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花世界春方半
2023-03-15瑶华
瑶华
你听说过花朝节吗?现在这个节日已经很少被人留意,但在古代,它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百花生日”,北方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过节,南方则在农历二月十二过节。在这一天,人们要举办一系列和花有关的活动,尽情地亲近自然。花朝节也经常和中秋节合称为“花朝月夕”,指代良辰美景。古人是怎么过花朝节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踏青斗草正当时
花朝节正值早春二月,枝头花绽,绿草如茵。人们走出家门,来到郊外“踏青”,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绽放的春花、生机勃勃的草木,心情自然格外愉悦。在江南水乡,人们过花朝节时还会在湖上泛舟,波光粼粼,笑语喧哗,别有一番趣味。文人雅士们还会在花间吟诗作赋,将游春所见所感诉诸笔端。这一天对闺中女子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古代的女子很难随意出门,花朝节为她们提供了难得的游玩机会。“鸾股先寻斗草钗,凤头新绣踏青鞋,衣裳宫样不须裁”,女子们精心打扮,并将彩绸剪成新奇花样插在发髻上,三五结伴,在花丛中携手漫步,悄悄聊着小秘密,令人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
在踏青之余,最适合玩儿斗草游戏了。这种游戏玩的方法有文有武,“武斗草”是两人各拿一根草茎或是花茎,将它们交叉勾在一起,向自己的方向用力拉,先断的就输了,小孩们最喜欢这种玩法。另一种玩法则和对对联类似,互相说自己持有的花草名,看能否对得贴切,比如一方拿出“君子竹”,另一方可以对“美人蕉”,直到有一方对不上来为止。女子们斗草时,有时还要用心爱的首饰做赌注,“夺取筹多,赢得玉珰瑜珥”,也算是“小赌怡情”了。
赏红扑蝶春光好
在过花朝节时,除了欣赏自然界的鲜花,人们还要为花草树木做一些装点。将以红色为主的彩绸条、彩纸条系在花枝上,让它们在春风中飘摇,和花朵相映成趣,这个习俗叫“赏红”。有时,还在绸条下面悬挂一些小铃铛,用铃声吓走啄伤花朵的鸟儿。相传,这个习俗来自唐代,有个叫崔玄微的道士为保护百花的精灵不受狂风损害,在花丛中立起一杆朱红的旗幡,在上面画上日月五星的符咒,花儿果然平安躲过了大风,崔玄微也因护花有功而成仙。后来,人们仿效这一做法,在花上悬挂红彩绸条,希望一年中花开繁盛。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清代,清宫过花朝节时,在颐和园的花树上挂上许多三尺长的红绸条,众多身着盛装、脚踩“花盆底”鞋子的旗人贵妇走在飞扬的红绸下,形成一幅富丽的图景。
在鲜花盛开时,蝴蝶经常在花丛中翩跹飞舞,古人也在花朝节时举办“扑蝶会”。参加者以女子为主,扑蝶工具则是随身携带的扇子,在追逐和欢笑中,将蝴蝶和花瓣一起扑落,比赛谁扑到的蝴蝶最大最美:“一雙扑得和花落,金粉香痕满罗扇”“花朝扑蝶谁家会,点点飞花轻坠”。不过,早春的蝴蝶数量不算很多,因此也有用彩绸做成假蝴蝶来玩儿的。
挑菜观晴祈丰年
过花朝节时,人们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挑菜”,也就是在野外寻找新鲜的野菜,将它们挖回家去吃。当然,这个习俗不限于花朝节,春天的其他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也有挑菜活动。在古代,野菜其实是食物不足时聊以充饥的救荒之物,但在过节时挑野菜,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常见的吃法是把野菜切碎后和米粉一起做成煎饼,是花朝节的特色食品。相传武则天曾经让宫女在花朝节时将百种花瓣和米混合在一起捣碎,蒸成花糕赏赐百官;但在民间收集百种鲜花不太容易,就因地制宜改成了野菜。荠菜是最受欢迎的野菜之一,不仅味道鲜美,晒干的荠菜花放在床头、箱中,还有驱逐虫蚁的功效。
南宋时期,宫廷会在花朝节举办挑菜御宴,不过并不是真的挖野菜,而是精心设计的“抽签游戏”:事先用丝绸做成精致的小卷轴,里面用红黑两种墨写上不同的奖罚类别,再用红丝把荠菜花、生菜等植物分别系在上面,把它们插在朱绿花斛里。挑菜时,皇后、妃子、皇子和公主们用金篦子随机把卷轴挑起来,如果里面写着红字,就可以按照所写的内容,拿到珍珠、玉杯等贵重的奖品;如果写的是黑字,也要根据写的“惩罚手段”表演唱歌、吟诗,乃至吃生姜、喝凉水,博皇帝一笑。
在崇尚“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花朝节不只是才子佳人的赏春乐事,和农业生产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地管理农事的官员将花朝作为“劝农”的日子,他们在这一天将农民召集起来,赏赐美酒佳肴,告诫农民要趁着大好春光努力耕作,才能丰衣足食。农民们也认为,花朝这一天对农事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年的收成,如果昼夜都晴朗,就预示着今年的庄稼、瓜果会丰收。这种预测虽然有迷信的成分,但也是基于日常劳作而总结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