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的经典文献
——纪念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发表80周年

2023-03-14李雅兴宛佳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导群众

李雅兴,宛佳瑄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领导方法问题》)是毛泽东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的重要成果。在这篇经典文献发表80 周年之际,重温其蕴含的哲理,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精髓,领会其核心要义,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1]66,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走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克服主观主义的工作方法,持续推进延安整风运动

20 世纪40 年代初,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情况异常复杂。国际上,一方面,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在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和占领区分别推行了“治安强化运动”与“清乡运动”,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疯狂制造“无人区”。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为在华北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加紧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和对其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另一方面,《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使中国抗日战争正式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势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形势已起了根本的变化,一切法西斯国家实际上都已丧失了主动地位。”[2]452

国内,就国民党方面而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1939 年冬至1941 年春,先后掀起了第一次、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3 年3 月,蒋介石撰写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极力鼓吹法西斯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发动第三次反共磨擦作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5 月,国民党假借共产国际解散之机,要求“解散共产党”,还密调重兵准备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第三次反共高潮一触即发。就共产党方面而言,思想上,主观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很深。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党员的数量从初期的4 万余人迅速发展到1938 年底的50 余万人,到1942年,已经发展到80 万之多,其中90%是抗战以后入党的新党员。这些新党员绝大部分出身于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一些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自由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带到党内来。即使是数万老党员中,接受无产阶级思想锻炼的程度也不一致。与此同时,王明的错误思想在党内虽已不占统治地位,但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还有恶劣的影响。实践中,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领导方法依然存在。1941 年至1942 年,陕甘宁边区及附近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国民党对边区政府实行经济封锁,致使边区财政极度困难,粮食供应极度紧张,群众对征粮工作不满情绪也随之增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开展深入调查发现,我们党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毛病:没有做广泛、深入的宣传解释工作,强迫摊派、强制执行时有发生,乡村干部存在耍私情等问题。到1943 年4 月,整风运动虽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领导上的主观主义残余,在边区范围内,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至于不作调查研究,不管情况变化,把根据地的一套组织形式斗争形式,机械的搬到敌占区,到处都是老一套的主观主义的作风,在个别地区与个别领导机关中,也还是严重的存在着”[3]。总之,此时极端严峻的分散的游击环境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这对党的领导方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坚持斗争,渡过难关,争取最后胜利,必须纠正领导干部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整风运动以来的经验,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延安整风运动。因此,毛泽东写了《领导方法问题》这篇文章。

二、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了中国革命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以来的历史经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是关于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经典文献。

第一,批判了党内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错误领导方法。《领导方法问题》指出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在领导方法上的反映,主要是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的领导、脱离群众和纸上谈兵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毛泽东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了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同样的,“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4]1095-1096许多领导同志做了工作却没有取得成效,可能就是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将自己的认识等同于群众的认识,以自己的感受代替群众的感受,自以为是却还在抱怨事情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糟。与主观主义相伴的往往还有官僚主义的毛病,毛泽东指出:“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5]124官僚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命令主义,表面上不怠工,好像在那里努力干,实际上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动辄训人、颐指气使,将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当作官老爷的领地,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是根本错误的。毛泽东强调,狠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需遵循这样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4]1013

第二,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领导方法。1942 年各地整风,采用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这一方法的,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没有采用这一方法的,都成绩甚微或是毫无成绩。“一般号召”起动员作用,能够直接地唤醒大部分民众,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无领导人员具体地直接地将“一般号召”在若干组织中深入实施即进行“个别指导”,就无法检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所以,领导人员必须将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必须首先提出能够深入人心的一般号召,必须在提出一般号召以后,紧接着选取若干组织深入实施这一号召,以获得经验。也只有从具有代表性的二三单位取得具体经验,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指导。这又是领导人员指导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1943 年的整风必须普遍运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只是“一般”与“个别”的具体化,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的具体方法。广泛来说,“一般”可以指一切规律性、普遍性、经验性的东西,而“个别”则是实际的、特殊的、具体的东西。“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不仅适用于领导方法,而且适用于解决包括战争策略、社会发展等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

第三,提出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整风的关键在于领导骨干和参加学习的广大群众是否能够密切地结合。事实上,若无“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整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广大群众需要主动配合领导骨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领导骨干也需要恰当组织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否则,不是沦为领导骨干等少数人的空忙,就是使广大群众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始终在原地兜兜转转,不能迈向更高级的阶段。而领导骨干团队必须是从群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任何脱离群众斗争而产生的领导团队都是不能真正团结一致、联系群众的。但在多数情形下,一个伟大的斗争的不同阶段,不应该有也不可能有完全同一的领导骨干团队,因为总有经过斗争锻炼而更加积极的分子,也总有不求进步而逐渐相形见绌的分子或是经不住诱惑而腐化了的分子。所以,有必要以前者代替后者。而衡量领导骨干是否积极的标准,应当是能否做到:无限忠心,联系群众,有独立工作能力,遵守纪律[4]899。总之,无论是在下一阶段的整风中,还是在革命战争中、生产运动中,抑或是执行其他任务时,都要采取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强调两个积极性的结合不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加强调结合过程中的方法。《领导方法问题》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也就是“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再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的无限循环的过程,这种循环不是圆圈式的原地踏步,而是螺旋式的不断上升,每一次循环都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都以更加成熟的、完整的认识为指导,使意见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899。通俗来讲,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学会“做学生”,“拜人民为师”,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经验;也要学会“做老师”,加强领导,将经过调查研究的经验推广到群众中去。当然,所谓“群众意见”并不只局限于农民、工人等,还包括下级官兵、党内外人士、爱国人士等的意见,像延安整风中提出的“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党就采用了”[4]1004。毛泽东认为“从群众中来”就是获得“一般号召”的方法,“到群众中去”就是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在这次整风中,必须拿从群众中得来的“一般号召”到群众中做“个别指导”。

第五,强调了“分工而又统一的一元化”的领导方法。《领导方法问题》提出:“对于任何工作任务的向下传达,上级领导机关及其个别部门都应当通过有关该项工作的下级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使他们负起责任来,达到分工而又统一的目的(一元化)。”[4]900如果一件工作只由下级机关某一部门的少数人孤立地去做,不仅极难造成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工作原地踏步、无疾而终,总之,是不可能做好的。这种分工而又统一的一元化的方法,甚至能够通过总负责人推动全体人员去做,使许多人都变为积极参加该项工作的干部,如此,不仅可以强化责任主体,还可以弥补单个部门干部不足的缺陷。同时,这也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审查干部为例,通过某一机关的总负责人推动该机关许多人员,有时甚至是全体人员都参加审查,而上级领导则对这种审查给予正确的指导,就一定能达到审查干部的目的。

第六,强调了抓“中心工作”与“统筹全局”的领导方法。“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4]901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要地抓“中心工作”,而“中心工作”就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当务之急。因此,抓“中心工作”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关键,就牵住了牛鼻子。此外,必须恰当地处置“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问题,凡是能做到兼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同时突出主要矛盾的,工作就前进了;反之,工作就停滞了。毛泽东指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4]901。总之,领导者既要善于抓“中心环节”,又要善于统筹全局,倘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缺乏应有的集中性、计划性,使领导工作陷入忙乱被动。

三、历史价值: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领导方法问题》在深刻总结建党22 年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发了党的科学领导方法,将党的领导经验总结上升为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领导方法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成果。

第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毛泽东《领导方法问题》一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地阐述了领导方法。一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与群众路线方法,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又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领导方法问题》指出,真正的领导骨干,“必须是从群众斗争中逐渐形成”,“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揭示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证实,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二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一般”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个别”是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离开普遍性去找特殊性,也不能离开特殊性去找普遍性,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抓“中心工作”与“统筹全局”方法,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领导方法问题》指出,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领导者要“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这就表明领导者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还要特别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领导方法问题》中阐述的领导方法既是唯物论、辩证法,又是认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第二,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群众路线”概念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是在1929 年9 月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事实上,我们党从1921 年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群众工作了。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1943 年3 月,毛泽东又明确提出“我们的领导要联系群众”,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或者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6]11,为群众路线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领导方法问题》中第一次系统阐释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指出“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4]899,强调“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4]900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并将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和历史观转化为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又把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并对其作了理论概括,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路线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的标志。

第三,形成了系统的毛泽东领导方法思想。毛泽东领导方法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30 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调查研究方法。1934 年,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把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和“船”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要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5]140。1943 年3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加明确提出“联系群众”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11。到《领导方法问题》一文,毛泽东领导方法思想形成系统。一是找到并确立了克服错误领导方法的武器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批评了领导方法上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要求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去“克服”。二是提出了领导方法的主体即领导骨干团队的问题。他指出领导骨干团队必须是在“群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领导骨干的标准必须是“无限忠心,联系群众,有独立工作能力,遵守纪律”。三是阐明了一系列领导原则和方法,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分工而又统一的一元化”的方法、“统筹全局”与决定“工作重心”的方法。四是明确了创新是领导方法的本质要求。他说:希望同志们“用心思索”发扬“创造力”,这里的“创造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创造新的方法。可以看出,毛泽东领导方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四,促进了党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能力的提高。毛泽东认为,整风运动“是一般地收到了成效的。这种成效,主要地是在于使我们的领导机关和广大的干部和党员,进一步地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的方向”[7]1252。1944 年4 月,整风学习的必读文件增加了五个,其中之一便是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即《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通过整风运动中对整风文件及马列著作的学习,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领导方法问题》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的命题,着重阐述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实际上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中国革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当时在延安参加整风的邓力群感受颇深,“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的思想在内)的许多本领,是在那个时候造就的。”[8]96而陆续完成任务的各地区、各部门,均在领导方法和领导能力的改善与提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北区党委在给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报告中说,此次整风前,一些干部“对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命令主义的思想不够通,认为政策与任务有矛盾,任务与时间有矛盾,任务与发动群众有矛盾,对根绝命令主义缺乏信心等”[9]147。经过整风,原来有疑虑的干部普遍认识到,只有坚决地克服命令主义等不良作风,党群关系才会进一步密切。中共宁夏省委给西北局的报告也总结到,经过整风发现了不少过去没意识到的问题,特别是“使领导上认识了官僚主义的严重性,纠正了重任务轻政策的观点”[9]148。总之,经过整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核心,有了一大批真正掌握党的领导方法的骨干力量。

四、当代启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前进道路上面临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领导干部必须真正胸怀“两个大局”,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领导方法问题》至今已发表整整80 周年,但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和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熠熠生辉,对新时代领导干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坚持和运用好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毛泽东在《领导方法问题》中阐述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群众路线、“分工而又统一的一元化”等原则和方法,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循环往复的程序和方法,蕴含着“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和方法。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民主集中制贯穿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征程上,要在一个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的14 亿多人口的国家全面建设现代化,其任务之艰巨、情况之复杂是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10]。这要求我们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做出正确决策,并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必须“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11],“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12],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使民主集中制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制度优势”,用新的团结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的伟业。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毛泽东在《领导方法问题》中第一次系统阐释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并将“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党的事业才会向前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是充满风险与挑战。“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3]367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9,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15];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化群众“烦心事”为“暖心事”。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到实处,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抓好中心工作。毛泽东在《领导方法问题》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抓好中心工作,还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这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并强调只有把这种工作方法坚持贯彻下去,党的工作才会得到理想结果,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每一历史阶段都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10]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心怀“国之大者”,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扑下身子,用好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紧紧抓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导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