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编写特点解析
2023-03-13杨世峰
杨世峰
【摘 要】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计划,组织编写出版的盲校九年义务教育系列教材之一。该套教材力求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盲校素质教育;从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注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盲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61
自从1992年计算机走进国内盲校后,盲校信息技术学科就存在没有专用教材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积极设法解决问题。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盲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启动适应盲校教学需要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计划,参照已有的盲校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结合盲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制订了盲校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纲要,组织编写出版了《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本套教材结合视力残疾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注重适应盲校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将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相结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盲校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力求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盲校素质教育。从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注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要务,努力编寫出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盲校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推动盲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盲校教学的需要。例如,通过对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计算机与网络”、第三章“信息安全与社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素养。
(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对“信息技术增强国力”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三)教材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认识信息工具”、第四节“智能技术改变生活”等章节中,介绍了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设备能够使家庭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如通过语音指令可以控制房间的照明、温度、窗帘、音乐等。
(四)教材内容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个性化发展。
(五)确保教材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连贯性、层次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注意教材的衔接以及和相关学科教材的协调配合,杜绝相互矛盾现象的发生。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计算机交朋友”、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件与文件夹管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相互衔接,结合学生能力发展,逐步深入介绍计算机操作。
(六)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例如,在九年级下册学习盲文打字机、点显器、扫描仪、录音笔、盲用计算机、助视器、放大软件等的使用。
二、教材编写的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其中提出了“遵循道德规范,建构平等自律的信息文化”“注重问题解决,强调团队互助的合作意识”“重视开发补偿,提升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营造良好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发展空间”“把握学生差异,鼓励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强化支持功能,促进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明确了课程内容和要求,为本套教材的编写指明了方向。努力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是本套教材编写的首要任务。
(二)以盲校实际为依据
教材编写充分考虑盲校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注意实行分类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使教材更好地适应盲校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提高教材的适用性,是本套教材编写的核心任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盲校的实际情况,教材编写组到北京盲校、广州盲校听课调研。将研究与调研的成果运用到教材编写工作中,是本套教材编写质量的基本保证。教材编写组充分考虑到地区的差异,邀请北京盲校、广州盲校、南京盲校、沈阳盲校、青岛盲校、浙江盲校、成都特教中心、淄博特教中心的教师参与本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编写完成后,再请部分盲校的教师对教材提出意见,并进行相应的修改。这些工作贯穿教材的整个研究、编写过程。
三、教材的整体设计
根据目前盲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低视力学生和全盲生同班上课的实际情况,教材的整体设计兼顾低视力学生和全盲生。内容由浅入深,覆盖全部学段;目标层层递进,学段相互关联;考虑学生差异,平衡必修选修;强调盲用软件,渗透各个学段。全盲生使用时,可以用语音软件扫描朗读出教材内容。这样处理,使得低视力学生和全盲生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同,利于实际教学,也体现出学科特色。
按照课程方案,信息技术按一至九年级每周1课时安排。按每学年40周计算,每学年共40课时,其中约2课时用于复习,每学年授课课时约38课时。教材编写中,考虑到盲校的教学实际,将一至九年级分为3个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见表1)。
四、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套教材共有18册,每学期1册。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网络基础”“音视频编辑”“辅助技术”六个领域。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内容由浅入深,充分考虑到学生功能性视力水平及残疾程度的差异,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一方面针对同一内容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在第三学段增设了选修模块,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功能性视力水平差异,自行选择选修模块教学内容。
本套教材在体系安排上有如下特点:
(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实践以及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制作标语和贺卡”,教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Word软件制作有新意的电子贺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小学与初中内容合理衔接、螺旋上升
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合理衔接,避免重复交叉。采取“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充分考虑学生残疾程度,尤其是功能性视力水平的差异,以及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关注认知发展特点及年龄特征。比如“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部分内容,小学阶段侧重了解“身边的信息技术”,初中阶段侧重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与“信息安全”。
(三)重視盲用软件的学习和应用
盲用软件作为盲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必备工具,其内容涵盖于信息技术教材的各个章节。掌握盲用软件的使用,有助于视障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材的体例
本套教材体例先按低视力学生安排,再制作电子有声教材满足全盲生使用,整体上有如下特点:
(一)每章开始均用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章引言,帮助学生了解本章内容的概貌,了解本章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可供学生预习用。
(二)每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可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三)正文中设置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栏目,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猜想、试验、推理、反思、交流等活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积累学习经验。
(四)适当安排知识拓展栏目,关注信息技术文化性和趣味性。
(五)每章最后设置“总结与评价”两项。先扼要回顾该章的知识点,再让学生综合评估自己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是否达成本章学习目标。
六、教材的特色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
一是基础性。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一年级上册增加键位的学习。二是稳定性。尽量选取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和技能,如五年级下册的社交网络平台。三是实用性。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充分考虑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八年级下册的音频处理软件。
在软件操作方面,尽量多介绍各种软件共性的知识,而不过于强调软件操作的特定细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几个主要软件的学习,掌握其他软件的操作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学生通过学习Word软件,可以掌握WPS等其他软件的操作方法。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学科整合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学习主题作为课程的任务选题,提倡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源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因此,进行课程整合既是教材的重心,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向。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趣味性
教材在风格、内容选取上注重趣味性,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一是语言趣味化。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是写给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的,因此必须符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如在小学阶段选取趣味性课题“寻宝大行动”“世界未解之谜”等,拟人化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内容趣味化。如一、二年级教材以《打字学习园地》学习软件为基础,利用打字游戏代替枯燥的打字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还把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适用知识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四)做好小学与初中衔接,为高中、中专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相关章节注意做好小初衔接,充分发挥已学知识的基础作用,使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获得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高中、中专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打好基础。
(五)改进呈现方式,优化电子教材的使用
按照教材的整体设计,教材版式先按低视力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再制作电子有声教材,满足全盲生使用需求,并开发移动端应用软件,通过智能终端(包括手机等)扫描页面,朗读出教材内容。
(作者单位:北京市盲人学校,10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