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细读古诗词的研究

2023-03-14刘新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典故古诗词意象

刘新玲

古诗词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水平。文本细读是一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方法,它需要以文本作为中心,结合上下文语境和结构特点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运用细读的方法赏析古诗词,探究蕴藏在其中的深刻寓意,从而感受古诗词中蕴藏的独特魅力。

解读古诗词的第一步就是诵读作品,体会其基本情感基调。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歌。采用提问法能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行诵读。也可采用视频法展现和作品有关的图片、视频、音乐,让学生进入形象化的场景中,促使其在诵读时和作者形成共鸣。

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先通过提问法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一个离家千里的游子,当他独自行走在路上,所见所闻又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产生怎样的感觉呢?你能捕捉到他的内心情感吗?”再展示多媒体课件,将“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配上哀怨悠远的音乐,将学生拉进特定的情境中。此后,笔者组织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作品,在脑海中还原各种意象,想象自己就是作者,体会诗词的情感。学生在交流中激发了创造能力,将各种意象重新组合并用文字还原作品的情境。如有学生试着表述:“夕阳的余晖照亮了前路,但是照不亮游子孤独的内心,身边的乌鸦声声呼唤,他的内心感到一片苍凉。他很想在小桥边的那户人家中住下,但是他知道這并不是自己的家,他的家还在远方,所以他只能孤独地行走在路上。”通过诵读和创意表达,学生体会到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揣摩作者处于怎样的情境中,有助于他们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诵读作品,如配乐朗诵、默读思考、齐读感悟等,都能增强学生的感受。

在初读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古诗词中的某些词句,在脑海中完成内容转化,强化对作品的理解。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阅读能力不一,他们在还原作品情境方面能力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分析文字细节,找到自己思维上的症结,从而激发共鸣。

学生在阅读《春望》的时候感到困惑,认为春天万物复苏,是美好的时光,为何作者笔下的春天给人悲伤、沉痛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还原情境,笔者让他们抓住作品中的某些字词进行细读,如围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字入手,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一下作者的内心感受。学生发现,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长安城残破不堪,作者怀着家国之痛,所以自然没有兴趣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笔者还让学生围绕“深”字细读,分析作者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场景,这样的景物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脑海中还原了草木茂盛却没有人烟的场景,作为繁华的都城竟然变得人烟稀少,这自然激发作者的悲伤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还原作者所见的景物,他们就能解决思维困扰的问题,理解作者笔下的春天为何会给人凄凉悲怆的感觉,认识到细读古诗词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信息,这样能帮助他们找到思维上的症结,解释清理解中的矛盾之处,从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将客观的物象和具体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性。细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挖掘并梳理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看看这些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情感,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承载的情感是否相同,并分析作者为何会将独特的感受赋予这些意象。

笔者让学生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拓展阅读,整合“月亮”这个意象。学生首先采用细读法找出作品中描写月亮的词句,并说说作者借助这个意象展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细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现这里用“月亮”展现了对宇宙永恒的感叹之情。其次,他们对比其他的古诗词,发现不同的作者赋予月亮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最常见的就是用月亮展现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词句都是如此。此外,还有一些诗词用月亮指代美人,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等。笔者再让学生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再次细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说说作者为何会选择“月亮象征永恒”这样的寓意。学生发现作者是一个性格豪放豁达之人,所以,虽然此时他和家人分开,心中也很想念他们,但是他的内心豁然,生发出的更多是“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等哲思,故此其笔下的“月亮”意象才会有这样特殊的寓意。

在对比意象象征性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少意象中常常蕴藏着相同的情感,而有的意象则由于作者性格、感悟等不同,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要想深入解读作品,就要挖掘这些具有独特性因素的影响,才能提升古诗词赏读的水平。

诗人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诗词的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所以细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典故,思考这些典故的原始意思是什么,作者在这里赋予了哪些新寓意,从中能否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

在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细读“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句子,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学生根据注释了解到“孙郎”用的是三国时期孙权狩猎射虎的典故,而“冯唐”一句展现的是魏尚获罪,而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故事。笔者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说说他为何要引用这样的几个典故。学生探究发现,作者虽然心怀豪情壮志,但是一直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用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是有能力的人,用魏尚比喻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所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挖掘蕴藏在其中的传统文化,思考古代的文人为何常常会写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诗歌,他们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教师补充相关文学常识,学生认识到胸怀报国之志是中国每一个古人都有的理想抱负。笔者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是否也应该如古人一样胸怀大志,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报效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

在鉴赏古诗词典故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典故中常常蕴藏着古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习典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在细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分析典故,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提升文化自信。

细读是一种多角度深入分析、品味文本的阅读方法。细读古诗词,品咂出文字深处隐藏的情感,对学生赏析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诵读古诗词,品味作品的情感基调,还原情境破解思维上的困扰,比较意象的异同,分析典故的用意,提升古诗词解读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典故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古诗词中的新年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