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产业新闻报道的三要素探析
2023-03-14徐伟萍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谓恰逢其时。鉴于此,和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文化新闻报道工作也显得更加重要。文章以扬州地区的非遗报道和个人从业经历为例,提出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好新闻报道。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策略,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探讨文化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闻媒体应该如何有效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优化文化产业新闻报道的策略:创作“接地气、看得懂、忘不掉”的新闻作品,创作“有温度、有深度、有启发”的新闻作品,创作有“引导力、推动力、带活力”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文化产业宣传报道;工作实践;三要素;用心;创新;振兴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179-04
一、围绕用心的“心”,创作“接地气、看得懂、忘不掉”的新闻作品
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文化技艺与经济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产业,不同时期,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显示,根据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影响,文化产业分三个层次、九个大类、80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三个层次包括“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文化产业的宣传报道涉及面广、接触点深、知识积淀厚,如果记者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半知半解,则不能写出生动细致的文化产业报道。
(一)修炼“静心”,在浩瀚的文化产业寻找新闻切入点,让新闻稿件接地气
比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非遗文化和技艺,其主旨是保护、传承、发展,在采写此类报道时,对所采访的相关非遗产业、非遗人物或非遗项目要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需要记者“精心”,即沉下心来,走进该项非遗领域,一看、二听、三动脑。
所谓“看”,就是记者要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报道项目的特点、难点、亮点;所谓“听”,就是记者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去聆听行业人士或非遗大师的介绍、心声、诉求;所谓“动脑”,就是记者不能在采访时只看到表面现象,或者对看到的现象没有思考,而需要边采访、边思考、边提问,要透过现象看到背后蕴含的新闻素材。
2017年初,由扬州发布、扬州市文化馆、扬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策划出品的《非遗扬州》系列视频一经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每临大事有静气”,该系列视频从策划到撰稿再到采访、拍摄,全程由非遗保护中心专家指导、采编摄制团队深入一线,制作班底分工明确,历经数月精心打磨,终于形成一部精品力作(见图1)。
这部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报送、扬州发布原创的人文视频纪录片,第一集《非遗扬州|墨香·雕版印刷》(见图2)在当年人民网承办的媒体融合发展峰会上,获得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十佳视觉奖。这部作品从全国200多家党媒(包括广电和纸媒)报送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实为不易,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下得了基层、沉得下一线、经得住打磨的沉静之心[1]。
(二)培养“匠心”,在宣传报道工作中精益求精,讓广大受众看得懂
文化产业的报道,需要记者一“灵”二“勤”,就是指看到新闻要灵敏,要能联想到市场、前景、机会等,同时还要付诸行动。世界非遗项目——中国剪纸是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艺术,每逢春节或喜庆时刻,人们会把大红色的剪纸贴在窗户、灯笼上。现今,剪纸行业关注度不高,经营惨淡。《非遗扬州》系列视频第三集《扬州剪纸·飞花》(见图3)播出时,对多位剪纸大师进行采访、对每一组剪纸作品艺术拍摄、对每一帧画面进行精心剪辑、对所有的文字进行仔细推敲,力求视频画面唯美,解说亲切并富有诗意。
该视频播出后引发了剪纸热潮,扬州市剪纸博物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生前来观摩、体验与收藏剪纸艺术和剪纸产品。一时间,剪纸宫扇、剪纸灯、剪纸图案家居用品等各种剪纸衍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剪纸从惨淡经营逐渐成为扬州多个景点的热销产品。
(三)坚定“恒心”,在平凡的世界里,坚守新闻的要义,力争报道让人忘不掉
水滴可以石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要媒体从业人员拥有一颗认真做学问、扎实服务产业发展的恒心,就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2016年5月起,笔者在扬州晚报创办了《文商界》专版,以此为平台,聚焦扬州市的文化产业动态、文化项目进展和文化人物的故事,至今采写相关新闻稿件数百篇、近50个整版,笔者陆续将这些版面汇编成册,成为扬州市文化产业行业交流、对外宣传的一本综合性文化资料,收到业内人士好评。
针对疫情背景下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笔者下沉到扬州市文化产业商会,努力汇聚力量,逐条研究有关政策,邀请行业专家编印“文化产业绿皮书”;围绕给文化企业松绑、给文化市场松绑、给文化内容创作松绑,积极建言献策,写出“文化产业建言书”。同时,帮助文商会联合C20中国文创联盟推出“疫情形势下,文化产业应对与求索”系列线上课堂和系列报道,北大等高校学者和微软等企业管理大咖为文商会会员单位线上授课,带领会员单位冲破疫情阴霾。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扬州市文化产业商会两次获评全国“四好”商会,以及江苏省构筑民营经济舆论宣传先进单位、扬州市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先进商会。
“新闻人追梦新时代”是中国记协网日前开展的主题系列报道,同时开展了“我的新闻座右铭”征集活动,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其中新华社记者熊争艳的座右铭让笔者感触很深,“对于记者来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学到老,跑到老,这是我的新闻座右铭,我愿意在奔跑中,做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确实,正所谓天道酬勤,新闻工作的使命光荣,也肩负深深的新闻责任。对待新闻宣传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入心、用心、上心。就如同辛勤的园丁培育花朵,只要精心浇灌、科学栽培,就一定会栽种出绚丽的花朵[2]。
二、围绕创新,创作“有温度、有深度、有启发”的新闻作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压力。文化产业的外部依存性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在推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强化新闻功底、练好报道功夫、做好文化文章是题中之义。对于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传媒人来说,关注行业期盼、加强新闻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报道力求“新角度”,要关注采访对象的期待和诉求,创作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面对抖音、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激烈的竞争,媒体从业者要做的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坚定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深入实际,针对行业困难,出真招下真功,帮在实处、产生实效,为行业雪中送炭,做好服务。2020年到2022年,受疫情影响,不少行业陷入煎熬,文化产业也不例外。遇到类似情况,记者应充分发挥“贴心人”的作用,与文化产业人一道直面困难、应对挑战,化危为机、危中寻机。
2020年,笔者采写的《疫情下民营文化企业遭遇哪些寒冬》《东关街非遗单位的房租能否优惠》等报道和提案,引起有关单位关注,也让民营企业和非遗单位得到租金减免、税费缓交等多项优惠。在新闻产品的定位和策划上,笔者和同事围绕汇聚的“汇”,想办法把产业人汇聚到一起。疫情的到来,撞击了产业,冲击了行业,也不可避免地打击了企业。小舢板经不起大风大浪,组成联合舰队才能穿越激流险滩。
笔者和同事以汇聚信息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文化产业评论等舆论宣传,推动大家汇聚起来。笔者在扬州晚报《文商界》专版,全面搜集信息,建立数据模型,了解市场供求和劳动力供需状况,并策划举办“文商讲堂”“专家问诊”“会员茶座”等活动,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汇聚资源。扬州晚报还推出“疫情形势下,文化产业应对与求索”系列线上课堂,通过直播间、视频课堂、文字报道等立体宣传,关注了民生、宣传了好政策,媒体的关注有了温度,促进扬州市文化产业冲破疫情阴霾。
(二)内容讲求“新知识”,要在文化报道的内容上下功夫,让宣传报道给人收获、富有深度
文化产业作为内容产业、服务产业、体验产业,本身就自带丰富的行业知识、技能和无穷的魅力。因此,文化产业的报道要携带文化的气质和格调,要在报道的形式、内容、设计、手段等方面动脑筋。形式要敢于创新、内容要拿出实招,凸显文化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美感。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市体育局曾联合举办“扬州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大赛共吸引数千人参与。作为文化记者,笔者抓住这个热点赛事的新商机,组织相关单位设计生产相关文创产品投放赛事市场。
扬州市基层文化工作者、高级剪纸工艺美术师庞建东,三天创作八幅“扬州新地标”剪纸,扬州漆器厂设计了“新地标造型漆器梳”,世界非遗传承单位——广陵古籍刻印社推出了“扬州新十二景”雕版画册,产品一经上市,立刻被抢购一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主流媒体人,还要做好加法,发挥媒体行业龙头作用,比如召开全媒体整合宣传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为产业服务和赋能。日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发展中心联合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共同进行元宇宙科技文化的宣传和探索,让元宇宙技术为文化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3]。
(三)作品注重“新境界”,以高质量的宣传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和无限的启发
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最近两年大火的视频号“意公子”,单条视频点击量高达6000万,圈粉800万。该博主把小众的文化知识类视频做成国内出色的垂类电商,估值1个亿。在浮躁和碎片化的短视频风口,她的视频普遍在6分钟以上,创造了普及小众艺术知识的短视频也可以爆火的奇迹。究其原因,除了视频拍摄手法讲究,最重要的是她把枯燥的知识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把无法破解的情感用故事的讲述形式给人以启迪,呼应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该视频号推出的周边文创产品《梵高画册》也一样卖爆。可以说,她是传统媒体转型成功的杰出典范,因为她做到了知识性与品位共存、话题内容与时代接轨、情感与人心共鸣。
新闻记者有时就像一个独行侠,但不能总是一个人去采访、去远航。过去,可能一个人一个记者包,一家企业一篇报道,就这样“脚步流浪在天涯”。但是,如果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事,不能很好地和同行沟通交流,再好的新闻素材也难有大突破。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好的合作,往往都是在沟通交流中产生的。
所以作为媒体人,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行、同道的交流。运用宣传报道的链式思维,大家分工协作,有人挖掘这个项目的亮点,有人研究那个项目的特色,大家意气相投、分工合作、运作得当,让文化宣传产品像长江水一样,一浪连着一浪、一浪高似一浪地往前涌,才能实现新闻宣传的叠加效果,涌现出大量精品力作[4]。
三、围绕振兴的“兴”,创作“引导力、推动力、带活力”的新闻作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瞬息万变的全媒体时代,只有深度融合發展,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黏合剂、风向标的作用,才能体现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媒体活动要“兴旺”,探索多元化表达路径,激发新闻宣传的引导力
2022年末,扬州举办了一场运河文化非遗大师精品展。152件珍贵国礼、重器珍品和1000多件工艺美术精品、文创产品精彩亮相,大展历时三天,热闹非凡。为了呼应和服务好这个以“弘扬优秀传统运河文化、推动非遗更好融合现代生活”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扬州报业集团、扬州广播电视总台等新闻单位联合策划、探索多元化表达路径。
在数字科技和非遗融合报道方面,报道组采用了“云赏展厅”“云上商城”等互动形式,推出非遗文创和工艺美术产品线上观看、线上成交、线下展呈的立体展销模式。另外,“中华老字号”江苏谢馥春国妆股份有限公司的谢馥春&丰子恺联名数字藏品面向全球发行,3D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为文化产业新闻报道赋能。可见此次展陈的形式、内容、报道的手段,都是非遗传承发展工作的一次多元化创新表达。
近年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实现了由“字”入“视”、由“报”到“网”的转型蝶变,打造出总用户量超过1000万的全媒体矩阵,推出了一大批现象级优质产品,好新闻评选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被中报协评价“形成了全国地市级党报新媒体发展的扬州模式”。
(二)领军人物要“乘兴”,带领传媒队伍创作丰富的文化精品,增强新闻评论推动力
做好文化产业的宣传报道,少不了新闻战线的开路先锋、领军人物。近年来,扬州媒体出现了多位新闻水平高、策划能力强、文字功底实的领军人物,扬州媒体的获奖项目、获奖数量均列全省第一方阵。《运河书房》是扬州广电从2022年7月开始推出的文化诵读类现场系列节目,该节目由金话筒主持人担纲主持,以“运河”为线索,以沿岸的人家、非遗、旅游景点等为展示点,以“书房”为载体,全景展示扬州的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具有运河特质、文化特质的节目。该节目已成为一档文化大餐,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
金沙人是扬州宣传部门的一位领导,为了给全市的新闻工作者做出示范,他陆续采写了数百篇文化产业评论,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登,他的新闻作品还创下了扬州发布日转发量的新高。在金沙人的作品中,有《产业兴旺是最鲜活的文化》《棒冰有了文化味》《老手艺的自我救赎》,细读这些文章,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用接地气的语言观照生活、聚焦现实、引起思考、给人启迪。
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记者在谋划新闻选题时,要以受众阅读喜好为出发点。在考虑表达方式时,要探索轻松活泼、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来吸引网民的关注。因此,在文化大拿们的带领下,扬州出现了多位文化条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也涌现了众多的优秀新闻作品[5]。
(三)上层合作要“兴盛”,宣传部门放大招,报道工作有活力
2022年初,扬州市政府与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听见文都,想到扬州”主题,在有声科技、文旅融合、数字文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广泛传播扬州城市文化,持续集中扩大扬州声量,共同擦亮扬州“三都”文化品牌。
2022年8月10日,“扬州‘运河十二景发布仪式暨2022喜马拉雅扬州城市文化日”在扬州运河大剧院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全网的关注,助力运河十二景出圈,扬州“运河十二景”发布声量总计破2亿,#听见运河,想到扬州#冲上微博热搜第6位,主话题阅读量达2189.3万次,讨论量1.1万,直播观看总人数超10万人次,全网有100多个红V、金V、蓝V共同发声热议。此外,“扬州‘运河十二景发布仪式暨2022喜马拉雅扬州城市文化日”的成功举办还受到了凤凰网、网易新闻、财经网、中国网、新浪网、北京晚报、北青网、北京日报、中国网、文汇APP、中国新闻网等全国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四、结语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向来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产业,从融合发展中悟道取智,迎来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当前,文旅融合、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金融等跨界融合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文化领域的媒体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关注、聚焦的素材。是文化产业这根红线,把不同岗位的媒体人连在了一起,“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有志者事竟成,同志者为伙伴,正所谓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媒体人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春风、行业破圈的东风、个人初心的热风,闻风而动、积极有为,发挥“新闻人”“传媒人”的作用,整合平台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争取在新闻报道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得重大突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东方风来满眼春,要相信,文化产业领域的宣传虽任重道远,却无比美好,新闻工作者所有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白费,都是为未来的成功所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郭平,庞宇.成功的实践 宝贵的经验:北京奥运会宣传报道评析[J].国际新闻界,2008(10):55-59.
[2] 李晓红.新闻宣传工作: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J].新闻大学,2012(6):149-152.
[3] 刘登明.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3(7):111,122.
[4] 蔡柳楠.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J].新闻传播,2018(15):80-81.
[5] 岳晓华,严纯,何卓颖.“时代楷模”黄文秀宣传报道的“时度效”分析[J].新聞潮,2020(1):10-13.
作者简介 徐伟萍,编辑,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文化产业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