加产值、低能耗水平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能耗水平脱钩;另一方面,服务大规模新能源并网,逐步建成以清洁电源为主体的供能格局,不断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可实现能耗水平与碳排放脱钩。由于新疆产业结构倚重能源消费,新疆预计将在2031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在2032年实现经济增长、能耗水平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脱钩,略微滞后于全国,未来十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要从目前35%左右快速提升至50%以上,系统保供电源与调节资源建设、全疆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还需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任务重、压力大。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不断强化能源电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际能源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点领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将加强我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竞争力。新疆南疆是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依托示范区建设优势可率先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样板工程、总结典型经验,形成理论、技术、工程、体制机制、人才等多维度竞争优势,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市场,形成新发展动能;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输出中国模式及标准,广泛参与全球能源合作与治理。
《中国电业与能源》:中国式现代化新形势下,电网企业需承担哪些重点任务?
王晓斌:一是协同推进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重点做好煤电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206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15.7万亿千瓦时,电源总装机将达约80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均达到约90%,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超过50亿千瓦,装机占比超过60%,发电量占比接近60%,结合我国以煤为主的国情,煤电和新能源的协调发展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所在,电网企业需立足资源禀赋、结合产业结构特点,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条件,通过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不同发展阶段下煤电和新能源的最优配置。
二是要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电网企业需要加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大力推行“阳光业扩”“三零”“三省”服务,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水平,利用新兴技术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强网上国网APP、微信公众号、政务平台办电购电应用,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电网企业还需加快落实电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与电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新能源价格机制与开发管理联动机制,推动能源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需要协同各方共同推进。积极与政府、各行业协同沟通,服务政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协同机制,根据经济、环境不同阶段发展目标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发展重心,衔接各行业共同促进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电网企业需以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为基础研究推动能源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开发,创造能源行业共同的市场新需求,延伸能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电网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服务电网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以新疆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为例,需要紧抓示范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煤电+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项目落地实施,推动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打造示范样板。
弗光光伏发电站。 (陈建军 摄)
四是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坚持研以致用的价值导向。电网企业需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加强科研布局,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大规模储能、特高压柔性直流等核心技术攻关,依托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平台,加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作支撑、政产学研融通的区域创新体系,共同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项目推进。电网企业还需探索创新机制,深入推行“揭榜挂帅制”和“项目总师制”,用好用足创新激励政策,逐步在示范工程中试点应用科研项目分红等机制,激发广大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五是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电网文化体系内涵特征。以推进能源行业的精神文明为主线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服务“双碳”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彰显新时代能源电力人初心使命。紧密结合企业战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服务改革发展等中心工作,总结安全、服务和工会文化的形成标准。建立阶段性历史经验总结机制,在电网建设、服务群众、职工成长的典型事迹中不断丰富完善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加强向先进典型学习宣贯教育,号召广大职工谋划本职工作,彰显强大精神引领作用。拓展对外宣传渠道,丰富对外宣传形式,提升承载企业文化先进典型的社会知名度,打造优秀企业文化品牌。
六是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依托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加大在特高压电网建设、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运控、柔性输电技术、电氢协同、新型储能、电动车V2G等先进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参与IEEE、IEC、CIGRE等能源领域国际组织,输出中国技术标准。依托示范工程积累运营经验,加快探索煤电-新能源联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模式以及综合能源服务、能源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完整度较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产业体系,形成拓展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