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

2023-03-14仲淑秋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院校

仲淑秋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1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重申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1.1 劳动教育的意义

培养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果的实践与运用,并自觉将成熟的劳动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1.1.1 坚定理想信念

辛勤劳动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当代高职大学生。

1.1.2 增强奋斗精神

高职院校“00后”为主的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物质条件普遍优渥,没有亲身感受过艰苦奋斗的辛勤劳动,自身存在一定惰性。构建新型劳动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00后”更加清晰认识劳动的意义,摆脱“享乐主义”“佛系”“躺平”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将艰苦奋斗获得成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根植于心,通过劳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正心态、立住脚跟。

1.1.3 端正就业态度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和高校扩张带来的连锁反应,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就业观念的产生与调整,与劳动的社会地位有很大关联,高职院校学生在确立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引导,正确看待社会劳动分工,在择业过程中就能够做到不盲从、不攀比,真正做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上人尽其才,实现社会分工的真正参与。

1.2 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愈发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为核心的施教模式逐步形成并完善,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方面获得双丰收。

1.2.1 劳动教育观念逐步转变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逐步将工匠精神纳入到教育范围,把市场需求、技术需求及劳动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车间门店,为学生身体力行进行劳动打开了空间,提供了场所,让劳动教育不再是刻板的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而是更多的专项技能型劳动。

1.2.2 劳动教育制度得到加强

劳动教育离不开规范合理的制度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劳动教育制度。比如:制定《学生劳动教育课管理办法》《学生劳动教育课考核标准》等,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程或必不可少的环节,放在与理论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实施,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劳动中学习本领,在劳动中磨炼意志。

1.2.3 劳动教育结构更加完善

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了定岗、定人、定责的工作机制,在学工处、各院系建立了联动机制,对各院系的劳动教育情况,如:劳动纪律执行情况、劳动态度表现情况、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考评考核,院系辅导员对学生的劳动日记、心得体会等进行考评,有效推动了劳动教育在各院校的落实,增强了师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相互联系与信任关系。

1.3 劳动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主要围绕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和劳动技能三个方面展开,发挥着劳动育人的职能。

1.3.1 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习近平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作出明确阐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劳动教育的理论性教育,从高职教育的学生主体出发,运用劳动理论将入学前的自发劳动行为向自觉劳动行为转变。通过教师的理论功底,在真理层面为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增进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科学认知,逐步将热爱劳动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导向。

1.3.2 注重劳动品德的培养

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将学生劳动品德教育纳入其中,坚持诚实劳动的基本原则,用诚实劳动的道德品质,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中。在劳动观念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中,体悟知行合一的劳动品德,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免疫力和辨识力,用高尚的劳动品德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1.3.3 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

新时代,产业发展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生产技术的变革创新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劳动技术教育中,高职院校普遍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师资分工协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的理解和认识;将技能实训搬进校园、搬进车间,进一步细化学术理论与劳动技能的结合,提高高职学生适应产业技术变革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劳动教育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3]的中心任务。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性质的特殊性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有着更高要求,劳动教育也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劳动教育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1 认识滞后

在国家层面要求重视并创新劳动教育的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的这项工作仍停于纸面,满足于开会议、发文件,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和落实举措。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认为高职学生主要以理论和技能教育为主,简单地用技术教育替代劳动教育,没有真正掌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更没有将劳动教育与理论和技能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2.2 机制欠缺

劳动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在管理层面,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管理机制,已有的劳动教育制度与时代接轨程度较低,不能体现时代特色。在执行层面,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分和课时管理,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比较模糊,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教育教学的系统性严重不足。在经费层面,劳动教育并未在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大多以实践课经费代替劳动教育经费,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基础和能力。

2.3 深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更深层次,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得到普遍改善。比如:物业、绿化、餐饮等专业外包公司的入驻,无形中减少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同时,虽然高职院校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形式融入劳动教育中,但也存在着岗位有限、受众面小的缺点,难以推进更深层次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高尚的劳动观和劳动品德。

2.4 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时,主要以目标任务和自身宣传为出发点,建立联动机制的学校较少,主动邀请家长、社会、企业参与的劳动教育更少,没有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融合。联动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灌输和被动接受为主,自发的主动性不够,导致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自立能力不高,缺乏集体意识,无法将“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不能发挥以“劳”树德、增智、育美、健体的育人功能。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规划

2018年以来,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要求很高,但纲领性的教育教学规划仍然是空白,高职院校主要以自身条件制定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各行其是。劳动教育没有被纳入高职院校督导清单,工作目标不清、责任不实,针对劳动教育的专项检查开展滞后,相应问责机制也没有得到完善和落实,这些都间接造成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高,甚至可有可无。

3.2 劳动教育缺乏整体性引导

我国的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学以致用,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脑力劳动胜于体力劳动的思想,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被贬低。受此影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手工的现象。特别是在智能化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在生产和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劳动,加之在劳动方面宣传引导较少,出现了学生重脑力轻手工的现象。

3.3 劳动教育缺乏实质性保障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大多以就业率来衡量,基本以分数、文凭、论文和学位评价教育教学成果。评价结构失衡造成二级院系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特别是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劳动中培养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没有机制保障和经费保障,使劳动教育在教学中逐渐边缘化,无法达到完整系统教学的目标。

3.4 劳动教育缺乏联动性发展

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共建、校地共建工作时,在劳动教育中很少加入生活劳动教育、实习劳动教育等内容,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也很少培养集体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导致高职学生常出现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婴”。虽然当代高职学生的劳动观主流是正面的,但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情况下,无法自觉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意义,无法积极抵御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劳动不主动、不积极,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劳动教育效果。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内容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4]

4.1 推动劳动教育价值观培养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待劳动的态度和能力,具体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4.1.1 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需要在设立专门劳动专业课及思政课的基础上,着力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着力将“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深深融入学生的内心,让劳动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4.1.2 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

摒弃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躺平”思想、“享乐”观念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奇迹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接受知行合一的主流价值观,主动摆脱消极思想的束缚,将尊重劳动的态度展现在精气神上,将个人取得的成就与劳动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参与社会分工和劳动协作中去。

4.1.3 培养过硬的劳动技能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开发的“责任田”,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担当,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成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科学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2 加快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是推进劳动教育走向深入、取得实际成果的重要方面。

4.2.1 课程设置

应着力构建劳动教育主课制,将劳动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与思政教育、技能实践等课程相互配合,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联系。课程形式根据专业情况进行针对性设置,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劳动观培养融合开展,逐步构建以专业教育为主体,劳动教育全程参与的教育教学体系。

4.2.2 师资建设

劳动教育需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实施推进,高职院校应在发掘培养自身劳动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基础上,通过学工处、各院系辅导员及校内外师资力量,将劳动教育从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行培养、生活习惯培养及专业实践培养等方面,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进而实现自身劳动观的形成和践行。

4.2.3 评价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自上而下建立“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目标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占比,根据学校特色和教育形式,设置不同评价方法,扩大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影响力,真正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4.3 加强劳动教育资源保障

劳动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一种灵活的实践教育,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齐心协力,争取更多的资源加以保障,才能更好地实施。

4.3.1 加强家庭教育保障

劳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不定期开设学校+家长培训讲座,提升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意识和水平,突出家庭劳动教育的前置性,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巩固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保障。

4.3.2 重视社会教育保障

高职院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与企业、社区、店铺等校外资源、平台开展合作,开展见习服务、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等,在劳动中收获辛苦和光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将来择业、就业做好铺垫,为校园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4.3.3 强化软件硬件保障

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需要更多经费加以保证,尤其是软硬件配备方面,高职院校要列支专项经费对劳动教育加以倾斜。软件方面,要加大在校园劳动文化宣传方面投入,利用公众号、电子屏等媒介,向学生传导劳动在培养个人素质、品德和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硬件方面,应加大在校园劳动场所的投入,着力增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载体建设,促进集体劳动与个人劳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实现劳动教育的具体操作。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