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与MRI 在隐匿性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3-03-14丁立春赵梦荻
丁立春 任 琳 赵梦荻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480 )
隐匿性骨折是指不合并明显临床症状的微型骨折,其中四肢骨关节的骨折占此类骨折的绝大部分,隐匿性骨折好发于骨骼形态或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位置隐蔽的部位,如踝关节、膝关节、脊柱等,上述位置在外伤或交通事故中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隐匿性骨折[1-2]。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显现,受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的隐匿性骨折发生率也不断攀升,而早期的鉴别和诊断是后续临床治疗方案确定的重要参考[3]。 本研究拟通过设立自身对照的方式,分析多层螺旋CT 和MRI 在隐匿性骨折中的鉴别价值差异,以期为促进隐匿性骨折的检出提供更多参考。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 年7 月-2022 年4月就诊的疑似隐匿性骨折88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中男性56 例,女性32 例;年龄26 -68 岁,平均年龄为(52.16 ±6.32)岁;致伤原因中跌倒21 例(占比23.86%)、硬物砸伤20 例(占比22.73%)、车祸伤32 例(占比36.36%)、其他15 例(17.05%;患者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最短的3 小时,最长的72 小时,平均时长为(20.16 ±10.21)小时。 调研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纳入标准:有明确外伤史,出现疑似隐匿性骨折的临床症状;临床资料齐全完整;患者知情同意;年龄≥18 周岁。 (2)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患者;存在多层螺旋CT 或MRI 检查禁忌证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并发精神疾患交流困难者;药物或酒精依赖者。
2 方法:多层螺旋CT 检查。 使用的设备为飞利浦64 排螺旋CT 机,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向头侧平伸,遵医嘱吸气后屏住呼吸进行扫描检查,设置矩阵256 ×256,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00 mA,层距为5 mm,重建视野35 cm,将扫描采集的数据传入工作站中进行分析,获取采集的多角度图像。 MRI 检查。 使用飞利浦1.5 T 扫描仪以及其配套的线圈进行检查,对患者进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的T1、T2、T2 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患者受检时取仰卧位,设置层厚为3.5 mm,矩阵为256 ×256,视野设置为160 mm×160 mm,三维重建采用配套的软件工作站进行分析,提取采集的图像。
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分别评估多层螺旋CT以及MRI 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 2 种检查方式的采集图像均由2 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师依据患者病情表现、手术情况等做出最终诊断,如2 名医师的讨论结果存在异议,则寻求上一级医师的帮助,得到最终统一意见。
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4.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Kolmogorov -Smimov 检验用于检验定量数据的正态性。 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或方差分析(3 组或3 组以上),事后比较采用SNK 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Kruskal Wallis 秩和检验,结果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 卡方(x2)检验用于定性数据的组间比较。P<0.05 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诊断情况对比:入组88 例患者中80 例存在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 检查显示阳性74 例,阴性14 例,MRI 检查显示阳性79 例,阴性9 例,联合检查显示阳性80 例,阴性8 例。 见表1。
表1 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诊断情况对比(n)
5.2 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诊断效能对比:多层螺旋CT 对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为84.09%,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50.00%,漏诊率为12.50%,误诊率为50.00%;MRI 对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为96.59%,灵敏度为97.50%,特异度为87.50%,漏诊率为2.50%,误诊率为12.50%;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00%。见表2。
表2 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诊断效能对比(n,%)
5.3 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诊断AUC 计算对比:分别绘制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ROC 曲线,计算其AUC 分别为0.7071(P=0.062)、0.8937(P<0.0001)、0.9712(P<0.0001)。 见表3。
表3 3 种检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诊断AUC 计算对比
5.4 多层螺旋CT 和MRI 对隐匿性骨折类型检出率对比:将隐匿性骨折患者按照骨折类型分类后进行对比显示,在不同类型骨折检查结果对比方面多层螺旋CT 与MRI 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但联合检查方面MRI 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P<0.05)。 见表4。
表4 多层螺旋CT 和MRI 对隐匿性骨折类型检出率对比(n,%)
讨 论
隐匿性骨折是指通过X 线检查未发现明显的骨折线,尤其是如四肢关节部位,上述部位是机体重要的活动和承重部位,极易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骨折[4-5]。 临床实践指出,此类骨折是一种假阴性现象,按照其发病机制,可分为疲劳骨折、衰竭骨折、隐性创伤骨折以及骨内骨折,隐匿性骨折患者同样存在疼痛现象,如被误诊或漏诊同样会造成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引起医疗纠纷[6-7]。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X 线诊断骨折,X 线检查具有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强、易推广等优势,但X 线检查分辨率较低,易被邻近组织投影重叠影响结果判断,因而其漏诊率和误诊率都较高,会对患者后续治疗产生影响[8-9]。
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将多层螺旋CT 和MRI 在隐匿性骨折中的鉴别价值开展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在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MRI 较多层螺旋CT 具有明显的优势。 分析认为,多层螺旋CT 相比于传统X 线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清晰等特点,该检查可以直观的呈现骨和关节的三维立体结构,避免了邻近组织对受检部位的影响,对发现早期隐匿性骨折具有积极意义[10-11]。 但也有研究指出,螺旋CT 虽然分辨率高且能够避免结构重叠影响,可以显示周围骨碎片位置,但螺旋CT对骨折平面透亮度低、骨折线走行以及骨内骨折的成像效果差,对隐匿性骨折诊断局限性明显[12]。MRI 检查组织分辨率较高,能多方位成像,对肌肉、骨骼、韧带的损伤都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还能通过断层切面扫描受损部位,分清骨折类型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对判断骨折部位具有积极意义[13]。 此外MRI 的三维重建能够在多个层面显示骨碎片和骨折线,有助于全面了解骨折的范围、部位、损坏部位周围组织形态,便于快速定位骨折部位,直观显示骨折移位情况[14]。 前文提到,隐匿性骨折属于症状不明显的微型骨折,多层螺旋CT 虽然具有直观、立体的优点,但对部分结构复杂位置(如髋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成像效果差,此外部分隐匿性骨折患者的早期CT 表现为骨质疏松,常出现误诊和漏诊[15]。 而MRI 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骨质破坏、充气征、软组织影等方面都优于多层螺旋CT,对因骨折导致的轻微水肿、出血等都能够较好的反映在影像学表现上,因而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
综上所述,相较于多层螺旋CT,MRI 检查能够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虽然联合检查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效能,但提高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