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新闻播音教学设计探析

2023-03-14郭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要:新闻播音是媒体发布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实现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是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首先就要坚持党性原则。新闻播音类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播音课程建设融入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播音从业人员的关键。文章以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思政示范课新闻播音为例,通过思政示范课项目建设中的实践总结和探索反思,探析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新闻播音课程建设,对新闻播音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思政映射和融入、教学方法改进、实践考核要求等各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建议,力求全方位、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培养理论扎实、能力全面、素养完备的新闻一线从业人员,完成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播音;教学;课程建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222.2;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09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结题研究成果

不管传统媒体如何改革,应用主持领域如何拓展,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来讲,“播、演、访、说、控”依然是播音主持行业的核心技能。新闻播音课程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消息、专题、评论的播报及新闻节目的主持和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等能力,新闻播音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信息传递的“把关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下,课程思政走向体系化构建。作为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程,新闻播音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更要注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一、课程教学目标紧扣立德树人

(一)坚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新闻播音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当前时事热点紧密相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1]。新闻播音课程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新闻播音的基础知识,了解并掌握新闻播音的语体分别。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学生需要充分理解新闻内容,站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

新闻播音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在话筒前和镜头前播报新闻的能力;掌握在话筒前和镜头前串联以及即兴短评新闻事件的能力;掌握新闻片配音等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将恰切的思想情感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相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语言的精神实质。

不管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在实现途径上,都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担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

(二)提高价值塑造在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新闻感的培养和播报能力的提升被摆到了重要位置,从本质上看,还是立足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完成度来看,新闻播音课程可以培养一名合格的新闻播音员。从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新闻播音课程教育应意识到价值塑造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内新闻播报、出镜报道、专题报道、演播室短评等教学内容学习和项目实践锻炼,培根铸魂,树立坚定的新闻理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等,在课程目标中,这些都应该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才能如春风化雨般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不再只是新闻消息的“传声筒”“肉喇叭”,而是有着坚定职业信仰,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工作者。

二、教学设计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传播介质”梳理课程体系,新闻播音教学被融入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等课程中[2],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很难深化教学内容。在新闻播音成为独立的专业必修课之后,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完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示范课新闻播音打破原有的教学单元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闻播音从哪里来”“新闻播音怎么播”“新闻播音要走向哪里”,引导学生在探寻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同时挖掘解决问题过程中涉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思政元素。

“新闻播音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引入,打破了原來课程教学内容架构时开篇先讲“概念”的桎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自发积极地查阅资料,从延安新华广播的第一声台呼开始了解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源起,梳理我国新闻播音基调和风格特点的形成过程,认识新闻播音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新闻播音的语态分析,构建起自己对“什么是新闻播音”和“新闻播音的意义”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通过课程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荣誉感。

在要成为和前辈一样优秀的新闻播音员这一使命感的驱动下,激发学生对“新闻播音怎么播”的学习热情。从广播消息播报入手,在夯实播报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内心坚定播音的“三性”“三感”(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和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再逐步进入广播专题、电视口播、新闻配片、电视新闻演播室主持等板块。通过项目板块的转换,从单纯有声语言控制,逐步加入副语言、提词器、摄像机、监视器等元素,从话筒前拓展到镜头前,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介入从不同新闻内容的语言样态把握,不同新闻内容的播音技巧和情感把握,逐渐过渡到镜头前的副语言表达与控制,电视新闻配片技巧,电视新闻演播室环境对新闻播音员的要求,新闻播音员与镜头、提词器之间的配合技巧,新闻串联词和短评言论的即兴加工,演播室连线及演播室对话能力培养,在新闻演播室切换不同的主持语态及应对突发状况的技巧等。这些知识点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元,逐步回答“新闻播音怎么播”的问题,完成教学内容的架构。

通过学习“怎么播”,学生也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对新闻播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何“要躬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讲、查、做、演、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新闻播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课程考核为驱动进行课程实践,完成自己的新闻作品,迈出自己的新闻播音道路的第一步,探寻课程的最后一问“新闻播音走向哪里”。

这样的教学内容构架,避免了直接灌输生硬、枯燥的“大道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问题解决过程,将技能技法的提升溶解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精选教学材料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从这一角度来看,新闻播音课程的教学案例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便一些经典训练材料可以完成印证理论的实践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教学材料进行补充。如果说教学内容的架构是暗含隐性的思政教育,那么新闻播音的案例分析、稿件选择、选题角度等教学材料的选择就是显性的思政映射和融入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新闻消息的训练材料选择上,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选时政、经济、民生等新闻稿件作为训练材料,促使学生加强政治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播报训练中要让学生准确把握新闻基调和分寸感,进一步坚定新闻理想。

其次,在新闻专题训练环节,可从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报道中精选专题播音稿件,通过对专题报道中稿件的备稿,拓展学生对专题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增强专题播音的导向性和感染力。

另外,在新闻现场报道和选择新闻节目选题时,要结合专业技能学习,落实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将新闻报道的触角伸入当地、触及身边,培养在未来工作中游刃有余的新闻播音人才,同时增强播音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的适应性。如在武汉传媒学院18级的新闻播音教学中,联合其他课程组织学生以宣传脱贫攻坚精神为主题进行助农直播的专题报道;在19级的新闻播音课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抗疫精神,以讲好“我的抗疫故事”为主题完成新闻作品实践。

这些教学材料的补充,在完善学生理论认知、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了解经济民生,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些实践选题,也让身处象牙塔里的学生走到群众中、走到生活里,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完善自我,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同时,课程中讲授的案例也要辩证地选择和分析,既要选择那些优秀的新闻播音实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要回避“错误事例”的应用,要及时指正新闻播音中的不良语音习惯和空、假、虚等错误播音态度,同时提升学生的新闻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

(三)整合实践项目

在教学内容的架构上,新闻播音课程采取了问题驱动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法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成效。课程伊始,在抛出教学内容构架的三个问题的同时,发布课程结课考核的任务。

通过小组讨论等确定新闻选题方向之后,从新闻消息稿件撰写到播报,从新闻专题采访到专题节目制作,从新闻口播、新闻片的配音、新闻当事人采访或连线到新闻短评和演播室主持,结课任务被拆分后化整为零,每个项目完成一个“小目标”,加强播音主持实践中的思政成果转化。同时,引导学生在作业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意识、情怀、志趣、担当和责任感,将课程的专业性与思政的使命性紧密结合,最终整合为学期末的结课作品。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观。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在实践过程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变动或修改选题。当然一方面这种变动和修改不能是任性而为的随意变更,要引导学生敬畏制度、遵守规则,不能因为在完成选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临阵脱逃,要有钻研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如果实在需要中途更换或修改选题,也要及时引导学生不气馁,以坦然的态度面对失败,灵活应变总结教训,厚积薄发勇敢再来。

总之,不仅是新闻播音课程,所有专业课的实践部分都是课程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同时新闻播音教学仍然面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还有实践教学设备、场地及环境建设不理想等困境[3],需要专心、用心、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监督实践步骤、引导实践方向、达成实践目标。

三、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考核比重转变

让学生“成人”“成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及职责[4],也是课程考核的目的。设置课程考核不是为了为难学生、筛选学生,也不是为了划分优良中差,主要是为了通过考核项目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课程成果的转化,建立学生衡量学习成果的“坐标系”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和增强学习成长的获得感。

新闻播音课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考核,削弱了考勤的占比和期末考试分数的占比。在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政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深刻地认识到新闻播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进行广播新闻消息播音训练时也能深刻认识到几秒的空播会造成严重的播音事故,所以考勤签到已经不再是日常学习的“教鞭”,而是规则意识培养的一种“仪式感”。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过程性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对于呈现的最终作品而言,新闻播音课程涉及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平时作业分数的比例被大幅提高,占总成绩的60%,公平公正地为学生的平时作业打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另外,在期末考核作品的评价中,增加了对新闻内容编辑加工和作品制作的评价分值。在新的作品评分体系中,要求学生在作品录制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有想法有思路,作品内容编排合理有新意,不生拉硬拽,不牵强敷衍,主题鲜明突出,舆论导向正确。期末考核作品还要求新闻播音作品内容样态丰富,各部分衔接过渡渾然一体,妆发造型端庄大方,符合新闻节目的要求并与节目的风格内容和谐统一,庄重简洁且有风格、有态度地体现时代面貌,作品结构完整,版头片花符合节目定位和要求,与节目内容和播报主持风格和谐统一。在节目中要充分使用各要素,富有创意。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新闻播音课程建设,旨在通过对新闻播音备稿的引导和新闻专题选题的把控,从新闻播报的基础入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传播人才。在新闻播音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培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利用教学教研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精进教学能力。

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要保持内容的“高度”,也要贴合学生认知的深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从关心关怀关注身边事开始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在课程思政指导下通过课程建设,实现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在师生中的高度统一,逐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教师站到立德树人的第一线,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倩倩.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思政的全场景模式探索:以新闻播音为例[J].今古文创,2021(46):103-104.

[2] 李小亚.对新闻播报课程的教学思考[J].戏剧之家,2018(28):190.

[3] 马永春.新闻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3(5):85-88.

[4] 范卿泽,黄艺,蒋凯.课程思政政策内容特征、工具偏好及优化建议[J/OL].重庆高教研究,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8. G4.20230111.2320.002.html,2023-01-12.

作者简介 郭娟,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