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视域下的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03-14◎夏雪
◎夏 雪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 年10 月16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阐释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铿锵有力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所以,我们需要全面科学探究共同富裕思想本身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辩证关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向度
尽管马克思的著作和言论中从未提及共同富裕概念,但他的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共同富裕的内容。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向度,也始终贯穿于人类解放的价值主线和终极关怀之中。所以,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辩证视域下的重新出场值得被更深入地挖掘和探寻。
其一,从未来图景与具体规定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共同富裕的真正内涵。共同富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遵循,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跨越的标志。同时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作为美好的未来图景和宏大的人类理想,其边界难以被具体界定,其引导性价值也难以被有效衡量。但是,共同富裕又不仅仅作为普世规范而存在,它又以具体的递进性规定超越了自身的宏大叙事,在漫长曲折而又充满智慧的实践探索中确证了可行性与现实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论述了走向共同富裕康庄大道的现实路径:废除私人财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一切生产资料都要交给无产阶级。而且,“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他们赞成对抗现有的社会制度的所有革命运动。《哥达纲领批判》和《人类学笔记》则从社会发展道路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出发,对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做了切实性构想,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专政信念,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探寻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与其具体规定处于天平的两端又相互吸引,前者为后者提供价值合法性规范和总的方向指引,后者为前者提供实践策略和可行方案。
其二,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视野下剖析共同富裕实现的正当必然性。资本逻辑下无产阶级的持续贫困问题为西方社会“丛林法则”的破产埋下伏笔,内蕴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乃至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现状在经济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占有近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解决温饱之外别无选择,只能被迫接受剥削,造成的结果就是“工人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就越大,他就越贫穷”[3]。另一方面,“相对贫困”作为更加隐秘但深刻的问题,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真正根源。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迭代进步使得工人的收入状况、福利保障和生存境遇显著改善,可是悖论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财富占有份额愈发大相径庭,贫富分化愈来愈严重。可见,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抽象形式掩盖了资本家以雇佣劳动为借口追逐剩余价值的剥削嘴脸,分配不均的现实情况弱化了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正因如此,“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2],到那时,他们将不再被反锁在共同富裕的大门之外。
其三,从理论样态与现实境况的冲击挑战中建构共同富裕的时空坐标。纵观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进程,他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制高点上,从打碎旧国家机器和推翻资本主义着手,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了一个递进发展的理论体系。然而,现实境况的持续变化给理论体系的实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首先,修正主义的不良影响削弱了劳资矛盾和阶级斗争,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在暴力革命和接受雇佣劳动之间摇摆不定。利益分歧的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注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但是资本家以工资和福利作为诱饵、以适时的弹性调整作为伪装,引诱广大工人拜倒在资本逻辑主导权之下。其次,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纵横捭阖成为世界历史的常态,这导致无产阶级受剥削的形式更为多样,程度更加深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用非法的、卑劣的手段掠夺和开拓殖民地,他们试图在垄断市场的同时转移本国阶级矛盾,打着海外贸易的幌子不断破坏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脑体劳动的对立,降低了劳动主体在资本生产和增殖中的占比,但是事实上脑体劳动的分离正在以新的形式被不断强化。
其四,从批判与重建的双重维度中生成共同富裕的基本面向。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建构以批判资本主义文明为理论前提,他指出,“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3]。毋庸置疑,上述三种不同状态标志着拒斥资本主导、废除私有财产成为历史使命与显性课题,其结果必然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趋同,这一批判性维度为共同富裕的彻底达成缔造了理论前提。马克思从重建性视角设想了未来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面向: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是生产力的持续解放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高阶样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时代。
二、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框架下共同富裕的新定义,是在认识论层面上对共同富裕理解的又一次重大跃迁。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道路和一般文明形态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它包含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覆盖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一,在存在形式上,实现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效结合。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在理论形态、具体布局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整体性把握和准确性理解。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合理继承并有效深化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人民性思维和特征。在马克思构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性存在,是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的理念,要求务必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迈向共同富裕。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究是人民的梦,将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理论形态,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带领全体人民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次,在具体布局上,作为顶层设计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肩负着在经济萧条、精神荒芜、生态危机的境况下实现全方位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一是以人的解放为终极目标和发展远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手段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消除异化劳动。二是将共同富裕作为总体性范畴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精神、生态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共同富裕。三是科学规划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以缩小个体、城乡、区域差别为主要任务,分两步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外,在制度安排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所有制决定分配制的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合理的分配政策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具有有力的能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通约性。具体表现为: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期目标和迫切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举措则正是消除此类重点问题、破解全局发展难题的关键方法。
其二,在历史嬗变中,实现了继承与履新的递进呈现。一方面,在华夏文明5000 多年的浸润和滋养之下,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有力继承和成功守正。无论是春秋时期晏子的“权有无,均贫富”理念、太平天国时期“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还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喊“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5]的纲领和口号,都彰显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价值、智慧、精神和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明确指出“实施农村合作化才能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到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来回答时代之问,都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文明历经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洗礼、实践的检验,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永葆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框架下,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既强调了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达状态,即“富裕”,同时又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共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推进共同富裕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重大创新之举,形成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鲜明特色的文明新形态。
其三,在基本路径上,实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准确来说,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中包含着相对微观与宏观的两重质量互变规律。一是微观层面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科学处理和有效统筹生产力和分配方式、个体富裕和集体富裕、物质财富富裕和精神财富富裕、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等多种复杂关系。处理此类复杂关系的关键在于具体规定与明确阐释“分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部署。当前,“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为一举达成共同富裕的质变提供基础和准备,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将共同富裕提升到现实维度,实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与必然性。二是宏观层面从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的庄严口号。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准备与关键一环。“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6]“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密结合,时刻不忘初心,坚持独立自主,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跑好全面有序协调发展的接力赛,才能在历久弥新之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
三、结语
2023 年2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强自立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7]这表明,考察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逻辑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必然。实践证明,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贯穿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部征程中,以自身独特性充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核心要义,是一项正在实践也仍需继续探索的时代课题,必须多管齐下,脚踏实地。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登天,也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有充分的考量,在共同富裕实践创新中牢牢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要把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分解到每个阶段,形成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坚持循序渐进,坚持因地制宜,积小胜为大胜。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8]。面对国际经济中心趋向多元,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东西文明冲突日渐加剧等危机与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昭示着传统文明体系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期待着一种崭新文明类型的闪亮登场。所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这正是以剖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内涵为始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之上,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殷殷期盼,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时代之问的深刻解答,对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的远虑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