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2023-03-14王娜
王娜
摘 要:美育即审美的教育,更是滋润心灵的教育。在新时代美育改革的背景下,把美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面向全体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更深层的研究方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围绕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课程育人三个层面进行了小学音乐美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文章以四年级唱歌课《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从歌曲延伸出的内涵,挖掘感受地域文化美、音乐元素美和文化价值美,以民族音乐文化山歌的感知为教学探讨主题,用创造性的学习思维方式以歌育人、以创启心,逐步形成对学生审美教育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完成美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美育改革;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元素;文化价值
一、研究背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丰富内心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随着当前美育教育改革的深化,音乐教师更加注重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的体验、感知、欣赏和歌唱,使学生实现对美的理解和认可。音乐课堂的教育目标就是一种精神、情感的美的艺术表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培养出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针对上述意见,教育工作者需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传统的美育观,如“美育的德育化”倾向,关注美育的德育实效超越了关注美育自身特有的情感体验,将美育看作实现某种道德伦理的工具;“美育的技能化”倾向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学,且将艺术教学窄化为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艺术审美体验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乏味的技能训练所取代;“美育的灌输化”倾向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以及美育自身的感性和规定性,将美育的过程等同于传统的纯理性认知过程,且此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的单向规定。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美育的本體内涵,强调美育实施的过程,注重创新意识的开发,用美育育人的观念指导音乐教学,真正用音乐打开人的心扉,以美育人,美美与共。
“以歌育人、以创启心”是小学音乐四年级唱歌课《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教育观念,也是美育育人的重要目标。以一首山歌体裁的歌曲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听、唱、想、创四个教学层面展开对歌曲人文内涵的感受、体验、理解、认同,这是小学音乐学习阶段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唱出山歌的豪迈自由”问题链的引领下层层深入,从学到思清晰呈现学习进阶,在歌曲中学习抗战年代的人们勇于面对生活的坎坷艰辛、坚韧不拔、负重前行,学生从而逐步形成一种乐观积极、斗志昂扬的中华传统优秀品质。
二、美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对本节课提出的“以歌育人、以创启心”教育观念,在美育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从优化课堂学习过程,围绕解读教材,着力挖掘音乐本体,理解歌曲内涵之美;创设情境,立足体验感知,塑造音乐形象之美;教学主线围绕交流想象,探索歌曲人文之美;启发创造,自主讨论歌唱情感,激发课堂活力之美;以学定教,养成学习方法,获取心灵品质之美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小学音乐美育创新课堂教学研究。
(一)解读教材,着力挖掘音乐本体,理解歌曲内涵之美
立足育人功能的教材解读,是对音乐本质从里至外、从浅至深立体地进行分析,以获取更高阶、更全面的情感体验。本节课从音乐知识的层面、美育内涵的层面解读两个方面着手。音乐知识解读是对作品音乐要素知识性层面的分析,即准确找到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的创作手法;美育内涵解读则是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理解,挖掘其作品创作背景和隐含的人文内涵,让静态的教材具有动态的人文思想。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巴渝民歌。从音乐知识解读上分析:这首歌曲四二拍,商调式,一段体,带有山歌“啰儿调”的风格特点;情绪高亢热烈,表现了重庆人豪爽的性格;旋律清新、质朴、高亢,与重庆地方方言的音调紧密联系;切分节奏和装饰音的运用凸显了山歌的音乐特点,歌曲的歌词简洁、明朗,句尾用到了“啷啷扯匡扯”,模拟锣鼓等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营造了一幅欢乐热闹的劳动场面,表达了人们在明媚的太阳下辛勤耕作的愉快心情。
从美育内涵解读上分析:本首歌以山歌“啰儿调”作为问题主线,通过对歌曲所在地域文化、创作年代以及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了解到歌曲创作于抗战年代,歌曲的情感共鸣给当时在困苦中的人们带来胜利的希望,是“啰儿调”山歌的代表作品,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歌曲饱含着一种坚韧不拔、铿锵有力的民族优秀品质,歌曲的文化价值引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了文化自信,对小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影响。
(二)创设情境,立足体验感知,塑造音乐形象之美
情境的创设是真实且有层次的。“艺术形式就是诉诸感观的形象”。在一首音乐作品里,从本身存在状态的声音形象、听辨到感性反映形式的听觉形象,再到内容范畴的想象形象,这也应该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情境的真实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逐步将学习推向高潮。
结合这首歌曲,教师可以始终围绕“啰儿调”山歌的情境展开教学。情境一:创设听山歌的情境。教师以“啰儿调”的原生态方言曲调进行开课,将课堂的核心主题聚焦在“唱山歌”的情境中;情境二:创设读山歌的情境。从歌曲的首唱人范唱聆听到歌词的朗读,体验歌曲具有的山歌风格的特点;情境三:创设唱山歌的情境。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演唱方法表现出对山歌自由乐观风格的理解;情境四:创设编山歌的情境。对歌曲进行二次处理,以获取对山歌风格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立足这首具有山歌风格歌曲的音乐形象美,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将音乐形象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中。
(三)教学主线围绕交流想象,探索歌曲人文之美
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美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首作品都有立德树人的功能,都蕴含着相应的思想、文化、理念表达。对此教师需要在每一节课中,结合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发现人文之美、感受人文之美;在探索途径上,应注重交流想象的方式,达成师生间的理解共识。
巴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创作于抗战时期,教师以“啰儿调”山歌为核心主线,通过范唱山歌、聆听首唱者的音频、观察歌词特点、体验山歌唱法等教学手段,在山歌情境中用歌声、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想象上山砍柴的勞动场面,感知歌曲在抗战年代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歌曲的人文内涵表示理解和认同。
(四)启发创造,自主讨论歌唱情感,激发课堂活力之美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由此可见,创造力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能力,是增强音乐体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堂课中,不脱离课堂的核心问题链,要极大开放课堂的自主空间,以提供主动学习的平台。音乐课堂中的创造性学习,从低段到高段,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方法,从简单改变节奏节拍,到进行简短的旋律创作,再到改编某些构成音乐旋律的音乐表现要素,不断的音乐编创实践活动激发了课堂活力。
歌曲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情感表现和人文价值都是美育育人的实施过程。基于“以歌育人、以创启心”的观念,本节课的“创”源于学生对山歌的体验、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自主讨论,用改变速度或二声部填充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意境,传递不同的情感;在编创的差异中,碰撞出新的审美载体,让编创的乐趣启发课堂的每一个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以学定教,养成学习方法,获取心灵品质之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逐渐向素质化教育转变,围绕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习得,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习真正发生,以“学到什么”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内容,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情绪体验,刺激学生持续且终身地对音乐学习保持兴趣,用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每一个音乐作品,获取作品的品质之美。
以本节课为例,展开音乐教学研究,步骤一: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坚持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课堂重心放在学生的体验、技能、方法等获得上;步骤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习获得进行梳理,制订学习目标和方法策略,形成阶段性、渐进式的发展路径;步骤三:及时有效地评价课堂。利用个体抽唱、小组合作、分组展示等多种课堂评价方式,及时展开对学习效果的反思,有效调整学习方法。以学定教,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以美育育人目标为旨,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少年。
三、美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成效
(一)获得对世界经典民歌的价值认同
通过听、唱、想、练、创,从浅至深、从点到面地对歌曲的深度学习实践活动,学生能自信大胆地表现歌曲情感,能表达自己对经典民歌的初步理解。
(二)获得对山歌风格的初步感知
山歌作为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对城市里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距离生活学习较远的音乐场景。通过对歌词的解读、对元素的分析、对首唱人范唱的聆听及个性化表现等,学生将山歌这种体裁风格的初步感知建立在认知基础上。
(三)获得唱歌课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唱歌能力“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发展目标中,遵循课堂适度留白的原则,将探寻世界经典民歌的价值空间留白;将多角度表现奔放山歌的情感空间留白;将自主编创丰富情感体验的空间留白。学生通过课堂留白空间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演唱水平,反思歌唱方法,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的动力。
(四)获得团队协作的音乐创造能力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小组协作能迸发出新的编创灵感。本节课基于四年级学生对“啰儿调”山歌的感知,通过小组协作发展了音乐创造能力。学生在他人与自我的思考中,积极踊跃地表现编创的速度和二声部,并说出编创理由,润物无声地用创造能力启发了心智。
(五)获得中华优秀品质的传承使命
歌曲传播的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值得学生的深思和弘扬。学生通过整堂课的学习活动,能表达自己对经典民歌的理解,在课堂上体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少年应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美育探讨
(一)“立美”教育——以歌育人的探讨
建立对美的渴望、美的认同,保持审美的喜悦感,培养美的欣赏者和接受者,在一定积累上达到美的创造,这是美育教育的全过程。教师以一首歌曲为例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对经典作品审美的渴望、对文化审美的理解、对人文价值审美的认同;审美的过程中,教师坚持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始终保持乐学的态度探究音乐的本质。在“立美”的教育过程中,塑造了学生的品质美、心灵美。
(二)“被审美”教育——以创启心的探讨
“被审美”源于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需求。课堂需要这种“被审美”的本源动力,改变一直以来的被动欣赏、被动歌唱、被动审美的局面,不断完善审美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用创造性学习能力满足了“被审美”的需求,将课堂旁观者的心态转变为课堂的主人,在获取自信的同时不断提升了创新意识,启迪了心智,充分发挥了美育育人功能。
总之,美育改革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研究,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坚持正确方向,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歌育人、以创启心,在培养中华优秀少年的路上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林燕娜. 聚焦学科融合实现以美育人: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音乐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思考[J]. 新教师,2023(09):80-81.
[2]陆露.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路径[J]. 家长,2023(17):135-137.
[3]周也琳.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有效结合探究[J]. 求知导刊,2023(16):128-130.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