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2023-03-15梁建委

[摘 要]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范。文章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个维度探析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本体论是其立论基础,诠释这一理念的社会条件与现实依据;辩证法是其逻辑工具,为该理念的生发演进提供了思维方法与逻辑指导;认识论是其价值旨归,阐释了该理念的问题导向与践行路径;唯物史观是其理论依据,反映了该理念秉持的唯物史观,阐述了该理念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关怀。深入研究该理念的哲学基础,诠释其内蕴的哲学机理及生成逻辑,对于准确研判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并以此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020-04

[收稿日期]2023-08-2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重要论述研究”(2022AH051547);安徽省2023年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论法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研究”(sztsjh-2023-1-18)

[作者简介]梁建委,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该理念关注人类幸福与世界和谐,以回答人类想要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等问题为导向,以构建共同的人类价值体系为基础,提出中国计划和建议,为解决全球现代性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种理念的深层根源在于其哲学基础,而其哲学基础又决定了该理念的学理深度。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观这一理念则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的深层内涵和理论特质。为了真正深刻理解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哲学内蕴,文章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四个维度展开阐释。

一、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本体论基础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本体论基础,旨在探究其提出的社会条件及赖以存在现实根据。这一“共同价值”观着眼于人类幸福和世界和谐,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并持续发展的现实关切,又是对全球化时代问题的准确把握。其生成于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亦生成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背景下,有其鲜明的现实基础,所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吸收与承继。

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中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于理论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观点必须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同时指出,“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也即是社会物质形态决定着社会观念形态的发展变化。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因势施策?依据和根据又是什么?是依据理论推导,还是依据具体国情?明白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这是对“世界怎么了”的本体论追问,也正是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这一理念创新的逻辑起点。习近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没有简单的照抄照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也不是从抽象的书本理论出发,而是始终坚持从世界的具体实情出发。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理念向导,面对“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深刻理念。映照了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从国情出发、立足现实的本体论意涵。

二、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辩证法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质,其逻辑向路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自觉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终极关怀。纵观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立论与发展历程,贯彻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如下。

(一)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考察、分析事物及其内部各个要素运动的状况,最终以达到全面认识客观事物为目的的方法。首先,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并且既能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也能看到同一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其次,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存在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三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亦各有其特点。再次,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2](P320)

在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时,习近平表示要“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要有“存异”的宽广胸怀,并且要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并且表示,要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在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这是一项具体而现实的任务。如果说“共同价值”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那么“存异”就生动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既“存异”又“求同”,深刻诠释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所以说,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多样文化交往互动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人类普遍幸福,也是映照了人类广泛诉求的价值共识——这一共识是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而倡导的。这一思想具有颇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对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维剖析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丰富的思维方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习近平的观点非常明确和深刻。他意识到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强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必须有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才能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不断前进。这种思维的支撑对于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至关重要。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内蕴的思维方法如下所述。

1.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要求我们以客观、联系、发展和系统的方式观察事物的方法。它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六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六个要素都不能孤立静止的存在。没有和平作前提,人类就会陷入战争,战争中的人类不可能得到的正常的发展和进步更遑论民主和自由;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展的人类会深陷贫困的泥淖;公平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尺度和保障,没有了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就无从谈起,发展就会受阻碍,和平也会陷于空谈;正义是人类社会的伦理追求,没有正义的人类社会规范失序,社会混乱。民主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没有民主的人类社会会衍生出霸权、极权,社会将陷于无序和分化;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也只有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都能有序发展,每个人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综上所述,六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内蕴着深刻的辩证思维。

2.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以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映照现实,善于用历史的大视角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在谈及历史观时曾提出“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3](P427)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受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人类共同价值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总结的时代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应对变局,做出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也是对时代变迁特点、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历史地位的科学把握;这一判断对于我们科学把握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3.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它强调事物整体性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思维能力。系统思维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为前提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规律。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遍联系着是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如果说整个世界的人类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则是将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与世界各国对于普遍价值的追求融为一体,深刻体现并把握了系统存在、系统联系与系统规律。

作为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六要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彼此联系,形成完整的要素链条。六个要素之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方面: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三个方面也相关联系相互制约。没有和平和发展,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没有了公平和正义,这个世界会陷入极权,其他要素不可能在大多人或者大多数国家实现;没有民主与自由,人们对其他要素的追求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所以说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理念是系统思维运用的典范。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突破常规的思维,是超越陈旧、破除迷信、知难而进、开拓向前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守正创新;要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摒弃思想僵化的错误倾向;要突破定向的思维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P59)习近平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提出了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旨在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理念,彰显着创新思维的哲学智慧与思想光芒。

5.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客观条件,划清红线、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最终争取实现最优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也是不能碾压的红线。它划定了办事的原则,也指明了办事方向。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深刻体现哲学智慧的底线思维。其在尊重不同文明价值资源的同时努力寻求共识路径;在价值冲突中积极探索属于人类真正的“共同价值”。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坚决反对,也体现了我们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抵制借所谓“普世价值”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行为的底线思维。

三、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识论基础

面对世界,我们人类有两大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质讲就是人类在认识活动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深刻回答了“中国应当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和历史方位,提供了认识论指导。

(一)践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重要论述,为回答和解决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贡献了中国共产党智慧和中国方案。他强调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提出了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思想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在中共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P50)这是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理念旨归和实践目标,它以全球治理为导向。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一理念要求世界各国应该致力于建立经济共促、文化交融的发展共同体。

(二)实践路径:共商、共建、共享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楷范,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是对全球现代性危机的关切,更是对人类世界所面临问题的回答。该思想的落脚点就是“改变世界”——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但是中华文明心系天下的情感表达,更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实践指向。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观设计,那么“一帶一路”建设就是具体措施。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世界的事情共同办。所谓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共同商量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体现集体智慧;所谓共建,就是人类共同努力、各尽所能达成预定目标;所谓共享,就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享用发展成果。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倡导伙伴精神,丰富伙伴关系内涵,提升伙伴关系水平,扩大伙伴关系覆盖面,践行共赢理念,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6](P122)

四、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唯物史观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及世界历史形成理论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首先,基于唯物史观基本问题维度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而不是相反;而前者又反映社会存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作为源于新时代的社会意识,是对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对全球面临现代性危机、人类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之社会存在的反映。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社会存在,那么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就是依据时代发展变化而总结出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也必将对世界发展的大势产生反作用,那就是在该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逐步摆脱全球现代性危机的桎梏。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自觉和对人类命运的现实关怀。”[7](P168)

其次,基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维度的分析。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从量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来完成,“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执政党,努力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盼,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解除人民群众的枷锁,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到安全和幸福,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有信心和底气,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从整个世界发展的视角来理解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前途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国家人民的选择权,让他们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习近平强调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P272)。世界发展与每个国家都密切相关,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是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所提出的重要价值导向。

最后,基于世界历史形成的维度分析。关于世界历史形成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他们深刻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是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P16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国际合作日益迫切,跨国公司逐渐扩大,整个世界所呈现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赖关系更加紧密。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P46)故而,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世界历史日趋形成。习近平也曾强调,任何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为了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我们需要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否则,一个民族就缺乏凝聚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无法建立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是这样,整个世界也是这样,需要整个世界共同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因为它体现着整个世界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承载着整个世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价值观。而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以推动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世界化为目标,同时也必将成为整个世界的精神纽带,对于促进全球合作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世界人类进步事业进行了最新的探索,为推动全球发展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导。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而贡献的中国智慧;是新时代我国对外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理念。深入分析其哲学基础,阐释其内蕴的哲学机理对于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学界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使命,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2).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薄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