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3-03-15李翼
李翼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变换及位置关系等知识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性知识,也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明确转化思想导向,能够实现问题的多种形式转化,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文章首先阐述了培养学生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教学案例说明转化思想培养的基本策略,提出教学活动优化路径,以期为提高教学成效起到一些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转化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小学阶段,需要强化学生符号意识、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意识及模型观念的培养,要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认识世界,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并树立学习信心.由于小学生认知特征、基础知识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体系,切实提升教学成效.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点涉及多个方面,为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学课程学习中,转化思想是指学生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合理的方法或支架,实现未知问题向已知问题的转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小学生正处于“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这方面知识的系统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有限,难以找到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运用转化思想,能够实现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利用现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实现几何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合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转化思维,从而帮助學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转化思想的策略
(一)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曲线图形主要出现在“圆”的相关知识中,学生在初步接触这方面知识时,通常无法直接接受公式,从而导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对学生而言,一些规则图形的边长及面积计算,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而将不规则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就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并利用原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更好接受新知识,形成知识的良好建构.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割补法,即将原图形的一部分切割下来,补在图形中的另一部分上.割补法应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割和补,能够组合成新的规则图形.第二种是平移法,是指把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拼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平移法通常是与其他几种方法结合应用的,但要注意不得混淆.第三种是旋转法,是指把一些几何图形绕某一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分散的、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合并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章节内容为例,第二个知识点是要求学生利用平移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进行平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割(教材例题如图1所示).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对图形进行分割,引导学生利用合理的思路找到半圆,正确平移到合适的位置上.
利用割补法、平移法、旋转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图形转化,首先需要教师理顺教学思路,依照相关学者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将教学设计分为体味、提炼、渗透、概括等环节.教学活动组织可以遵从如下流程:(1)创设情境、以旧引新,利用学生原来已经掌握的新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动画情境或游戏场景等,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参考.(2)引导学生动手拼接转化,在实践中体验转化的过程.(3)渗透新知识,引导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4)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入讨论,学会概括出新知识点,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公式,实现数形结合转化.
(二)将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
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点学习中,应用最频繁的转化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快速解决图形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转化方式主要包括分割法和等分法两种方式,分割法是指将不规则图形合理分解,转化成几个规则的图形,再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可将图形切割成几个等份,重新拼接成基本规则图形.有些图形的面积,是要通过观察发现它的组成,看它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就把它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分别计算后再相加.这种方法应用,受到题目条件限制,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图形是否可以被均分.
以人教版三年级“面积”章节内容为例,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能够计算出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要学会让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分割方法,尝试利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再利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进行分割对比后,看一看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分割方法最简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章节内容为例,本章知识点主要包括轴对称和平移两个知识点.其中“轴对称”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对称轴,能够根据给出的图形和对称轴,将图形补全.在学生接触到这些复杂图形时,通常无法直接找到复杂图形的对称关系,在完成“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通常会出现混乱,导致所画出的图形不对称.
将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转化方法,是提高学生“图形与几何”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一是要重视对学生分割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学生提供思维转化的脚手架,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转化策略的应用方法,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练习本上画出分割的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互动,各自提出不同的分割和组合思路,让学生通过比选,找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并能够总结出这种方法的优势以及它们能够应用于哪些问题中.
(三)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实践问题
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实践问题,是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而言,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或场景,能够实现有效的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转化的应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思维出发,更高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相互关联的乐趣.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章节内容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初步引导学生形成立体空间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立体物品以及对应的照片,让学生在观察之后,分别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出来的结果,是否与自己想象中的一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别展示出书籍、玩具等物品,让同伴说一说,从不同视角观察物品,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立体物品,并用自己的语言,将观察到的特征说出来,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转化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点教学中的应用,应是以生活情境创设为基础的,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确保学生真正学会利用实践场景解决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力,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其次是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如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由于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所选择的情境实物或图片等,应尽量具备区域性特征,确保多数学生能够熟悉教师设定的场景.再次是要合理应用情境,不能将情境创设等同于直接播放视频或PPT,要能够实现多元化情境创设,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学习情境.最后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能够将生活中见到的物品在脑海中转化为平面图形,为解决后续难点问题奠定良好的生活化基础.
三、小学数学“图形與几何”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优化
(一)拓展教学素材来源
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确保教学成效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必须多元拓展教学素材来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跳出教材的空间限制,构建更加优化的教学体系.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素材来源应包括如下几个途径:(1)信息化素材,包括网络教育视频、希沃软件等各种平台提供的素材.(2)生活化素材,包括教师或学生在生活中拍摄的照片、微视频等.(3)实物素材,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自己制作相关的学习素材.通过这些素材的优化应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组织教学方法
转化思想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优化应用,需要与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实施相结合.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对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可以采用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及音乐情境等方式,将学生注意力导向图形知识学习中.例如在问题分析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逐层深入思考,逐渐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问题设计应具备针对性、明确性,表达清晰,能够激发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在合适的教学节点,教师应采用追问的方式,了解“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总结反思形式,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验证,加深课堂教学的深度.
(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图形与几何”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创设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机会,结合学生数学思维难题.因此在相关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操作时间,通过自己动手或小组协作的方式,利用纸片、实物等方式,完成对图形的分割、平移、对接,展示出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将直观性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推动知识结构衔接
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意识,从而真正将新旧知识衔接为一体,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点学习中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是教学改革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无法打开学习思路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实物支架、情境支架、语言支架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并尝试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实现图形的转化,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以此不仅能够实现旧知识的良好巩固,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完善的知识建构.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点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不同转化方法在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要求,形成与学生相结合的融合教育体系,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汤汉强.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教育观察,2020(43):64-66.
[2]张明鹏.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科技资讯,2020(14):132,134.
[3]高翠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6):245-246.
[4]苏荟,刘桃桃.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5):80-84.
[5]林丽琴.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91-93.
[6]薛枫.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80.
[7]罗文.小学五年级图形与几何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现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115.
[8]陈秀娟.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