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

2023-03-15曲洪波赵梓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传统文化

曲洪波 赵梓艺

[摘 要]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离不开世界格局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崛起、现代创新的需求等要素的影响,而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应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充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包容;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15;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024-05

[收稿日期]2023-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研究”(22BDJ013)

[作者简介]曲洪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赵梓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寄予中华儿女乃至世界人民的谆谆嘱托。文明互鉴通过不同渊源、不同历史基础的文明之间的相互观照、认知、了解乃至鉴赏认同,促进文明之间的有机耦合和双向奔赴。文明互鉴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可从其推动背景、推动逻辑、推动路径以及推动趋势等方面展开探索。

一、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背景

文明互鉴之所以能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底色衬托[2]。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不能剥离特定的历史基础与时代渊源,不能忽略社会客观现实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具体时空中,以时代需求为指引,方能使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具有现实意义。

(一)世界背景:世界格局的挑战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世界格局的百年大变革。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挑战,这也是文明互鉴在其中发挥推动作用的大背景。

一方面,世界格局的挑战包含不为人类意志所控制的客观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复杂性所衍生的外来物种入侵或珍稀物种灭绝、自然灾害、病毒疫情等,均是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挑战。由此,世界格局变化中不可预估以及变化迅猛的特点也随之显现[3](P19-24)。其中,不可预估表现为难以预料环境变化的具体时间地点,而变化迅猛则是环境变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态势等往往快于人类干预的步伐。客观环境的变化或与人类活动相关,但无法将链式反应与蝴蝶效应下的结果归因到具体的人类个体。而客观环境上的世界格局变化可以说是人类共同构成的结果,所应对的思路也只有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合力,共同应对。但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国家体制、制度体系等条框下,全球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人类在应对世界客观环境所带来的人类共同问题时,往往各自为政,或态度消极,或在保守和激进间难以取得平衡。此时,文明互鉴便显得愈发重要,只有通过文明互鉴,以文明为纽带打通人为设置的制度框架,构建更高的格局视野,方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不可预估且变化迅猛的世界格局之挑战。

另一方面,世界格局的挑战还包括人类发展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或话语权等主观原因所带来的争端。而此类因利而起的争端往往缺乏坚定的立场,联盟也较为松散,在争端中两败俱伤并无胜者,世界格局的变化由此衍生出不稳定的特点。二战后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整体处于和平友好的大环境中,人口数量有所上升,资源趋于稳定。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而现有资源不能完全无差别地满足人类需求,因此,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资源争夺冲突,表现形式包括技术垄断、人为增设资源壁垒、相互制裁、冷战甚至不同程度的“热战”等。而不同形式的资源争夺无助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因为人类的内耗而阻碍世界前进的步伐。只有消除争端,友好共商方有可能突破困局、挖掘資源,实现共赢。这有赖于文明互鉴,通过文明互鉴实现换位思考,方能看到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彩性,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视角,激活合作内驱力[4](P44-51)。

(二)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崛起

传统文化的崛起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燎原星火。以传统文化的聚光点,辐射文化温度,提升文明影响力和深度,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方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崛起带动了文明互鉴的辐射面拓宽,进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组合更加多元。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体现在中华大地各处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中。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展现的集体主义朴素价值观对其他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有启示意义,以此为契机,世界传统文化能够实现联动,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文明互鉴自然水到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从抽象转化为可以落脚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具象化可操作行动中,这无疑有助于穿透社会阶层、社会形态的制约而联动更广的力量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崛起提升了文明互鉴的挖掘深度,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加立体。传统文化的还原与展现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精耕细作,正是当下互联网迅猛发展所衍生的快餐时代下人类应对生存与发展焦虑所亟须的慢节奏、慢生活。以传统文化为桥梁,文明互鉴能够在更优雅从容的场域中展开更有深度的对话,回归初心与本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得以回归本质[5](P26-32)。

(三)时代背景:现代创新的需求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持续发展的长效过程。传统文化形成了联通历史桥梁的星星之火,现代发展的创新需求更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旨归。

一方面,现代创新的需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现代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渠道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立足于在更高效的文明互鉴中实现合作共赢,两者最终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中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现代创新的需求為文明互鉴提供了有效切入点,有可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事半功倍。文明互鉴正是基于文明之间存在差异,这又是由文明产生、发展、转归的路径多样性所导致的。而不同的文明指向共同的愿景,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共生的未来。现代创新的需求打通了不同文明之间有效对话的通路,以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为切入点,不同的文明能够认识彼此、成就彼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得以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有效推动。

二、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逻辑

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逻辑包含前提、基础、动力的要素结构,厘清推动逻辑有助于将之与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区别开来,为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推动路径明确框架。

(一)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

文明的多元多彩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文明互鉴基于不同内在价值、不同表现形式的文明之间的相互鉴赏,而确定不同文明的边界正是其存在差异[6](P39)。因此,从内涵上讲,首先,文明互鉴需要有文明的存在,互鉴的内容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深度,与野蛮的掠夺以及粗暴的自然法则存在本质区别。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利于绝对化的个体而是谋求一定范围内集体的最优解。其次,文明互鉴落脚于文明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双向的过程。文明互鉴是高层次的互动,互鉴所需要达到的相互鉴别、鉴定、欣赏、认可的层次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经过识别、了解、交融、升华等系列演变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长治久安并谋求具有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的立体体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应从更加宏观的历史视野进行考量,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辩证关系。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以承认人类的个体差异为前提,以激活人类不同方面的潜能并谋求耦合共进为方向。同理,在人类不同方向的优势潜能识别中,并没有“一刀切”式的标准,促使人类各展其才的抓手正是文明互鉴的原则,即承认差异并在差异中挖掘亮点取长补短。因此,多元多彩的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

(二)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文明互鉴之所以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各种思路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平等包容的逻辑基础。西方思想中也有识别、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论述,但西方思想的论述可归结为“树状”的文明形态,即有明确的根基起点,并由此发展出主干、枝节、花叶等逐渐精细化的部分。在“树状”逻辑下,不同文明有先后高低之分,“枝干”只能仰仗“主干”的支持与养分供给才得以存活,这使得文明无法以平视的角度开展平等的对话,文明互鉴更是无从谈起[7](P1-7)。在西方思维下,“树状”文明的“主干”无疑是以西方强势国家为首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强权政治,这与西方文明的传播以强势的殖民主义为标志具有内在一致性。如此片面而缺乏全局观的文明视角自然是自上而下单向的,没有互鉴互信,其他文明或不愿与之为伍或被迫屈服,以此推动的人类命运也分崩离析,无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有建立在平等包容思维视角下的文明互鉴才是逻辑自洽的基础,也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才能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新时代思想中基于“块茎”原型构建了文明互鉴的逻辑基础。区别于“树状”逻辑,“块茎”逻辑将文明的生长和发展形容为藤蔓式的网状结构,即文明的起点不是唯一的,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是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相互闪耀的璀璨文明中得到了客观现实的印证。一方面,“块茎”思维下的文明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文明互鉴的有力抓手及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推动作用发挥的基础。“块茎”植物有较强的生命力,根须所及之处只要有必要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即可生生不息,没有过高的环境限制。遵循此逻辑发展的文明符合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性,也有人定胜天、随遇而安的必然性,由此展开的文明互鉴也基于其生命力有本质上的底层吸引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另一方面,“块茎”思维下的文明互鉴对平等包容贯彻得更为彻底。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有同气连枝又蔓延发展的和谐共进,这使得文明互鉴的开展恰如其分,也是文明互鉴框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基础。

(三)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

文明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推动作用以合作共赢为驱动力。文明互鉴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必然相较于文明各自敝帚自珍、构建壁垒更有助于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落到实处。

合作共赢通过使文明互鉴回归初心使命使其更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文明互鉴需要文明之间互相了解,互相鉴别,也即文明互鉴过程中除了看到文明的闪光点,还可能暴露文明的不足之处。若不能秉持合作共赢的精神坚守初心使命,文明互鉴中暴露的不足与弱点则可能反而成为软肋,但若有合作共赢的互信精神以及愿景目标,则文明互鉴更容易向前迈进,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也将更加有力[8](P1)。

三、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路径

在推动背景与推动逻辑的基础上,文明互鉴通过价值认同、平等对话以及互信互认多管齐下,打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

(一)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第一步,只有认同彼此的价值,才有进一步开展对话与推动合作的空间。一方面,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的价值认同,应立足于当下的现状。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文明互鉴中通过挖掘文明亮点、讲好文明故事等渠道促进了价值认同,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对当下的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以及变化迅速的国际格局,文明互鉴将自身的价值以及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作用进行了直观的阐释,促使人类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自身所处的位置,而不会固步自封的认为文明与己无关。另一方面,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要具有前瞻性与发展性的眼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这也是文明互鉴的旨归[9](P162)。文明互鉴中将时代使命看作长线式进程而非一蹴而就的节点,人类只有在命运共同体中承认彼此价值,才能在未来激活更多可能。具体而言,可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国际交流等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文明的核心内涵和独特魅力,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彼此的文化;还可以打造跨文化对话平台,鼓励不同文明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话,在文明对话中找寻共同的价值基础,进而提升本民族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此外,对于不同的文明而言,应注重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宣扬共同的时代意义为导向,共同探讨应对贫困、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使不同文明之间达成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

一方面,文明互鉴需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客观现实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辩证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耦合关系,使得文明互鉴能够突破社会形态与制度的限制,在普适性的规律下展开对话。另一方面,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的文明互鉴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所产生的对话是平等的。马克思理论承认市场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自发的调节作用,促使经济发展在自然选择中达到自发的平衡。同时,马克思理论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理论,在应用中注重实事求是,关注理论与现实结合,宏观调控在此也有用武之地。由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结构得以更稳固发展,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过程中无需依靠强权压制,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下的文明互鉴中展开平等对话。此外,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的平等对话,可以搭建全球理论交流平台,邀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参与其中展开深入讨论,在理论对话中促进共同认知的形成;还可以制定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计划,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参与经典著作多语翻译,提升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度和认同度,让这一共通性的理论在全世界绽放光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持。

(三)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

文明互鑒过程中,文明本身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利益最大化。文明发展中,通过联盟等形式实现文明更加顺畅的沟通连接,并通过模版化的惯例、协议等降低沟通成本,形成可推广经验范式,“一带一路”“枫桥经验”等均是成功范例。同时,互信互任的通路也为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带来了弹性灵活、因地制宜、因时而化的启示,譬如“两个结合”则是结合文明发展需求的实践。为了更好地提升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的实际效果,可制定文明发展指数,对不同文明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为文明互鉴提供参考依据,生成不同文明的互信基础;还可以设立国际性文明交流学院,针对性开展不同文明发展研究工作,增进相关优秀人才培养,强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认同;此外,还可以围绕保护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等开发文明互鉴项目,强调不同文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巨大贡献,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活力。

四、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趋势

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是长期化、动态化的过程,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将朝着更快效率、更高效能、更为可能的方向演进。

(一)整合资源,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下有效避免资源错位、提升文明互鉴效率的法宝。一方面,整合资源需要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梳理。文明互鉴正是梳理资源、盘活资源的过程。文明互鉴有助于跳出第一视角的局限,由不同视角展开更客观全面的文明探索,在融合互鉴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可通过建立文明基地、文明寻根等形式展开更充分的文明互鉴交流,在实地探查中厘清文明来龙去脉,践行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推动。另一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与时俱进,充分挖掘资源。文明的发展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而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资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或习以为常,未能形成充分应用的条件。但新时代下,曾经未被挖掘的资源在时代机遇下可焕发生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文明互鉴,能够有效打通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通路,将闲置资源变废为宝,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循环轮动[10](P152-158)。

(二)求同存异,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

基于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明展现出多元化与多样性,随着文明互鉴进程的深入耦合,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也必然日益显现。在差异显现的情况下,保证文明互鉴效率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推动,关键在于把握本质,承认差异存在必然性的同时找到多边共赢的交叉点,在求同存异中实现效能的优化。

一方面,可通过全球文明倡议等“君子协定”确保文明互鉴中的求同存异。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内在需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原则,在文明互鉴中设定一定的底线,如环境保护、道德基础、人道主义精神等。另一方面,可借助具有公信力的全球化组织的力量在差异显现时进行协调平衡。在建立全球化组织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原则,不因国力强弱、人口数量等划分权限大小,而是通过公开的途径共选代表,并确保不同文明均有平等的发言权以体现包容度与公正性。

(三)创新发展,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创新发展能为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开辟更多的可能。创新发展包含技术上的创新以及思路上的创新。一方面,技术上的创新为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桥梁,文明互鉴得以通过更立体、高效、生动的途径展开,文明互鉴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部分专家学者,而是被全人类所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行则将至。另一方面,思路上的创新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探索了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世界观问题。中国在此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等形式作出了较好的示范。通过利他的心态展现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将求而不得的偏执转变为欲求先予的思维,文明互鉴必然走得更深更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在润物无声中得以推动。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清晰的推动背景、完备的推动逻辑,这构成了推动作用产生的前提。据此,厘清世界格局挑战、传统文化崛起、现代创新需求等背景,梳理推动逻辑下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路径,即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最后,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作用的发展趋势或为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求同存异、优化效能,创新发展、开拓可能。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9-05-15)〔2023-10-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574093130595181&wfr=spider&for=pc,2019-05-15.

[2]侯琳良,王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3-09-29.

[3]张明新,何沁莼.作为国际传播新理念的文明互鉴:形成背景、主要内涵与实践启示[J].中国出版,2023(13).

[4]徐艳玲,易旭.意义向度、要素结构、实践指向:全球化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考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3).

[5]肖燕飞.“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J].社会科学家,2022(9).

[6]丁锐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选择[J].新西部,2022(11).

[7]郑筱筠.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一带一路”全球宗教风险理论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22(10).

[8]蒲波.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N].中国艺术报,2021-12-10.

[9]新华社人民标尺课题组.人民标尺[M].新华出版社,2021.

[10]刘建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文明交流互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3).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传统文化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