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

2023-03-15孙润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孙润民 高 宁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北京 100091)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建设、发展问题。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 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溯源、理论进路、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担负起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历史溯源: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从历史视域深入考察,把握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和历史传承性。

(一)中华古代文明在传承发展中缔造辉煌成就

中华古代文明经历奠基、形成、巩固三个发展阶段,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悠远绵长、丰富多彩的文明篇章。

二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 五千多年前,中国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社会管理权和宗教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以及巨型都邑性遗址、大型高等级建筑(宫殿)”[3],创造了恢弘磅礴的邦国文明。 历经夏商周三代,中国逐步形成以分封制为核心的复合制结构王朝国家,不仅初步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还创造了宝贵的文化成果。 例如,青铜器和铁器铸造技术,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以及“六艺”教育体系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巩固阶段。 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动荡,秦朝建立起以郡县制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为文明延续兴盛提供了制度基础。两千多年来,中国虽然历经王朝更迭,但始终维持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文明成就: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国家观念;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经久不衰,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文学、绘画、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硕果累累,成为中华文明智慧凝结的体现;“四大发明”等不仅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也在对外传播交流中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 这些文明成就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二)中华近代文明在危机挑战中实现深刻转型

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裹挟着中华文明被动卷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文明劫难,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恐惧和焦虑。 而这“反过来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内省式归因逻辑与决绝的行动取向”[4],促使一批有志之士试图全面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的种种方案,为中华文明开辟现代化新道路。

一是学习西方技术以器卫道阶段。 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先驱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后的洋务派大力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设新式学校和近代企业,以图“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5]。 然而,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之“用”维护中国腐朽封建制度之“体”的努力,违背了时代潮流,注定其失败破产。

二是学习西方制度、探索政治变革阶段。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的维新变法作为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大力宣传“托古改制”,试图将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希望为推行君主立宪增强合法性与说服力。 但这种出于实用主义的“结合”扭曲了儒家思想的原本面貌,并未广泛动员并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维新变法不敢否定封建帝制,也就无法扭转近代中国文明的颓势。 孙中山先生“起共和而终帝制”,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但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历史证明,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无法成功。

三是倡导新文化、启蒙新思想阶段。 救国方案屡屡碰壁,让当时的中国学者感受到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之体,更要学习其精神文明之魂。 20 世纪初发起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向封建主义文化宣战,掀起思想解放浪潮。 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的文明乱象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质疑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中华现代文明在自发探索中走向自觉构建

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由先进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创新带来光明和希望。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依然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精华,顺应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相协调,人们很好地借鉴和利用,令其在当今焕发着活力,这也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开展起到较大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初步探索思考了中华文明何去何从的道路前途问题。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剥削本质的基础之上,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文明新气象鼓励,明确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向俄国学习,着力推动“第三新文明之崛起”[7],开始扭转中华文明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身后亦步亦趋的被动姿态。 为创造独立自主的新文明,我们党历经28 年浴血奋斗,用革命的手段实现了国家独立统一,“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8],构建起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三位一体的新民主主义文明形态,为建立文明先进的新中国开创了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引领下,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新民主主义文明形态向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过渡转变。 同时,党积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民主改革,相继实施文化扫盲等一系列移风易俗活动,极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面对美帝国主义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挑衅,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书写了中华文明的恢弘史诗和光辉篇章。 经过艰辛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物质基础,探索并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新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党的文明观和文明实践。 在对外开放上,邓小平提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9],中国绝不能再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积极汲取西方文明在科技、装备等方面的先进成果。在国内改革上,我们党统筹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出社会主义文明的生机活力和优越性。 此后,我们党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要素,相继提出“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新概念,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明”内涵的理解日益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积极的主体意识创新文明话语、深化文明内涵、拓展文明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等文明理念,提倡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包容共存,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党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统筹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文明维度的践行要求。 特别是在文化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强调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0]新时代十多年来,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理论进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动文明转型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因素。 在中华文明的觉醒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旗帜,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探索中成功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累了丰富理论认识。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开创探索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文明血脉,对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作出开创性贡献。

第一,开辟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提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11]马克思主义所勾勒的消灭私有、公正平等的社会主义文明前景,无疑与其大同理想甚为契合。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毛泽东始终注重从民族主体性出发,思考中华文明通往社会主义文明的现实路径。 在1920 年致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认为:“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12]正因为毛泽东坚持对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自觉继承,才能把外来的先进理论本土化。 在延安时期,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又从战略全局高度继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陆续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古今中外”的历史研究法、“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等等,使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新的生命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国家制度,为中华文明通往社会主义文明确立制度基础,成功开辟出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第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早期的党并未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直到延安时期,我们党发起“新启蒙运动”,重新评估民族文化的历史地位,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这一论述,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民族文化的科学态度。 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总结、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其后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明构想,号召建立“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4],从而巩固我们党对于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共识,开辟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中,毛泽东先后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创作者充分发挥创造性、积极性,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反思和超越西方文明的价值范式。 毛泽东认为,西方文明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其自由民主的面纱下是弱肉强食和丛林法则。 尽管近代以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奉西方文明为世界文明之圭臬,他却清醒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15]。 因此,中国人民在看清西方文明的真面目后,不再追求西方式的文明,也坚决摈弃西方殖民掠夺的老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16]。 在1958 年同黑非洲青年代表团谈话时,毛泽东再次指出,“西方帝国主义者自以为是文明的,说被压迫者是野蛮的”[17],却以文明之名行侵略的野蛮之实,揭露出长期以来占据道德高地的西方文明的虚伪本质。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实践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探索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新道路。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第一,明确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坚实基础。 邓小平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18]。 具体而言,就是要摒弃以往片面追求“纯之又纯”生产关系的错误思维,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使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第二,明确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特征。 邓小平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巩固广大群众思想觉悟、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条件。 伴随着改革开放,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渗透进入国内,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邓小平强调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精神污染,“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0]。

第三,明确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保障。 邓小平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既是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21]法制缺失导致领导干部终身任职等不合理现象,既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邓小平大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三)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深化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新时代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从“世界、国家、个人”三个层面实现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贯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第一,回答人类文明往何处去的时代命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屡遭冲击挑战,西方文明长期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虚伪性被揭露,其自身陷入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的桎梏,导致世界文明发展困难重重。 面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理念,提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例如,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22],为人类文明携手前行明确实践理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厚植价值共识;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奠定交往观念;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答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逻辑,为人类文明对话交往提供理论指导。 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系统回答了人类文明往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为推动中华文明前行发展、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明确了思想指导,标志着我们党文明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第二,高度凝练概括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当代中国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我们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 其中,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内在逻辑,无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能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意志力攻坚克难、赓续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精神之源,赋予文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动力;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向内凝聚、民族团结的品质表现,“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23];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胸怀表现;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与邻为善、行稳致远的交往理念。 只有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华文明现代化之路,我们才能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

第三,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我党优良传统,大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魂、启智润心,使人民思想觉悟和社会道德风尚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不止于丰富个人精神生活,更在于铸造国家之魂、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成是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提升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所指,必然以其新的文明理念和文明形态,在世界舞台上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的价值感召力”[25],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相互衔接。

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26]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们创造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现代化新路。 从“民惟邦本、敬德保民”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明的思想资源启发、影响、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经验智慧,为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相互交融、贯穿古今,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经验智慧,经过“第二个结合”拥有了穿透时空的现实指导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宝库。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和奋斗本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精神和英勇事迹,鼓舞着我们在新时代勇往直前、再创辉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以来不断发展繁荣的当代文化,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文化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现实经验。 三种文化来源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二)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

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的有力彰显。 早在500 多年前,托马斯·莫尔就其代表作《乌托邦》中表达了对废除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向往,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但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才把社会主义从空想的美好愿景变为科学的革命理论,指明了无产阶级通往社会主义文明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但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又体现出相应的民族特征和国情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华文明的智慧魅力。 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呈现,“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27],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明的不懈追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所勾勒的社会主义文明图景,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指导,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在建立新中国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前景,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具体国情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使社会主义文明扎根中华大地,呈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同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再次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成为“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28]。

(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集中华文明之大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时间向度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历史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双创”的发展结果,实现了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9]。 正是因为我们党自觉汲取中华文明的优秀因子和有益经验,才赋予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色,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并在这一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样本。 发轫于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曾一度引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但其秉持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发展逻辑,“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31],并通过话语建构、技术运作、议题设置等种种手段,长期垄断现代化的话语权。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两个结合”孕育的现代文明形态,开辟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现代化新路,为其他国家实现本国文明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需向世界宣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自身文明构建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