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3-14陆孟兰
陆孟兰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43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2],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化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更为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创造性融入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职业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从全局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全面深入了解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从局部看,需要结合区域位置、区域民族文化来开展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分析
我国56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礼仪习俗、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道德风尚和信仰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3]。河池市地处桂西北边陲,是“老少边山库”地区,境内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水族等8个世代居住民族[4]。河池境内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别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和毛南族自治县,另有都安、大化、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河池可谓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五彩斑斓。河池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刘三姐”歌圩,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赛龙舟”“分龙节”,白裤瑶的“板鞋舞”、打陀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沃土和源泉。
(一)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是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少数民族的情感、精神,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精神要素、伦理准则,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民族地区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把地方民族文化与思政课融合起来[6],建立民族文化与思政课的内在逻辑联系。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从而也更容易达到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
(二)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是创新育人模式的客观需要
进入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太能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加以创新。而创新不能照搬照套外国和外地的经验,必须从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道路。办好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除了与时俱进向外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立足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民族文化浓郁这一特点,向内用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育人价值。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地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生源中民族学生占很大比例。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200多人,专任教师512人。据大数据分析,近5年来,学院共招录了河池市的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5537人①数据来源: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学院立足本土实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活用河池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把民族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建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此外,学院还根据河池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侧重于一线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其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自然生态、生活实际。只有将地方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才能培养出既了解、适应地方民族文化,又具有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能力的高素质一线实用人才,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民族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承担着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将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不仅能使民族文化通过学校教育在青年一代中得到传承,还能通过与现代发展理论、技术的碰撞,激发民族文化的当代创新。因此,地方民族文化充分融入高职教育,是全面提升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水平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河池市的民族结构和少数民族占比决定了其职业教育必须融入区域民族文化。近几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收集、挖掘河池区域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利用地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作为办学方向,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凸显特色的办学路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二、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
民族文化怎样融入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路径就是从实际出发,找到本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与特色办学的切入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找到了几条融入路径。
(一)目标引领人才培养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共识,目标汇聚力量。民族文化要融入高职教育,需要将其有机融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学目标等各层级教育教学目标之中。通过目标设置,统一思想,引导学校的管理、服务,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投入同向而行,步伐统一,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讲,学院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层面,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服务民族区域发展,培养复合型民族人才等方面为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中观讲,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落实和体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突出学院顶层设计的目标引领作用,突出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从微观上讲,主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在组织结构、经费投入、条件和师资方面保障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人才培养融合传承人培养,构建育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会民族技艺、懂民族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明确实践育人要求,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和规范;校园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营造育人环境,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活动、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实践传承;专业课程融合民族技艺,实现民族非遗技艺进课堂;专业实训融合民族产品,革新教学模式,成为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龙头。
(二)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1.把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探索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进一步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局面,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此背景下,系统化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及其实践教学,蕴含了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文化素材,学院及时进行搜集整理,融入课堂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众所周知,韦拔群是壮族人民的革命先驱,河池是拔哥的故乡,学院挖掘利用这一红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根据退伍学生黄志军的真实事迹,制作短视频《方向》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讲述了黄志军退伍后,再次走进校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为了帮助黄志军,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来到革命先烈韦拔群的雕像前,向学生讲述其为了实现“让天下穷人不再受穷”的理想而放弃一切的革命故事,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黄志军通过深入了解韦拔群的故事,深受触动,内心豁然开朗,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现代中国故事,比如扶贫故事中,蕴藏着大量的民族文化精神。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场域和改造社会的文化场域,讲好中国故事理所应当。学院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近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并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抱团发力,收集整理了不少现代中国故事,建设现代中国故事库,结合思政课的具体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民族文化融入思政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式,作为广西“双高”院校建设单位、五星级学校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池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实践中,拓展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路径方式。力争让一首歌、一支舞都成为思政课素材,创新开展德育工作。例如,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选择》”,以一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选择为故事主线,以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同学间的矛盾为切入点,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思政教师在故事中作为启发者,带领主人翁找到内心的答案。最后,通过主人翁爷爷的纪念物—— 一封信件和一枚金灿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勋章升华主题,让主人翁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而更加明确内心的选择,最后选择成为一名乡村特岗教师,同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勇敢担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过该作品呼吁当代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有为青年,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3.建设民族文化育人平台
学院不断充实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技艺、民俗礼仪等民族文化的教学资源库、图书资料、网络平台等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形成了民族文化网络传承平台。通过开展民族歌舞、民族器乐、民族体育运动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民族文化活动传承平台。学院注重挖掘整理本土文化,开发民族文化简明读本和民族工艺教材等,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形成了民族文化课堂传承平台,将民风、民技等纳入教学内容,开发特色教材,建成配套资源库,现已成功编纂了《寻梦山水间》《歌仙故乡我的家》《美丽河池 水绣南方》《美丽南方 侗情如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指导》《传承筑梦根文化 产教融合育工匠》等一批特色校本教材,构建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机制。学院依托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师生定期实践民族技艺,体验民族文化,邀请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传承技艺,制作民族工艺品,建立民族文化实践传承平台。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本土民族工艺品牌,将民族元素创新性地融入现代服饰、旅游产品中,塑造品牌的民族特色。通过民族艺术精品、民族工艺精品等民族品牌的打造,形成了民族文化品牌传承平台。
4.创新民族文化育人形式
学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文化”主题,以广西西北部的壮族、苗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积极发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开展对各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体育、饮食、起居以及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纵向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高校育人,融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园生活以及社会服务之中,构建多渠道、深层次的育人阵地。民族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因此,学院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紧紧围绕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特点进行教学或活动,以使学生对本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人文理念、文化特性、地理特征都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例如,学院每年举办的“包粽子”比赛,吸引了不同民族、四面八方的高手来参加。通过活动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互动与了解,加强学生人际关系的和睦,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这一方面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思想,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承了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有力培养了复合型民族人才。
5.创新民族文化融入工作机制
第一,构建“三全育人”联动机制。学院根据学生层次,制定了师生共同参与、梯次设计的联动机制,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宿舍等“五位一体”的高校民族文化空间联通机制,形成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学生思政队伍等高校全员民族文化育人格局,通过将学生兴趣爱好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技能特长相结合,置换第二课堂学分,打通了学习、实践、服务、管理的四元平台,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良性转换。学院打破时空限制,全面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团队的协同协作、育人的同向同行、管理的互联互通,形成高校民族文化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二,构建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课程机制。5年来,学院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推进“双高”建设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学院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组织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依托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用河池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建成“五位一体”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推动学风、校风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专业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确立课程方案、统筹队伍建设、改进校本教材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共同构成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民族文化育人机制。教师是职业院校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关键力量。民族文化的挖掘与融入,要依靠教师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实践,学院师资队伍力量以及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决定着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效。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将民间艺人请进来,作为外聘教师或项目大师,直接从事民族文化教育指导和教学工作,弥补教师数量之不足。同时,学院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到全国各地走访调研,学习先进民族文化进入专业课程的有效经验,围绕区域民族文化大力挖掘其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编写教材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主要核心是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系统化编写。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推动了民族文化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按照“有教材、入课表、有老师、有评价”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山歌文化相关内容,在建筑学等专业课程中也融入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学院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机制,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的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课程评价中把民族文化理论和技能纳入学生评价范围。学院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让每个学生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掌握一门民族技艺。通过创新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推动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重视。
第三,构建民族文化融入区域发展机制。服务地方是高校的一大职能,学院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利用民族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发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区域发展机制。如学院在利用粽子文化融入河池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学院成立了河池粽子产业学院,并注册广西寿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是河池市最大的粽子产业基地,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开发的重点扶贫项目,旨在践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事业,主要生产河池壮乡寿源粽,通过增加销售渠道(如线上商城、超市等)提高产品曝光度和销售量,利用产品优化、市场推广、配合节假日销售等方式运营,年销售量500多万个,年总营业额300多万元。公司成立三年来,粽子基地荣获“广西美味·百县千菜”2023广西非遗特色美食大赛暨“广西美味”展评活动金奖、2022年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乡村美食大赛”特等奖等共14个奖项。这个机制运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是弘扬和发展了粽子文化,二是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还为地方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向地方上缴了可观的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第四,构建民族文化融入传播媒体机制。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创新了职业教育民族文化育人形式,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学院适应时代需要,通过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QQ、知乎等)、视频媒体(包括抖音、快手等)、音频媒体(包括博客、播客等)、即时通信媒体(包括QQ、微信等)等新兴媒体,让传统媒介使民族文化在职业教育中“活”出来;让新兴媒体使民族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动”出来;要让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融合,让民族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炫”出来。如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全媒体传播,直接参与相关活动师生达18000人次,间接辐射影响36000人次,相关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项16次,地方特色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文化育人影响力。
三、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成效
学院通过搜集、挖掘、整理、提炼河池区域各种类型的民族文化,将之融入职业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了新时代师生们的文化自信
推进文化自信,让民族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离不开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将各种零星的、分散的民族文化加以集中整理,归纳综合,并通过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整体把握,更便于学生进一步建立饱满的民族情感。学生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也自然地成为坚定新时代高职院校师生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同感
区域民族文化是一个区域民族的特色,是一个区域民族的“神”与“魂”[7],也是这一区域民族的思想观念表达,其深深地打上了区域本民族的烙印。尽管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但任何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都有崇尚团结、仁爱、正义、和谐、信义的价值理念。我们将之整合起来,提炼和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做的是促进各种民族文化再度融合的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育,促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再度融合,厚植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法,彰显了职业教育的魅力
区域民族文化所体现出的情感和精神,无论是“引进来”构建校园文化,还是整合提炼后“走出去”开展校外活动,民族文化的融入,都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促进了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以及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河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民族文化特别是优秀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助推剂[8]。学院围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通过多年努力,将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作为一种职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素养和扎实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的优秀人才。例如,大三学生谭志华正面临毕业,渴望留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他好不容易通过了一家知名公司的面试并顺利拿到录用通知书。但父亲的一个电话让谭志华在做选择时犹豫了,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谭志华最终选择回到老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发展,加入了“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弘扬民族文化”的队伍中。他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承和弘扬毛南族的傩面、花竹帽、铜鼓等民族文化,同时推动家乡旅游业发展,为振兴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从谭志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为民担当、认真实干的宝贵精神,激励着青年在新时代要奋勇担当、积极作为。学院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谭志华的感人故事,拍成微电影作品《毛南牵挂》,荣获2022年“我心中的思政课”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
学院还通过多种途径整合资源,探索民族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打造弘扬地方民族文化品牌,实现民族文化育人的效能转化,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推动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经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振兴,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结语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地方,开展特色化办学,借助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探索出多条区域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增强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个人潜能,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更有利于学院提升办学水平,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