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探究

2023-03-15刘玉江周惠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湖南省少数民族

刘玉江,周惠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则国家兴盛,乡村衰败则国家衰微。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了科学论断,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对我国“三农”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以及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型多样、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如秋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射弩、蹴球、木球、龙舟等,都蕴含深厚的娱乐健身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吸收、融入了现代体育的竞争性特点,更具广阔的社会基础以及市场发展空间,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经济腾飞、助推乡村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积蓄后备力量等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湖南省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湖南省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主要问题有: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过程中,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绿色乡村发展理念不强,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农民主体性不够,因地制宜传承提升乡土文化不力。 对此,乡村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一)乡村产业建设滞后

湖南省农村产业在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当前,湖南省创立了4 万个家庭农场和7.9万家农民合作社,但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已有的70 多个农业产业集群规模较小[1],发展水平较低,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龄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其次,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有待优化。 2021 年湖南种植业、林、牧、渔业总产值7 662.4 亿元,其中种植业占46.11%,林业、牧业和渔业占比相对偏低[1],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与实际产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较短,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尚处起步阶段。 最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虽不断涌现,但未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湖南农村资源仍然处于“净流出”状态。 就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发展来看,经济价值开发力度较小,群众参与积极性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侧重于现代旅游项目的开发,忽略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不断流失。 因此,湖南省在统筹建设适合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创新发展有群众基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积极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乡村文化发展乏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底。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要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的程度,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当前,湖南省乡村文化呈现衰落趋势,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难以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开发发展意识较薄弱。 区县一级党委政府依法治理的意识比较欠缺,对依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充分,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责任压得不实不紧,采取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服务效能发挥不够充分,均等化文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乡村集体经济不强,乡村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复合型文化能人紧缺,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限;挖掘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不够,“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尚未规模化,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新的活力。 最后,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不健全。 乡村既缺乏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又缺少文化开发管理人才的制度保障体系,人员配备与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不匹配,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因此,要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当前,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相较于现代流行文化来说,其群众基础相对薄弱,文化资源开发力度较小,缺乏社会的普遍支持和人们的广泛参与,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我革新、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力度不够,自身文化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例如壮族芭芒燕、瑶族人龙、城步吊龙舞、汝城香火龙、扳手劲、扭扁担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地区特色和地域文化。

(三)乡村生态破坏形势严峻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生态宜居为本色,是乡村“生态美”的根本体现。

总体看来,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现代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一是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不够稳固。水环境质量虽整体大幅提升,但部分直流水仍存在污染物超标或水质下降的情况;空气质量还有待改善,PM2.5浓度仍然较高,空气质量呈现“气象影响型”特征;受污染耕地面积较大,历史遗留废渣点多、面广;农业生产排放、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仍然较重,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制久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还有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仍然较弱。 因此,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才能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乡村人才短缺流失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村建设,人才都是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力量。 促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凝聚人气,释放人才活力和创造力。 长期以来,湖南农村专业性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紧缺型人才持续外流,乡村人才具有区域性、结构性矛盾,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来看,湖南乡村人才建设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地区农村人才资源更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村人才普遍短缺。 湖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让农村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流向非农领域,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现象。 有些地方即使引进了人才,但农村物质、文化相对落后,也很难留住人才。 2019 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数量比上年度增加77.1 万人,而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近149.3 万人[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其次,本地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大龄甚至老龄人口成为务农主力,留守女性增加,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省内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初中学历,文化素质不高,在应用农业新技术、创办新业态、采用新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再次,现有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农村人才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50 岁左右,且基本未受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单一,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较少,从全省人才结构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比例分别为3.40%和9.20%[3]。

最后,人才招纳意识不高。 湖南省在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环节虽然进行了部分改革,但是在制度、组织等方面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较好地为乡村提供后备保障。 此外,乡村服务措施不力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人才创新创业空间狭小等,也导致了农村人才流失。 《湖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 年)》指出:“湖南省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4]这表明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人才还较为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团队的打造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价值功能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拥有高脚、射弩、秋千、蹴球、押加、板鞋等多种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尤其是近年来挖掘和传承的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吉首百狮会、永顺土家摆手舞、怀化通道排舞、保靖武术鼓舞等,受到群众欢迎[5]。

(一)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社会人群,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6],其涵盖了生产、狩猎、渔业、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湖南省少数民族较多,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凝聚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折射了各民族的精神特质以及湖湘体育、湖湘文化精神风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形式,更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缩影。 例如湘西苗族的秋千文化,湘西苗族青年喜欢荡“八人秋”,而荡“八人秋”有一个规定——谁转到上面时谁唱歌。 有的男子和女子为了找到心仪伴侣就会停留在秋千上唱歌,以获得对方的爱慕,很多青年都通过“八人秋”这一方式寻得佳偶,这是“八人秋”中蕴含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此外,湖南省每4 年便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包括高脚、秋千、板鞋竞速、射弩、陀螺、蹴球、押加、毽球、民族健身操等,有的项目还结合音乐、歌舞等艺术文化以及融合古老的服饰文化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传承了民族传统技艺,展现了湖南省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推动了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二)健身娱乐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源自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劳作,具有鲜明的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体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养成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 “国家鼓励、支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7]最新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文件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出明确规定,传承发扬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有助于更好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对建设体育强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7]。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身,同时具备规则简单、场地器材简易等特点,更加适宜在群众中普及推广。如武术、划龙舟、秋千、爬杆、射击运动项目,其活动强度和实践自由度较大,易于调整运动量,能够满足群众体育休闲的锻炼需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民健身的资源宝库。 因此,要大力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打造现代化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运动风气,增强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三)经济价值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一是指其本身的经济价值,二是指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即其直接具有的利用价值,不只是旅游业的收入,还包括了商品经济社会对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的开发,以适应经济发展而获取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跻身市场经济社会,为湖南省带来了较为可观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其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首先,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湖南省4 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1986 年开办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10 届,其规模一届大过一届,吸引了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爱好者前去参赛、观赛,带动了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当地的知名度,对当地现代化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悉,2027年全国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湖南举办,这将进一步助推湖南省文化、体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助力湖南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 其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魅力产品步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交织,更具娱乐性、表演性和可观赏性,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对本民族之外的人来说,更凸显“新、奇、特”等特征,彰显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为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生态价值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通常拥有雄奇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绚烂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能够赋能乡村生态发展。

从欣赏效果看,山水风光、文物古迹等是静态的,更加凸显原生态特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则是立体的、动态的,两者形成了互补。 湖南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是天然的旅游风景区(张家界、凤凰古城、桃花源等),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丰富多彩,如湖南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它是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大众喜爱,包括苗族芦笙舞、侗族哆吔舞、狮舞、龙舞、霸王鞭、莲花落、爬杆、押加、摔跤、射弩、地勾棒等。 近年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助推下,整合资金,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村寨观光、特色生活体验等项目,着力挖掘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将生态价值和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了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一)文化为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最基础、最深厚、最广泛的力量,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弘扬湖湘优秀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道德支撑力和文化凝聚力。 2022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8],这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以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湘军精神为主线的体育文化,发挥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传承发展湖湘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推进体育科技文化发展。

首先,传承发展湖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总体上看,湖湘体育文化是一种“霸蛮”文化,蕴含着刚直不屈、果敢坚毅的拼搏向上精神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汨罗龙舟文化,“一浆划过两千年”,其团结奋进、只争第一、永不服输的精神历久弥新,其核心文化——屈子文化,更加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舞龙舞狮、踢毽子、荡秋千、斗角、踩高跷等,都表现了超越自我、勇毅前行的体育精神,展现了运动健儿的精神风貌以及当地的民风族风,推动湖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其次,加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 积极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凝练形成具有地区风貌特点和运动项目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讲好以运动员为核心的项目文化故事,形成具有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推出反映运动项目文化的精神口号、队歌”[9],重视对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棋牌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整理、推广、创新工作,建设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最后,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展示区和文化展览室,打造一批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村镇,同时培育湖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如湖南省在湘西建立了相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将秋千、高脚马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重点推广项目,这有利于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强化“体育+工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链,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艺产品,推动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朝着IP 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前进,既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增加当地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为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助力乡村经济腾飞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和根本保障,也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19 年,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经济产值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上,国内热门旅游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体育旅游产值达56.85 亿[10],这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强劲实力。 因此,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经济。

当前,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已经成了体育旅游的重要载体,它是在国家密集出台的促进特色小镇与体育产业发展双重政策引导下产生的,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形式,同时还是“全民健身”与体育运动逐渐常态化、休闲化、全民化大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抓手,因此要积极搭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小镇。 体育特色小镇如贵州省六枝牂牁江飞行体育特色小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西山泉体育特色小镇、江苏苏州太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等,为体育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激活体育产业的市场活力,推动体育消费,体育产业总规模明显扩大。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体育改革环境进一步优化。 使湖南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9]。

湖南省体育特色小镇主要有益阳东部新区鱼形湖体育小镇、 长沙市望城区千龙湖国际休闲体育小镇、长沙市浏阳市沙市镇湖湘第一休闲体育小镇、常德市安乡县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郴州市北湖区小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因此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上可以因地制宜,依靠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打造体育特色小镇,例如苗族的射箭、射弩、摔跤、划龙舟、舞龙、舞狮,土家族的摔跤、斗角、秋千、踢毽子,壮族的跳桌、跳灯、打扁担等。 同时,板鞋竞速、射弩、蹴球、木球、龙舟等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夺金项目,也越来越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产业化价值。 因此,各地应立足于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开发人民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小镇,推动休闲传统体育、乡村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以促进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和乡村振兴建设[11]。

(三)生态为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助推乡村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形成乡村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秀美的新家园。

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农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又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等人的居住环境。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广袤乡村为当地运动休闲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村综合开发中,引入运动休闲要素,一方面可以盘活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资源、拓展乡村消费空间、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乡村面貌、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绿色体育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发展绿色体育。 进一步推动一批“体育+”特色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运动休闲和健康产业。 如长沙市望城区千龙湖国际休闲体育小镇,该小镇位于靖港镇西部、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南端,依托千龙湖的优质自然资源,累计投资近5 亿元,形成了集体育休闲、湿地休闲、农耕体验、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修建了45 处生态、绿色、休闲的体育设施项目[12],将具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村落,培育成为体育农业休闲、体育民俗、体育原生态体验的聚集区,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水平。

其次,要探索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休养生息制度。 生态体育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体育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体育是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动态体系,要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实行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以健康、文明、可持续为原则,建设集体育休闲、健身锻炼、体育旅游、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圈,保护好生态体育资源。

(四)人才护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为乡村振兴积蓄后备力量

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农村育才、技能育才、引导育才以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振兴要以培养一批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队伍为重点,积极培育本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贤人、能人、传承人等对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济济、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进一步促进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

首先,要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依托,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艺人才、科研人才和推广人才,分门别类地将人才进行纵横连线,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网络体系,形成专业人才队伍优势。 例如吉首大学所在地有侗族、苗族、土家族等30 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该校可依托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将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课程化[13],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路径,积极培养、打造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队伍。

其次,要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职业运动员培养机制。 加强产业和人才需求对接,支持人才“走出去”与“引进来”,对运动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技术和文化素养,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 如吉首大学将民间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之中,诸如苗鼓、高脚马、秋千、陀螺、抢花炮、蹴球、板鞋、毽球等体育项目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学,此外该校体育专业还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将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共同促进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同时,政府可在优惠政策、技术培训、信息服务、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职业运动员等级评定试点。

最后,要鼓励“走出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积极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传帮带”作用以及农村贤人、能人、富人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制定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企业家等相关的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进一步规范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政策落实、资金投入、人才扶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四、结语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乡村发展动能、全面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湖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情园等措施,更为有效地选择、开发具有健身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良好的产业服务,为当地的文化振兴、经济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推动湖南省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湖南省少数民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