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3-14宋乃安
尚 征 宋乃安
( 1 锦州市中心医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 2 大连医科大学)
创伤性下肢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主要是由意外事故或直接暴力引起的,该病会对患者的关节造成脱位情况,并且会损伤到骨折部位的神经血管等,会延长康复时间,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该病需要给予手术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不仅需要从解剖结构上给予治愈,还需要尽快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1-2],使患者得到良好治疗效果。但由于患者骨折比较突然,受到出血以及反复性炎症的影响,加之为了保证患者骨折治疗效果,需要限制患者日常活动,促使骨折部位出现血流不畅现象,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加上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对康复训练存在一定的恐惧与抵触心理,会影响到患者的积极性。 若临床对患者未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能会导致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影响后期功能恢复,严重的还会造成下肢血液循环障碍,使其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增加后期治疗难度。 为了减少后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愈后,需要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使患者尽早康复[3-4]。 常规护理在使用过程中,对患者骨折恢复过程中伤口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处理效果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患者后期恢复,同时干预措施不够完善,无法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但临床使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创伤下肢骨折患者临床中应用资料较少。 骨外科是医院外科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均承受剧烈疼痛,同时康复缓慢,尤其是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伤情较为复杂,伤口伴随有污染现象,自身应激反应较大。 手术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还会进一步加重应激反应,延缓术后恢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状。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 年7 月-2020 年7月收治的90 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给予常规护理的45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45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性29 例,女性16 例;年龄23 -76 岁,平均为(47.6 ±3.7)岁;住院时间15 -26 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7.21 ±2.31)天:体质量49 -79kg,平均体质量为(67.21 ±2.35)kg;骨折部位:左下肢骨折25 例,右下肢骨折20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5 例,暴力伤害5 例,意外跌伤20 例,其他5 例;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1 例,胫腓骨骨折15 例,跟骨骨折6 例,其他3例;手术方法: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术20 例,股骨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术10 例,股骨髓内钉固定术15 例。 观察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龄24 -77 岁,平均为(48.3 ±3.9)岁;住院时间14 -27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5.21 ±2.30)天;体质量50 -78kg,平均体质量为(66.24 ±2.51)kg;骨折部位:左下肢骨折26 例,右下肢骨折19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2 例,暴力伤害6 例,意外跌伤23 例,其他4例;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2 例,胫腓骨骨折14 例,跟骨骨折5 例,其他4 例;手术方法: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术21 例,股骨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术13 例,股骨髓内钉固定术11 例。 2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通过X 线与CT 检查;确诊为创伤性下肢骨折;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复位治疗;患者资料齐全且具有自主判断能力;患者骨折处无神经功能损伤;患肢石膏外固定或下肢牵引。 (2)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意识模糊者;术后存在严重并发症无法接受功能锻炼者;存在下肢皮肤破损者;存在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近期具有血栓栓塞病史者;合并有其他位置骨折患者;手术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范围低于正常者等。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干预,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以及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满足后期治疗要求,在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在术中协助医生做好手术配合,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给予康复指导。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 ①术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查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评估,询问既往病史与禁忌证,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预防与应急措施。 ②加强健康宣教:加强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与家属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对手术治疗的流程、注意事项、预后情况等进行详细讲解,让患者对自身情况与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可以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专家知识讲座、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确保患者与家属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病与治疗情况,积极配合治疗。 ③给予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与对手术的担忧,会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观察,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与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信心,稳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正确发泄情绪,积极面对治疗。 告知患者家属给予亲情支持,积极鼓励与安慰患者,给予关怀与呵护,激励患者,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患者心理负担,给予最大帮助,消除不良心理。 针对心理问题不严重的患者,可以组织患者参与小组心理护理,同病房患者开展小组活动,分享自己治疗与内心体验,相互鼓励,可以适当的播放电视剧、音乐、动画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稳定心理状态。 ④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需要在术前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做好各项常规检查,为手术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并在术前需要合理使用抗血栓药物,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 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需要在术前给予降血压药物控制血压水平,血压恢复到正常后才可以安排手术。 针对血糖较高的患者,需要对其血糖密切监测,给予合理饮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后才可以开展手术治疗。 并对术中需要使用的药物、仪器设备等进行准备,确保物品齐全准备无误。 (2)术中护理。 ①医护人员需要提前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工作对接:认真核实患者相关资料,嘱托患者家属在手术室等待区耐心等候,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全程陪同,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并告知患者医护人员会全程陪同完成手术,对于手术相应疑问需向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树立患者治疗自信心,当手术开始时,医护人员需要陪伴患者,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紧张情绪,若患者在手术器材使用时感到焦虑,医护人员可对患者进行安抚,抚摸等进行干预,减轻抵触情绪,还可采用沟通交流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②在术中穿刺的时候需要尽可能避免对患者血管内膜造成不利影响:选择浅静脉留置针,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如果在术中患者出现红肿情况,需要重新建立输液通道,适当的给予气压泵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为医生传递手术器械与物品。 并合理使用下肢止血带,在操作的时候,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按压,动作轻柔。 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确保手术操作规范,对手术时间进行合理控制。 如果手术时间超出预计时间,需要静脉滴注500ml 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 (3)术后护理。 ①给予舒适的体位护理:定时帮助更换体位,确保患者的舒适性,减少压疮的发生。 ②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为患者营造舒适与安静的住院环境,对室内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调整,每天打扫卫生,确保室内的干净与整洁。 将患者患肢抬高,有效的减轻患肢肿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血运情况,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③伤口细菌感染预防护理:患者需要在护理期间遵照主治医生嘱托使用抗生素消毒,医护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方法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处理过程中保持止血带的松紧度适宜,降低对患者机体血液循环的影响,并在护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非必要移动,避免移动对患者伤口造成的2 次损伤。 ④加强康复训练:在下肢感觉没有恢复前,被动活动脚趾,开展足内翻、外翻与背屈等练习。 在下肢感觉恢复后,指导患者自行活动足踝关节,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与程度,由被动训练逐渐转变为主动练习,对患者肢体功能加强训练,促使肢体功能的尽早康复。⑤给予合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并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与低脂类食物,多食用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⑥对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将床头抬高,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必要的时候需要给予雾化吸入治疗,促使痰液顺利排出,确保肺部通畅性。 并在术后4 小时给予充气压力泵加压患肢,股骨骨折者加压腿部,胫骨骨折者加压足底,以便促使血液循环,对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 每次加压治疗30 分钟,每天2 次,连续加压10 天。 ⑦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临床出血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术后根据恢复情况帮助患者调整体位,适当调高患者下肢高度,且保持高度高于患者心脏水平约30cm,维持患者膝关节部位弯曲,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体内静脉腔的压力。部分患者可穿戴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并采取合理按摩方式对患者四肢从远端到近端进行按摩,早晚各1 次,引导患者尽早进行床下活动,康复训练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早期可进行肌肉收缩运动,如肱四头肌静止收缩,患者采取仰卧位,下肢伸直,嘱托患者最大限度绷紧肌肉,维持10 秒,随后放松,每组20 次,每天3 组;中期需要进行相邻关节活动,包括强化膝关节,患者采取坐位,小腿自然下垂,双脚踩地,使用双臂撑起臀部,每组10 次,每天3 组;后期需要进行主动活动,每次10 分钟,每天4 次。
3 观察指标:(1)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量表均由20 个条目所组成,每个条目也按照Ⅰ-Ⅳ级进行等级评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①无焦虑( <30 分);②轻度焦虑(30-39 分);③中度焦虑(40 -49 分);④重度焦虑(≥50 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指数=分数/80×100%。 ①无抑郁( <30%);②轻度抑郁(30% -39%);③中度抑郁(40% -49%);④重度抑郁(≥50%)。 (2)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该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对患者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3)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 包括压疮、深静脉血栓、便秘等。 (4)对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 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以及疼痛程度等5 项指标,总分100 分,分值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成正比。 步行能力需要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评分等级分为0-5 级,其中包括0 级为患者不能站立行走,5 级表示患者能够持续步行超过200m,同时能在室内进行独立行走;0-5 级依次记录为0 -5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干预后步行能力越好。
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SD -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x2分析。 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对比:护理前,2组SAS 与SD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 与SD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对比(±s,n=45,分)
表1 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对比(±s,n=45,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58.7 ±5.8 48.8 ±3.7 61.3 ±6.4 51.2 ±3.9观察组 58.4 ±5.6 37.3 ±2.2*61.6 ±6.7 39.3 ±2.4*
5.2 2组住院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住院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组住院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2 2组住院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生活质量评分(分)对照组 45 17.3 ±2.7 79.8 ±2.6观察组 45 12.2 ±0.6 89.7 ±3.9
5.3 2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其中压疮1 例,便秘2 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其中压疮1 例,便秘3 例,深静脉血栓3 例,差异明显,P<0.05。 见表3。
表3 2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5.4 2组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分对比:护理前,2组膝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分对比(±s,n=45,分)
表4 2组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分对比(±s,n=45,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膝关节功能评分 步行能力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52.3 ±1.0 72.32 ±1.2 2.1 ±0.2 3.5 ±0.1观察组 52.6 ±1.3 86.50 ±2.6*2.3 ±0.5 4.6 ±0.3*
讨 论
创伤性下肢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病之一,该病通常是突发事故与外力引起的,患者对突然出现的创伤会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且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康复与行动受限,会对患者身心造成较大影响。在创伤性下肢骨折中,主要针对手术治疗,在围术期,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此外,术后患者肌肉组织会受到一定程度损伤,患者需要长期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不当仍会引发患者机体发生肌肉萎缩,影响后期正常行走。 骨折后会对患者机体产生巨大创伤,形成剧烈疼痛,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应激反应强烈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与预后效果。针对该病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便提高预后效果[5-7]。 临床采用的骨科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仅根据主治医生嘱托给予患者相关治疗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疾病知识认知程度不够,导致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效果有限。 随着医护干预模式转变,提高患者认知程度,改善心理状态成为目前护理模式中的主要目的。
将综合护理应用在该病患者中,能够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在综合护理中主要是围绕患者手术期间开展各项护理措施干预,在术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能够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8]。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开展健康教育,稳定患者心理情绪;当患者出现创伤性下肢骨折时,临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疼痛以及肢体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以及对手术了解较少,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导致负面情绪出现。在干预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心理疏导方法,能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通过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自信心。 而健康教育主要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能够为手术做好准备,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提高手术成功率。 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穿刺时避免对患者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能够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当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时,需要选择合适方式进行干预,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合理运用下肢止血带,操作过程中减少按压等粗鲁动作,能够提高患者配合度。 在术后对患者的饮食、体位、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改善其心理状态,促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9-10]。 同时手术后患者会处于长期卧床状态,引发深静脉血栓,另外,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止血药物还会导致患者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促使静脉血液速度减缓,引发深静脉血栓症状。 若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及时治疗,可能诱发血栓脱落,进而出现脑部,肺部等器官栓塞,威胁生命安全。 临床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做好相应康复功能锻炼,提高患者骨折部位恢复,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改善下肢功能。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使其生活质量的显著上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