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观及新时代价值

2023-03-15朱前星饶诗雨

朱前星 饶诗雨

[摘 要]毛泽东向来重视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著名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与才溪乡调查集中体现其社会调查的实践轨迹,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社会调查观。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观作为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调查研究的基本理念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社会调查的根本途径是贯彻群众路线;社会调查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态度是社会调查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探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制度化、有助于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观体系,还可以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关键词]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134-08

[收稿日期]2023-09-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体系百年演进与时代创新研究”(21YJA710061);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话语研究”(YS119X23006)暨“共同富裕背景下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研究”(YS119X22003)

[作者简介]朱前星,浙江师范大学法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党史党建研究;饶诗雨,浙江师范大学法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毛泽东向来重视对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1](P234)。而中央苏区时期则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所谓中央苏区时期,即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挺进赣南、闽西,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的这段历史时期[2](P77-86)。在此期间,毛泽东对农村开展了许多社会调查,并撰写了许多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毛泽东指出,“这里存下来的,都是中央苏区的材料,前九部分是属于初期的土地革命,后两部分是属于深入了土地革命,虽不完全亦可见一斑。”[3](P13)因之,回顾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实践足迹,探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新时代价值,对指导当前的社会调查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一、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实践轨迹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进行生死较量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时期。为了探寻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调查主要侧重于农村,形成了调查报告集《农村调查》,他亲自编辑此文集并写了序言和跋。毛泽东在序言中提到,“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11篇。”[3](P14)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实践轨迹的主要彰显在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当中。

(一)寻乌调查

1929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始了创建中央苏区的艰苦奋斗。经过一年多的奋斗,巩固和发展了革命力量,1930年3月,红四军先后取得攻占大余、南雄、信丰、安远、会昌、寻乌等县城的胜利。但在红军占领县城之后,由于分不清城市商业与地主财产的区别,将城市的商业店铺全部查封、没收,城市居民生活的不便,引起了城市平民的不满。这种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意识到还未对城市进行过调查,“这是由于不了解城市是个什么东西才弄成这种现象”[3](P20),不能真切地了解如何争取城市。同年5月,红四军南下到达寻乌。毛泽东对展开城市调查始终有想法,但“也没有强烈吸引力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查地点”[4](P131),同时苦于找不到提供有效资料的人。而寻乌恰好处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对于了解其他三省各县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当时寻乌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定,便于调查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时任寻乌县委书记也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古柏的陪同下,毛泽东对寻乌县城进行了为期二十多天的详细调查,走访了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店铺老板等不同阶级的对象,召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这是毛泽东首次对城市进行调查,也是他进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且最有代表性的社会调查。

《寻乌调查》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的经典之作,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长的一篇调查报告,全文共8万余字,分为五章,内容包括当时寻乌县城内的人口分布、旧有土地的关系、剥削情况、土地争夺、商业、交通等,毛泽东还对寻乌县的经济及各阶层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此次大规模调查,为毛泽东制定正确对待城镇贫民和工商业者的政策以及确立“抽肥补瘦”原则以限制富农的土地政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寻乌调查加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和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写下了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

(二)兴国调查

寻乌调查后,毛泽东为了更加了解兴国以及赣南地区土地斗争的情况,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同时也意识到在寻乌调查中“没有分析中农、雇农、流氓”以及“旧有土地分配中没有把富农、中农、贫民分开”[3](P14)的缺点,1930年10月,恰好这时毛泽东所在的部队有不少兴国农民加入当红军,毛泽东立即展开了又一次社会调查——兴国调查。毛泽东围绕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对商定的八位兴国永丰新入伍红军开展多次座谈会,收集了大量关于土地革命期间兴国永丰地区民众的生活、生產及土地斗争情况的资料,因此获得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这一时期兴国永丰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兴国调查》主要记录了八个家庭的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和剥削情况、土地革命中各个阶级阶层的状况、土地革命后的土地分配情况、土地税、农村军事化等内容,通过此次调查,毛泽东进一步加深了农村的概念,认识到在土地革命时期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思想状况,以及土地斗争中依靠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的问题,这是土地革命中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可靠基础。

(三)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

1933年2月,毛泽东回到瑞金重新领导中央政府工作,他不仅关注苏区的经济建设,关注群众生活,关注保障红军等问题,同时也十分关注加强政权的建设。“一切苏维埃工作的实际执行都在乡苏与市苏,这是人人了解的,但乡苏、市苏应该怎么样进行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多人不了解。而不了解乡苏与市苏的区别,简直就不能真正领导苏维埃工作,就不能真正去解决‘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这个问题。”[3](P286)毛泽东在工作中看到了各级苏维埃政府,特别是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在革命根据地正开辟建设的这一时期,党和苏区政府面临如何保障革命战争、政权如何巩固、民生保障执政导向和干部作风等实际问题。

土地革命在根据地深入推进,但是面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扩红情况和经济建设情况不容乐观。1933年11月,鉴于长冈乡在中央苏区具有模范作用,在扩红和发行公债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毛泽东带领着调查团赴长冈乡,对长冈乡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毛泽东还准备向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长冈乡的有益经验,以提供给全苏区学习。到达长冈乡后,毛泽东不仅组织了小型调查会、与8名当地基层干部交流,还对长冈乡政权建设、扩红情况、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等20项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长冈乡调查》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军队建设等方面,包括对民生、物价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查,重点是对乡苏工作制度以及人民生活的调查,尤其是对文化教育和妇女儿童的了解。经过调查,毛泽东对苏区农村人口与经济的实际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为反围剿战争策略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得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结论。

与此同时,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乡是中央苏区的另一个模范乡,才溪乡政府的扩红成绩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表现突出,多次被《红色中华》刊登。毛泽东完成长冈乡调查后,1933年11月底,又率领调查团赴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召集了干部、工人、农民、贫民、妇女等不同类型的代表在苏维埃政府等地开展了调查会,他还通过走访、与村民谈心、与群众同吃同劳动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素材,对才溪乡人民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充分肯定了才溪乡是苏区的模范。

《才溪乡调查》主要记录了关于才溪乡扩红情况、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物价对比教育等情况,主要侧重于民生建设情况、扩红情况、农业生产情况以及文化教育情况。通过此次调查,毛泽东深入了解了基层各方面情况,对才溪乡人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回答了在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的问题,并且意识到共产党政权制度的优越性。

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的理论体系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社会调查,写出一批社会调查报告,凝炼和提升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理论。特别是《寻乌调查》堪称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的扛鼎之作,并且毛泽东还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和《调查工作》等经典文章,对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调查工作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党的调查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的理论体系。

(一)社会调查的基本理念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理念。这一论断是他对于党内存在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5](P796-797)的情况提出来的,他认为没有调查就发言是闭眼说瞎话,是不切实际的、不公道的、片面的、主观的。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调查并要求在全党推行,要求领导干部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始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6](P802),这是毛泽东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坚持的基本原则。社会调查要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调查者要根据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毛泽东指出,“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于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6](P110),并且强调要到工作地方多走走、多调查,就会收获解决问题的各种资料。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土地状况、阶级状况等,不仅是因为这是土地革命的中心环节,更重要的是党在这些方面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毛泽东在进行调查时,经常发现新问题,有了新问题又立即展开新的调查。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调查实践的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3](P3),说明了调查研究和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调查和解决问题是分不开的,所有的结论都来自于调查之后,先调查,然后解决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社会调查必须实事求是。社会调查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现实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目的是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掌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以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3](P23)的论断,他自身在进行社会调查时不仅坚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更坚持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进行的社会调查,在调查报告中鲜明的体现了其在调查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强调,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大量的事实,还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在召开调查会时,为了使参会者说真话讲真相,毛泽东就想办法同参会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同被调查者做朋友,坦诚相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防止和避免自以為是、先入之见,决不能开展“领导定调子,跑到基层找例子”的经验主义调查,即使做了这样的社会调查,也是毫无意义的。

(二)社会调查的根本途径是贯彻群众路线

毛泽东认为社会调查既可以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又可以了解群众,深入群众是进行社会调查的根本途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毛泽东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向来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始终贯彻“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中央苏区时期,不管是在土地革命的初期寻乌调查、兴国调查,还是土地革命深入时期的长冈、才溪模范两乡调查,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实践工作之所以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因为毛泽东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人民群众同吃同劳动、打成一片,只有这样群众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才能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得到真实反映现状的材料,才能真正的把握实际情况。毛泽东阐明了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4](P275),社会调查的根本途径是贯彻群众路线,即把群众贯穿到社会调查的对象、内容、目的和过程的始终,也就是说社会调查的对象和内容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调查的过程就是群众路线展开的过程。在社会调查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调查群众状况、分析群众需求、汇集群众意见,坚持在向群众进行调查的同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便为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三)社会调查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

毛泽东主张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既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中央苏区时期,经过长期实践,毛泽东总结了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主要的有典型调查法、会议调查法、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

第一,要做典型调查,解剖麻雀。典型调查就是从众多的调查对象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典型调查法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进行社会调查最常用的方法,他指出,“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兩个就够了。”[7](P133)毛泽东选择寻乌县进行社会调查以了解城镇工商业状况和手工业发展状况,他认为“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3](P42);毛泽东对兴国县永丰区进行社会调查以了解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斗争后的经济、政治等形势,“这一区介在兴、赣、万之交,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3](P182);为解决苏维埃政府扩红和经济建设等困境,毛泽东又对长冈乡、才溪乡两个模范乡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两乡资料、分析两乡情况、总结两乡的工作经验,“供给一切落后的乡苏、市苏以具体的榜样”[3](P287)。毛泽东还强调,要以强烈的“求知的渴望”深入细致地解剖一个麻雀,从个别问题去了解一个地方的问题以有利于正确决策,也就是在使用典型调查方法时,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力求细而不漏,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可靠的结论。

第二,开好调查会,即会议调查法。会议调查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会议形式进行搜集资料的方法。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进行的大部分社会调查都是通过开调查会的形式完成的,如寻乌调查,毛泽东开展了十余天的座谈会,在调查最后阶段,为了使调查资料更加完整和详实,毛泽东又召开了更大规模的会议进行再一次调查;兴国调查时,同样采取会议调查法,对8位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会议每天开两次甚至三次,有时还会开到半夜;长冈、才溪两乡的调查,也采用了会议调查法,毛泽东召集干部以及各阶级不同代表开展调查会,对两乡扩红、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毛泽东总结了会议调查法注意事项,一方面要做好会议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设计可行的调查方案、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以及列出细致的调查提纲;另一方面,在会议之后要及时对会议中获取的各种零碎的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得出调查的结论。“那种不开调查会,不做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3](P116),体现了会议调查法的意义即与群众进行最直接全面的沟通,花较少的时间收获较为可靠的资料,得出正确结论,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社会分析法,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毛泽东对于阶级分析法十分重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老老实实地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3](P22),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调查中,他坚持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农村各阶层的问题,并将其作为认识阶级情况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调查中,毛泽东都对社会不同阶级的成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如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同店主、手工业者、农民、破产地主等各阶级进行交谈,展开调查;在兴国调查中,8位参会代表来自不同的阶级,有雇农、有教师、有做过党的工作的……;在长冈乡和才溪乡调查中,调查人员有工人代表、贫民代表、妇女代表、耕田队长、干部等。正是基于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不同阶级情况,毛泽东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捋清了中国革命中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是中国革命的胜利的可靠依据。

第四,矛盾分析法。所谓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对事物内部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3](P23),毛泽东重视运用矛盾分析法,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对社会调查材料的总结上,他强调对于任何问题,都应该首先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并形成一个总体的观念,然后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其各个部分进行有次序的详细的学习、分析研究、总结。毛泽东就是以此为基础,对苏区农村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从而形成了自己对农村问题的深刻理解。“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这一重要内容也包含在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法中,他主张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但必须抓住重点和特色。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的实践中,及时、准确、科学地做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于他有明确的目标,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抓住了目前的首要任务,把握了调查的着力点,并准确地把握了当时革命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正确的态度是社会调查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社会调查要有正确的态度,这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的基本要求。进行社会调查是否采用正确的态度,关系到社会调查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调查结果是否能够取得成效。毛泽东认为,社会调查必须有正确的态度。

1.亲力亲为

进行社会调查要有亲力亲为的态度。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都是亲力亲为、亲自到农村实践,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各方面进行详尽的调查。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指出“要亲自出马”,还要求领导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要自己做记录,假手于人是不行的”[3](P22)。毛泽东认为,只有亲自到农村中调查,才能把许多问题搞明白;其次,根据具体对象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农村调查》序言中,强调领导干部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要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因为这样的原始资料是最直接的、最可信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总结经验,并且能够将這些经验运用到之后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因此,为了更加了解实际情况,以便解决问题,在社会调查中必须有亲力亲为的态度。

2.甘当小学生

进行社会调查要有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虚心学习的态度。“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什么调查研究工作的”[3](P16),毛泽东指出,如果眼睛向上,居高临下、装腔作势地进行提问,那么群众就会敬而远之,不敢讲真话、不会讲真话;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推动调查工作进一步开展。“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P17),强调了对群众的态度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将其视为做好调查研究的根本条件。因此,要得到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必须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群众做朋友,虚心向群众学习。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毛泽东在兴国调查时召开调查会,刚开始这些农民心里充满疑惑都不发言,第一天毛泽东只谈论了生活琐事,之后又请这些农民吃饭,并且晚上还将温暖的被子给他们睡觉,就这样,他们和毛泽东熟络起来,在了解了开调查会的真实意图后,开始热烈讨论,毫不拘束,这样就达到了调查的效果。此外,毛泽东十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把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本质的积极的想法和经验等,加以归纳升华,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因此,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做侦探,只有这样,社会调查才能收获想要的效果。

3.持之以恒

进行社会调查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3] (P1),说明了认识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调查研究亦是如此。毛泽东以自身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他对农村进行调查是经过了六七年的大革命以及长时间的农民运动,才对农村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需要管理农民运动时,毛泽东又花了一个多月对湖南长沙、湘潭等五县进行了调查;中央苏区时期,由于不了解农村阶级状况,又作了寻乌调查等等,毛泽东对中国农村本质的认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调查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调查工作要有耐心的、有步骤的去做,不要性急。“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充分体现了调查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毛泽东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要“随时随地”“深入”“周密”“长期”的调查研究思想。不仅如此,社会调查还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未来的一代又一代也要进行社会调查,因此,社会调查必须是长期的,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要有“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3] (P261)的精神。

三、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的新时代价值

中央苏区时期,错误路线直接照搬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的革命经验,脱离了我国具体国情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毛泽东在此背景下,开展大量社会调查,了解农村和城镇情况,研究革命斗争中的突出问题,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成功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认识、加以总结。”[8](P1)因此,想要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必须坚持调查研究,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对于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仍具有价值,其价值在于促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制度化、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观体系、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一)促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制度化

1.健全决策前调查机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进行社会调查是做出决策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科学决策的必由之路。因此,健全决策前调查机制就尤为必要。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对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了贯彻落实正确政策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精力放在决策前的调查、分析论证上,以寻找和选择最佳决策方案。”[9](P315)为了防止出现造成重大失误的决策,应该把调查贯穿整个决策过程。根据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观,决策的过程是:首先,决策初期明确调查主题;其次,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相关决策方案;再次,采用会议调查法召开决策会议,参会成员讨论以完善决策;最后,坚持群众路线,决策过程应被人民群众支持,决策要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由此,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参考,中国共产党才能制定出符合国情、社情、民情的决策。

2.完善调查的运行机制

首先,坚持和不断完善调研工作制度。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坚持亲力亲为,亲自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10](P18),领导干部要亲力亲为、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实事求是地了解实际情况。领导干部亲自参加社会调查,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真实的资料,而且感同身受,能够更好地与集体在决策问题上达成一致以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其次,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设立联系点以防止脱离群众,领导干部必须要经常到联系点进行调研,宣传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同联系点群众的保持沟通,对群众的想法、忧虑、困难进行全面了解,与此同时,要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3.建立调查的长效机制

历史证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对社会调查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以及坚持长期进行大量社会调查,得出關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决策是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应当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11](P1)强调了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建立调查的长效机制。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全面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多困难、风险和挑战,要想解决困难、化解风险、迎接挑战,就要坚持走在实践的前列,与时俱进,坚持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肩负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领导干部,更要下足功夫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和改进调查研究、在全党掀起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加强调查研究。

(二)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观体系

1.拓展社会调查观的本体论

关于社会调查的本体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11](P1)人作为能动的主体,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个中间桥梁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本体构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2](P60)马克思将实践引入本体论,是要强调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强调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实践本体致力于追求事物中各种关系的统一,事物在实践中生产展开,整个世界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整体,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时,是追求各种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各种联系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调查观对于新时代的社会调查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其在实践中形成的方法、原则、态度对于拓展社会调查观的本体论有重要意义。

2.深化社会调查观的认识论

调查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即从直观感性资料的收集,到分析研究资料,最后得出调查结论。由于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某一时期的社会调查具有局限性,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总是不充分、不完全、不准确的,同时,人们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表现出认识的反复性和社会调查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我们总是先了解到事物的外表、形式等感性的东西,然后才能深入事物内部,也就是说,通过社会调查能够了解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物质动因,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本质的东西,由现象到本质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此外,社会调查还是在已经进行过的调查所得到的结论的基础上,检验、运用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才能逐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最后,社会调查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毛泽东认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认识也得到了改造。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会对不清楚的问题有新的认识,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社会在不断发展,调查活动在不断进行,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社会调查观也在不断深化。

3.创新社会调查观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和多变,因此,社会调查更要注意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在实践中必须结合实际分析具体的情况,事物的规律不同要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一方面,要继承和运用党在长期社会调查实践中所积累的有效的传统调查方法,如典型调查、会议调查、阶级分析、矛盾分析等,坚持抓主要矛盾、防止走马观花式的社会调查。只有这样才能扎实推进社会调查,推动调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十分有必要创新社会调查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11](P1)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化日益凸显,在社会调查领域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带来的便利,采用多样化、智能化、专门化的调查研究方法。结合时代发展,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要对调查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不断地学习并掌握现代科技的调查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现代化手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以实现调查研究的快捷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1.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毛泽东曾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些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许多同志”[5](P79),说明了调查研究对于党的作风建设意义非凡。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社会调查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党建思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我革命思想的萌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条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3](P1)党的自我革命就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进行提高,始终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2.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方面,“从群众中来”要求党员干部要具有“甘当小学生”的社会调查态度,放低姿态,虚心向群众学习,通过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要与人民群众做朋友,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讲真相,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更好地掌握实情。另一方面,“到群众中去”是要到群众中去检验调查的成果是否能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在社会调查之后,要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调查报告,并将结果反馈给调查对象,通过问计于民、问情于民的方式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也要十分重视,党员干部要根据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措施、完善政策,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3.严格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政治生态不好,党内就会邪气横生。”[14](P95)这正是说明了党内政治生态十分重要,因此,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严格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在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多次受到形式主义的干扰,在中央苏区,他就提出反对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形成党内优良作风。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严格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清楚地认识到当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为此,必须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优秀政治文化、严明政治纪律、大力反腐败,深入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党的建设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5](P33)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廉洁建设,防止出现恶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泥浊水,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中不断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9-01-29.

[9]中共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福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26.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Mao Zedongs View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ZHU Qian-xing, Rao Shi-yu

(College of Law Science & Marxism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Mao Zedong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Mao Zedong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investigations, among which the famous “Investigation of Xunwu”, “Investigation of Xingguo”, “Investigation of Changgang Township” and “Investigation of Caixi Township” concentrated on his practical trajectory,at the same time, a systematic view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gradually formed. During this period, Mao Zedongs view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as a theoretical system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basic concep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hich is that there is no investigation and no right to speak;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is to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the key to social investigation lies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a correct attitud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surveys. In the new era, Mao Zedongs concept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discussing Mao Zedongs view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will not only help to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help develop the system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provide a guide for a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work styl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Central Soviet period;Mao Zedong;social survey view

[責任编辑 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