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改革路径
2023-03-14刘雪琪吕春杨
张 辉,刘雪琪,吕春杨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大专部,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0 引言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操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课程教学与教学模式息息相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组织教学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1]。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架构能够有效保障课程有序实施与良性发展。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任务,其中的教法改革直接指涉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指出:师资、教材和课程建设是事关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要系统推进“三教”改革。[2]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
随着高职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与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也在调整与发展。由于各种历史与现实、主观及客观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模式呈复杂态势,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突出。首先,部分课程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讲授的一元课堂为主,知识传递相对静态、单一。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也仍为简单的电子课件展示+教师讲解。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于年龄较长、临近退休教师所授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教学中,公式推导、演算证明时常有教师以一支粉笔“一讲到底”“一算到底”的现象。其次,一些课程探索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但较为浅表化,且重形式轻内涵,师生之间缺乏深度有效互动,学生没有实现深度学习。入职不久、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所授课程中该现象较为突出。再次,一些课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不断地总结、反思、调整与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认识不清
思想认识不清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首要问题,突出表现在思维僵化固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及取向不当,灵活性、识变性、应变性不足。一是有些课程还没有开启教学模式改革步伐,或故步自封,拒斥改变;或犹豫不决,徘徊观望;或无所适从,无力应对。一些年龄较长教师所授课程和个别公共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及部分思政教育类课程存在该问题。二是在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自我满足,不思进取,魄力不再,一劳永逸。三是热衷于求新、求变,受惯性思维驱使,较为频繁地变革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部分课程。
1.2 参与主体单一
参与主体单一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上演“独角戏”,以其一元单边行为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缺乏多元主体参与,没有形成上下联动与团结协作的良好态势。课程教改思路设计、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缺乏教学团队及教研室的有力支撑,教学评价与考核没有被教学院系及教务处赋予机动灵活的自由空间,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软件等物质保障缺乏相关职能部门及校方充分而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校内外缺乏长期稳定的深度沟通与协作,“校企合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行业企业的真实参与度较低。一些课程,尤其是文科类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尽管为行业企业预留了席位,预设了话语权,但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并无实际进展。另有一些课程,如:工科类课程,行业企业的参与力度不够,缺乏深度合作,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没有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无法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能在就业导向与岗位驱动下开展教改;课程教学各环节皆缺乏针对性、职业性与实用性,教与学的价值无法充分彰显,学生在面对真实工作场景、职场问题分析解决、岗位工作流程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时无以应对。
1.3 课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
课程间壁垒森严、零交流、无合作是制约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突出问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各自孤独地探寻自己的教学模式,彼此之间没有对话交流,没有信息传递。如:小学教育专业在第一学年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第二学年开设了专业核心课“基础英语”和“英语教学法”,这三门课可谓关涉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然而,事实却是这三门课程无相往来,更有甚者“大学英语”全然不知“基础英语”及“英语教学法”的存在,似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境。一方面,由于没有对外交流互动,没有学习借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较为封闭,无法取长补短,无法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知障碍,自身优化与完善、前进与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滞。另一方面,由于课程间缺乏联动与协作,各自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单力薄,无法借力发力,无法共商共建,彼此成就,而学生在一幕幕“独角戏”间切换,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程体系教学的整体效果无从谈起。
1.4 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一些课程误读误判改革之义,以改革之名,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一味抹杀其存在价值和意义。教师课堂讲授成为“众矢之的”而被完全放弃,教师完全隐退而让位于学生,一味追求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如此的教学理想并未实现,取而代之的是松散无序、无组织的课堂,以及学生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与全部置换,完全倚重与依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由此出现各色“技术依赖”现象。教师与学生在各类教学软件、教学平台、电子资料、微课视频等之间穿梭、切换,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学习时长与强度大幅增加,效率不高,效果欠佳。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使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会辅以各种App分别开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专项教学或综合训练,在消弭了最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之后,学生们往往疲于应付,疲劳厌倦,学习效果甚微。
1.5 生本教育理念践行不力
生本教育理念践行不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可否认,“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早已深入高职教师之心,但在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生本教育理念没有得以切实落实。高职学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重要的接受主体。一些课程为改革而改革,一味追求变化与创新,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不足,没有切实考量学生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新设专业“研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部分课程存在该现象。在原有学习习惯与认知方式受到巨大冲击之下,一些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变革,于惶惶然和茫茫然中开启新的学习方式,超负荷配合,疲于应对,学习压力增加,负面情绪滋生。
2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树立系统意识和生态观念,放眼全局而立足精微,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与规划设计,积极寻求改革路径。
2.1 提升思想认识
改革创新,思想先行。要注重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思想引领,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首先,高职院校有关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认识,达成共识,积极营造支持教改、服务教改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教学生态理念,加强教学生态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与服务支撑,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要把高职院校教师视为教学生态之生态主体而予以高度重视,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及信息化能力提高,注重充分激发各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要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及专业课程教师一视同仁,摆脱“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错误认知,要重点扶助年轻教师。其次,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引领,引导他们提高站位,深化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一要引领教师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走出“舒适区”,秉持批判精神,勇于改革,破旧立新。二要引领教师树立“本领恐慌”意识,正视自身在课程教改能力方面的弱项和短板,持续加强学习,提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三要引导教师深刻认识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特性与要求,准确把握其动态发展性及相对稳定性,确保其真正可操作、可评测、可持续,从而有效发挥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四要引导教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反思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创新发展,避免思维僵化,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固化。
2.2 扩大参与主体
明确参与主体、厘清主体范围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课程内涵复杂多元,课程教学模式架构独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多元主体参与,而非高职教师一己之力所能及。首先,高职院校内部要自上而下多方联动,多元参与,学校分管领导、教务处、教学院系、教研室、教学团队、任课教师各层级各司其职,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彼此协作,形成合力。其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教育教学的基层一线,“高职教育的跨界性质使其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与工作岗位,通过学习工作知识和提升动手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4]由此,在课程教学场域,必须切实践行校企合作,吸纳行业企业真正参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发挥主体作用。专业课程毋庸赘言,公共基础课程同样要立足各自所在专业,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找准切入点和融合点,在培养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突出职业素养培育。各类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模式改革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切实赋予并尊重行业企业的话语权。要切实加强团结协作,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有效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坚持校企共商共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大计。
2.3 加强课程间的交流与协作
任何一门课程皆无法独自承担育人功能,需多门课程组成“链条式”结构,需要“某一类知识形成彼此互补与逻辑一致的体系”即课程体系,由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5]高职课程体系是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有机整体,其中各课程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可任择高职某一专业以为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组成,前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后者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商务英语”“酒店公关礼仪”等。这些课程功能不同,作用各异,其间或并列,或包含,或递进,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范下,缺一不可,彼此关联,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互促共生。高职课程既以彼此关联的体系存在,各课程教学模式之间便自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于多样性的表象之下有着必然的统一性。由此,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中,各课程必须加强交流与协作,打破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封闭状态。首先,课程地位要平等,不失偏颇,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教学模式架构也自有独特性与合理性。其次,要保持开放的姿态,加强课程间的交流,引导课程间良性竞争,提升课程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避免人为设置课程间的鸿沟和界限。再次,要秉持大课程观,建立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课程间的协作,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化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效应。
2.4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正确对待并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秉持理性精神,科学客观地对待传统教学模式。诚然,传统教学模式顽疾诸多,弊端重重,但并非一无是处,其也有自身优势,且是信息技术无法取代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师生交集于物理时空环境,知识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即时性及有效性,这对于所有课程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实操类课程而言,更为重要与必要。其次,要深入理解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之要义,以辩证的态度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扬弃,而非一味全盘否定。再次,合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效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多维互动,避免“技术依赖”不良现象。
教学模式创新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从互联网+教育出发,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翻转课堂,课前云端导学,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巩固实践,尤其注重SPOC混合式教学,强调专业课程要融合虚拟仿真技术,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专业的课程;二是基于“职教20条”提出的“1+X证书”制度,结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主张教学赛一体化,实施赛教融合、课证融通教学,将岗位要求、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如:财经类课程“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出纳业务操作”,土建类课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CAD”“建筑施工”,以及医护类课程“护理学基础”“老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学”等都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三是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实施课程教学,以产出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近年来,从公共基础课程到各类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该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5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高职教学生态中极为重要的生态主体。高职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生命指向,“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科技与网络,教师能够‘挽留’学生的绝招是对生命的理解”,要“走出纯粹的信息传递的藩篱,理解生命的意义”[6]。由此,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定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加强人文关怀,提供情感支持,避免偏于功利性与工具化的倾向。其次,要加强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互动,针对不同生源、不同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把握共性特点和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个性化,确保全体学生拥有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的成就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如:数学类、生化类及英语类课程等对部分高职学生来说,如同“噩梦般的存在”,他们对其有着由来已久的焦虑与恐惧。教师应以高度的教学智慧优化教学设计,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学习,自我肯定,体验学习的快乐。再次,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承受情况及学习效果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和速度,且行且看且思。
3 结束语
教学是课程价值的体现与作用的发挥,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实施路径,决定课程教学效能,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立足课程,深入思考课程教学模式,探寻创新之策与改革之道。要将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置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大方向下考量,树立系统意识,加强教学生态建设,兼顾内、外适应性,协调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攻坚克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