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对结肠癌患者胃肠功能、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的影响
2023-03-14陈传奇韩冬赵志浩倪怀亮
陈传奇,韩冬,赵志浩,倪怀亮
宝鸡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陕西 宝鸡 721000
结肠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右半结肠癌主要为升结肠肿瘤,由于升结肠肠壁宽大,大便从回肠进入右半结肠的梗阻症状相对较少,主要症状为疼痛、隐痛、大便潜血或出血严重,暗红色血便较常见。临床上治疗结肠癌以手术为主,传统开腹手术可切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但手术创伤大,会干扰腹部器官的生理功能,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2-3]。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逐渐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中,其具有术后疼痛轻、切口小、恢复快、美观、手术操作视野清晰等优点,可以有效治疗结肠癌[4-5]。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对结肠癌患者胃肠功能、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NCCN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解读》[6]中结肠癌的诊断标准,经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右半结肠癌;②于宝鸡市中心医院全程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③符合手术指征,首次进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脏器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②合并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③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④未能完成随访。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52),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手术。研究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1~76岁,平均(55.89±3.61)岁;肿瘤类型:盲肠癌20例,升结肠癌23例,结肠肝曲癌1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6.25±3.38)岁;肿瘤类型:盲肠癌22例,升结肠癌19例,结肠肝曲癌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进行。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常规五孔法建立气腹,在腹腔镜下探查腹腔,确定病变部位、有无淋巴结及腹腔转移。于脐旁、左锁骨交叉处放置Trocar孔,深度为12 mm,另外在两者的中点、左右侧下腹分别放置Trocar孔,深度为5 mm。在脐孔处放置探头,探查腹腔脏器,精准定位病灶。由中线入路分离肠系膜,夹闭血管,切开Toldt’s筋膜至Gerota筋膜处,游离右半结肠至十二指肠水平部、胰头前缘。建立气腹,于脐上缘取切口,取出游离的肠段,并在距离盲部12.5 cm、肝曲15.0 cm处分别离断回肠、横结肠,切除右半结肠,辅以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重新建立人工气腹,将肠管置于腹腔内,然后清洗腹腔并放置管引流。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旁正中切口,打开升结肠右侧腹膜直达肝曲。进一步向左侧拓展Toldt间隙,注意保护输尿管及生殖血管,沿肠系膜上动静脉,结扎、离断相应肠管血管,清扫淋巴脂肪组织,于胃网膜血管弓外切断右侧大网膜,于肿瘤远端10 cm、近端距回盲部10 cm离断肠管,移出右半结肠标本。将末端回肠按顺时针方向上提与横结肠断端行端侧吻合。吻合完毕,逐层关闭腹壁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出院后对患者随访5年,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以回院复查、电话随访等方式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④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s)
组别研究组(n=55)对照组(n=52)t值P值238.22±15.85 225.62±7.96 5.150 0.000 59.04±6.25 92.52±5.68 28.945 0.000 9.24±1.53 13.59±2.08 12.370 0.000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2.2 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的比较(±s)
组别研究组(n=55)对照组(n=52)t值P值肠鸣音恢复时间(h)21.68±3.57 35.17±4.38 17.506 0.000首次排气时间(h)40.58±5.14 59.84±6.27 17.418 0.000恢复进食时间(h)70.69±8.35 94.68±10.53 13.095 0.000
2.3 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1、3、5年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的比较[ n(%)]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91%(6/5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85%(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36)。(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n(%)]
3 讨论
结肠癌早期可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中晚期可出现黄疸、水肿、腹腔积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7]。目前,临床对于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报道其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慢性结肠炎、家庭遗传等因素有关[8]。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结肠癌,传统开腹手术切口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预后不佳[9-10]。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多种明显优势。研究表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优选术式,其治效果较好,可减轻应激反应,保护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1-13]。
临床对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结肠癌远期疗效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讨了其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1、3、5年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相当,并不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还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出血量少,且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可以减少应激反应、腹部组织的暴露面积和感染风险。腹腔镜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手术器械,可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焦点探索。临床医师可根据视频进行手术,对病变部位进行分析判断,使操作更加精确,还能减少周围组织损伤,缩短恢复时间,获得与开腹手术相同的疗效[13-14]。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临床可通过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和操作技能等方式缩短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