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意蕴

2023-03-15阳倩李霞飞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

阳倩 李霞飞

[摘 要]科技是引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体系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本精神为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坚决摈弃“以资本为中心”的科技发展观念,从制度背景、科技理念到科技实践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科技人本”的理论与实践之有机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路。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扬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意蕴,以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坚决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强国;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015-05

[收稿日期]2023-08-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主义批判的经典文献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BKS008);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逻辑进路及当代诠释”(CX20230151);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逻辑进路及当代诠释”(2023ZZTS0066);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性图景及当代价值研究”(2023ZZTS0528)

[作者简介]阳倩,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霞飞,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明了党和国家以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决心。传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本精神,以“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起点与价值归宿,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同时,进一步发扬了“以人为本”的科技精神的实践意义。总览当代中国的科技强国过程,“科技人本”意蕴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科技发展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本精神的基本援引、在科技事业上对人民的现实关怀,以及“科技人本”的建设意蕴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之重大意义,值得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作深刻的理论性发掘和条理化总结。

一、思想溯源:“科技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点:“现实的人”的实践主体立场

“现实的人”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生发而来的,科技源于主体对自然的实践探索。马克思曾指出,“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日益受自己支配。”[1](P59)恩格斯也认为,“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支配......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2](P306)由此可见,“现实的人”将自然界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对象来对待,作为主体的人既借助自然力量、又不断突破自然限制以获取科学知识并推动劳动工具的进步,在这一意义上,火的使用与石器的发展演变便是科技萌芽的最初印证。这时科技只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与科技内在关联的最初探索,为“科技人本”理念打下了第一根思维栋梁。

马克思认为,科技作为主体创造性劳动的历史产物,展示着“现实的人”自为的生成。“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1](P151)物质生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实践范畴之一,动物的活动是出于本能,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使用工具使自身劳动独具意识性和创造性,人们通过劳动确立了自己作为“现实的人”的实践主体立场。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总和,人们在对自然的探索中发现了科学、基于劳动的需要创造出技术,科学与技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走向融合,成为人类劳动独具创造性的实践产物。此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通过工业逐渐融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具体劳动环节之中,使人类劳动的手段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一意义上,科技的进步意味着人劳动能力的拓展,人们借助科技力量证明了自身实践能力与主体地位,科技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本质力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成为了“现实的人”展示自身主体立场和实践力量的具体手段,作为实践载体的科技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统一成为必然,“现实的人”必将因其主体创造性而走向“科技人本”的发展道路。

(二)现实批判: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加剧人类生存发展危机

“科技人本”理念深深扎根于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时代分析中,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3](P508)科技究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生产力,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科技应用是导致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1](P163),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进一步加剧了分工带来的现实危害。“工人要服从机器的连续的、划一的运动,早已造成了最严格的纪律。”[4](P473)自动工厂中分工的特点,是机器的程序化设定使得工人只能服从规定步骤进行操作,或仅是补足流水线上无思考的简单重复劳动。生产的全流程好像都由一个“远处的头脑”控制着,生产过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使得劳动毫无内容,工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日渐遭到消磨。此外,科技投入分工,使工人劳动被分解成多个彼此独立的环节,劳动过程的碎片化使科技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丧失了自主劳动权利的工人只能发展出片面的用以谋生的技艺,并由于难以形成全面的劳动能力而最终沦为机器的“局部”和“附属品”。总之,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导致无产阶级在无形之中被分割、被机械化,受压迫的程度大大加深。因此,从分工的角度来看,科技的现实应用一定不能削弱“人本”的主体性地位。

此外,科技的資本主义应用还充当了资本家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帮凶。“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3](P427)通过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八小时工作制”在世界各国逐渐确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剥削工人绝对剩余价值的罪恶行径。但资本家只关心雇佣劳动的最直接效益,而从不关注工人的生活状况。随着这一时期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机器被引入物质生产领域,资本家开始利用科技手段转而榨取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奥秘在于:资本家通过应用机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生产商品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总工作时长的相对不变,剩余劳动时间便得到了延长。随着剩余劳动在整个劳动过程的占比提升,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超额利润、付出了更多无报酬劳动,劳动力遭到了贬值,至此,资本家利用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3](P469)

但资产阶级的私欲并不止于此,他们借助迅速革新的科技力量,改进了生产方式,创造出一系列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使资本的足迹遍布全球;科技手段的运用还拓展了资本流动的空间格局,使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得以建立,将引发世界范围的人类生存发展灾难。马克思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罪恶本性的深刻揭露,为未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科技人本”之不可动摇的发展方向。

(三)价值旨趣:科学技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从人本的价值维度对科技进行的分析是一以贯之的,虽然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加剧人类生存发展危机的现实根源,但究其本质,“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P1003)马克思对科技所蕴含的现实价值的揭示,同样包含着重要的“科技人本”意蕴启发。

首先,科技能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6](P32)科技在本质上是造福于人的,科技进步所助推的生产力提升,能够创造和丰富人们生活所需的各项物质条件,拓展人们自由活动的空间,为人类解放事业奠定物质前提。同时,科技能够为人类解放提供科学理性力量。马克思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7](P254)科技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探索,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拓展了眼界、丰富了精神世界。科技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对于人们改变自然崇拜、宗教迷信的愚昧状态,以及积累自身解放的科学理性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思想价值。最后,科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拓充足的自由时间。时间是自由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维度,在科技的合理应用下,提高社会生产率能够缩短工人进行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释放被资本家挤压、剥夺的自由时间,让人们能够有机会发展自身兴趣、实现自身价值,走向真正的自由解放。

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意义上的重要理论资源,马克思所奠定的“科技人本”宗旨阐明了科技之于全体人类的实践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意蕴早已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肇始理念之中。

二、现实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人本”意蕴的具体展开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P297)而在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下,中国式现代化坚决反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科技发展路径,在制度规定、科技理念与科技实践三个维度都有着丰富的人本意蕴,从根本上展现了“科技人本”理念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一)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道路方向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抛弃了西方国家利用科技盲目追逐资本增殖,导致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一条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齐头并进的新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破除资本逻辑对科技发展的主导,实现了科技应用从“资本至上”到“人民至上”的根本转变。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方式全方面涵养人民精神世界,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抛弃了西方国家垄断科技以满足极少数人私欲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一条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取缔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党和国家始终将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提升居民收入作为科技发展的着力点,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使共同富裕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同时,将社会公平公正贯穿于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全程,实现了更大规模人口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目标,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日益稳健坚定。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抛弃了西方国家借助科技手段侵略扩张,导致全世界人民生存发展受阻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一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道路。长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全球科技深度合作,创建“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方案,持续向落后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将自身在科技进步中取得的成果惠及世界,中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视野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帮扶,是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展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行动。

党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彻底摒弃,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内在准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人本”意蕴的现实展开铺设了制度背景、指明了道路方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理念彰显着鲜明的人民性立场起点

追溯“科技人本”意蕴的思想渊源,并以之作为党的科技事业的价值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一出场就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在弊病进行积极规避。党对科技事业的方向定位始终秉持人本精神、始终发扬人民关怀、始终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理念彰扬着鲜明的人民性立场起点。

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理论指出,只有将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从旧社会的胞胎中孕育而生。总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巨大积累必须借助科技手段才能快速实现,人类解放的崭新局面要靠科技力量才能开辟。从主要矛盾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科学技术是关键。科技发展水平与人民切身利益不可分割,只有充分运用科技现代化发展成果与手段,才能灵活化解现阶段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矛盾,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落实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领导劳动人民对现代化不断进行艰辛探索的历史接力中生成的,劳动人民的历史实践创造了科学技术、助推了科技事业,理应在科技现代化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基于此,党和国家坚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坚决扫清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要素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倡有尊严、有自我、有发展的劳动形式,让劳动人民在投身科技事业的同时提升自身本领、发展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涵养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人民性品格,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科技的立场起点和核心要义,是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人本”意蕴之不可或缺的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人本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除在科技应用理念层面将人民利益作为开展科技工作的首要考量外,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主线。

一是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谋划科技布局。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准,合理规划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科学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安排、认真处理科技改革重大问题,同时广泛集中人民科技智慧、充分尊重人民科学创造,做到了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同一战线,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谋划科技布局。二是始终立足人民利益把握科技全球化契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科技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显,从根本上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全面了解掌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进展,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部署前沿科技发展,力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汇聚科技硬实力。三是始终着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民生科技。科技事业关涉全社会民生福祉,党和国家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促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加快搭建数字政府,提升政府办公效率和治理能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的精细化、网格化社会治理。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本精神为基本援引,我们党始终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审视科技发展的现实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事业形成了“科技人本”式的理论与实践之有机结合,对“科技人本”意蕴的关注,必然构成我们探索民族复兴实践道路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旨归:以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来看,由科技引发的社会变革无一不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与自由发展,无一不关涉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现实境况。通過建设科技强国以提升国家现代化整体水平,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人本”意蕴的现实关照。

(一)实践机理:“科技人本”强国之路与民族复兴的内在统一

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的内在统一性,既体现为人本理念与民族境况之精神契合,又体现为强国力量与民族复兴之现实关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走上“科技人本”式的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激活”过程,正是我们党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冲击,秉承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带领中华民族洗去旧日尘埃而重放光明的过程;正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视野完成从“被动抵触”到“自觉学鉴”再到今天“平等视之”的嬗变,使中华民族摆脱资本主义的经济宰制与民族压制,从而走向“伟大觉醒”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念与中华民族的现实境况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精神契合,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始于民族危难、归于民族复兴的人本逻辑,也正是在这一逻辑的价值指引下,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才得以深刻改变。

其次,科学技术所蕴含的强国力量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之间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回顾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飞跃、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等一系列变革,长久以来都作为一种独具创造性的物质力量夯实着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9]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但当前我国仍面临着西方国家科技霸权压制、科技资源与人才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发展困境。而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抓住历史伟大变革的发展契机,才能从容应对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危机,赢得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动权,科技现代化向前发展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一次力量贡献。

由此可见,“科技人本”式的强国之路是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维度上,力争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压制的民族复兴之路,党领导下的科技行动充分践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正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美好生活逐步实现。

(二)实践要求:科技强国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抉择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从原来的时间节点向前推进了15年,这是着眼于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调整,彰显了党自信自强、只争朝夕的科技责任与担当。迈入新征程,科技强国建设要坚持发扬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意蕴,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

首先,建设科技强国是应对资本主义科技应用新挑战的迫切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形势复杂多变,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生产方式变革增加了资本宰制劳动的隐蔽性、强化了资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巩固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地位,科技强国建设仍然面临着“科技使人异化”的现实挑战。对此,党和国家始终秉持高度科技发展责任感、危机感,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导向,力图打破“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悖论,力争以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开辟科技强国建设新赛道,充分发挥科技造福于人的实践价值,以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为出发点建设科技强国。

其次,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0](P8)科技是关乎我国社会各领域、全方面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科技现代化所积蓄的实践伟力,对于工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推进作用,能够带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的整体跃升。只有坚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大前途,才能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实力,实现民族的繁荣兴旺。

(三)实践举措:以科技强国建设应对民族复兴现实国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这既阐明了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面对的现实国情,对建设科技强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科技人本”意蕴的实践方向。

第一,以科学技术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发挥经济发展的市场优势和体量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潜能释放,增强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第二,以科学技术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科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外,积极推动科技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劳动者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平等就业,带领人民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以科学技术支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丰富提升,首先要借助科技手段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思想导向;其次要善于将科技创新融入文化与教育的具体方面,打造开放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肩发展。第四,以科学技术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预示了未来科技发展变革的道路方向,我们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的科技发展理念,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化转型,还要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加快生态修复的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打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民宜居环境。第五,以科学技术支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全球科技互惠共享、互利共赢;坚决同西方国家垄断信息技术、设置技术贸易壁垒的行径作斗争,缓解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引发的全人类生存发展危机。

从“现实的人”之本质的深刻揭示,到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彻底批判;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人本”意蕴的现实阐扬,到以科技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展望,无一不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熠熠生辉。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实践展现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过程异常艰辛但前途无比光明的实践选择。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走“科技人本”式的现代化强国道路,逐步推动人本精神与科学精神走向高度契合,努力向科学领先、技术发达、教育兴盛、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的发展目标靠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恩格斯.自然辩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习近平.深刻认识推进量子科技发展重大意义 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N].人民日报,2020-10-18(1).

[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