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3-03-13季瑾刘小溶梁思绮
季瑾 刘小溶 梁思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殊教育通史”(21&ZD2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地区特殊教育活动历史研究(1949—2000)——基于活动史的视角”(2020SJA0632)阶段性研究成果。
季瑾,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国教育史、特殊教育史。E-mail:njnujijin@126.com。
[摘 要]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我国本土化教育思想的科学化、现代化的创造性成果。基于其《家庭教育》一书,从家庭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其家庭教育思想,并将其与当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间建立关联。进而从父母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观、全面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探究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实的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 陈鹤琴;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一、概述
家庭是个体接受开蒙教化最早、最直接的场域,父母是个体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蕴含教育意味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可以是直接的、自觉的、显性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无意识的、隐性的。家庭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基础性且具有持续影响的重要角色。2022年,国家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上升至国家意志顶层设计层面,从人民群众非形式化的日常惯习步入了法制化、科学化的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从高质量全面落实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角度出发,从家庭出发,切实增强残疾儿童家庭福祉,促进残疾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主体发展,努力使残疾儿童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1],这一系列发展要求也促使我们将研究的眼光投射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领域,以形成特殊儿童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合力。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在缺乏成熟经验和成果借鉴的情况下,如何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制订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宜的内容,以及运用恰当的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幼儿教育思想、特殊儿童教育思想等,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更是他家庭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首创性成果,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成为当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有效展开的理论指南。
二、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而家庭教育又联通着整个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2]。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3]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尤为需要家长遵循恰当的教育原则、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运用适切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详细。主要包括“以儿童为中心”“以身作则”“公平对待”“严慈相济”“全面教育”“循序渐进”六条通用原则;健康教育、智育、德育、情绪教育和群育五项家庭教育内容;鼓励法、游戏法、营造环境法、积极暗示法和直接感受法五个家庭教育方法,以期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家庭教育的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原则
家庭教育的中心教育對象是儿童。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4]。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到儿童并非“小大人”,儿童的心理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他归纳出儿童的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以身作则原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保护孩子的模仿心理,并在身教方面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儿童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进行,而父母是其最重要的模仿对象。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与发展。
3.公平对待原则
从古至今,人们爱孩子,但很难做到公平对待。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推及儿童不能被公平对待的原因,主要提及三点:容貌、资质和性别。但“做父母的偏爱子女,适足以害子女”[5],父母的“偏爱”与“偏憎”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作为父母,不能因为儿童的容貌、资质、性别或者其他原因而对儿童区别对待,要做到真正的爱子女,对子女负责。
4.严慈相济原则
父母对待儿童不仅需要爱护,还需要严格要求。首先,父母关心爱护儿童要讲求正确的方法,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理性之爱,即“人所欲,施与人”,要避免溺爱和错爱。同时,父母对儿童要有严格的要求,“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6]。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十分严厉,使儿童害怕,而是父母通过自己正确得体的言行举止,让儿童佩服,产生敬畏之心。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这一原则时,父亲和母亲对待儿童应立场一致。
5.全面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需要对孩子进行养护,还需要成为他的“经师”和“人师”。陈鹤琴指出,幼稚期(从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所以家庭教育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品德、智力等方面。基于此原则,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涉及了健康教育、智育、德育、情绪教育、群育等几个方面,在后文的论述中会具体展开。
6.循序渐进原则
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年纪愈大,知识愈开,所用的教法也应依年龄知识而变迁才好。”[7]陈鹤琴以自己教导儿子的例子说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父母应调整教育方式,从个人情感、家庭形象、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引导儿童。
(二)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的家庭教育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是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人格教育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许多教育学家也受此影响,陈鹤琴便是其中一位。由于特殊儿童具有某一生理或功能方面的障碍,家长往往对其生理需要及缺陷补偿方面尤为重视,多以身体康复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心理层面上的人格的养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如:视力残疾容易导致儿童对四周环境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内疚感、人际关系敏感以及焦虑。听力残疾儿童常表现出躯体化、偏执、敏感、自卑倾向和焦虑等[8];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及教育者需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内容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健全人格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健康教育、智育、德育、情绪教育和群育五个方面。通过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帮助特殊儿童建立健康的人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1.健康教育
健康的身体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稳固基础。陈鹤琴认为,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儿童在饮食和穿着上的质量、卫生等要求,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父母要让儿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保持一定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身体健康。儿童的健康教育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教育,还应当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父母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让儿童去探索和了解新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善于表扬和肯定儿童,以增强其自信心;要避免使用恐吓或命令式的语气,防止儿童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
2.智育
智育是担负培养儿童智慧能力任务的教育,智育的任务就是“育智”[9]。陈鹤琴认为,智育不仅仅是教给儿童知识,而且是发展儿童的智力能力,是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丰富儿童的经验来培养其智力。同时,游戏对于儿童智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开发智力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陈鹤琴先生总结出一些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具体途径,包括画图、看图画、剪图、剪纸、着色、穿珠、锤击、浇花、塑泥、玩沙等。
3.德育
家庭德育在我国传统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鹤琴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教会儿童“做人”,要从幼儿时期抓起。他认为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教会儿童怎样待人接物,即儿童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要对弱者表示同情,养成收拾的好习惯,对待长者有礼貌,不准对他人有傲慢的态度,禁止作伪,不准打人,要帮助父母做点事,要学会爱人。
4.情绪教育
幼儿的情绪能力作为其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乃至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0]。陶行知评价《家庭教育》是陈鹤琴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写成的。在书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陈鹤琴强调要在家庭教育中想方设法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儿童的行为等方面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情绪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书中,他分析了儿童各种不良的情绪表现及原因,并给出可行的方法。例如,在面对儿童哭泣时,父母要分析儿童哭的原因,并要做有心人,随时研究避免儿童哭泣的方法。同时,他提出父母要积极培养儿童获得快乐的能力。
5.群育
“群育”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中自古就有,“群育”是为了建立和谐的人群关系而培养群性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或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写道:“凡人都是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11]从中不难看出,儿童是喜欢合群的,父母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教育,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增强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培养其爱人的能力等。陈鹤琴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使儿童有适宜的同龄伙伴;第二,应给儿童驯良的动物如猫、狗、兔子等做他的伙伴;第三,给儿童玩具、玩偶之类以解他的寂寞。
(三)家庭教育方法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普通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遵循的发展规律对特殊儿童一样适用。家庭教育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的兴趣特点,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别人称赞他的”[12]。陈鹤琴所运用的家庭教育方法主要有鼓励法、游戏法、营造环境法、积极暗示法和直接感受法。
1.鼓励法
鼓励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给予肯定、进行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陈鹤琴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写道:“小孩子从小就有羞耻心,他喜欢别人称赞他,不喜欢别人说他、骂他。我们就利用这种心理去引导他的行为。”[13]所以父母在教育儿童时要多用、善用鼓励法,多给儿童表扬和鼓励。在教育时运用鼓励法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有利于让儿童更加深入的认识错误。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鼓励法时要注意“度”的把握,切勿滥用,可适当与惩罚法相结合运用。
2.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用来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社会的工具,也是幼儿最主要的一种生活方式。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喜欢游戏的。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14]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利用游戏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增加经验;采用游戏化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潜能开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此,陈鹤琴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父母应当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准备良好的游戏设备;第二,父母应当为儿童寻找适宜的游戏伙伴,游戏伙伴可以是父母或者其他人。
3.营造环境法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陈鹤琴认为,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來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15]儿童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对环境中人和物的好坏也缺乏判断能力,加之儿童爱模仿的天性,所以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基于此,父母要尽力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创设出的温馨、和谐、平等、自由和愉悦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儿童积极的影响,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4.积极暗示法
儿童是极易受到暗示的。陈鹤琴提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暗示”[16]。当儿童做好事或者看见别人做好事的时候,父母可以用表情和言语来表达赞许,以帮助儿童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当儿童犯错时,父母采用积极的暗示,例如,提出儿童应当怎样做的建议,以此得到儿童的赞同并配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积极暗示法可以运用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家长可以利用言语、表情、动作或者讲故事等方式暗示儿童,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5.直接感受法
儿童的知识和经验来源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更倾向于自己感受,获得直接的知识和经验。结合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的多条教育原则,可以看出他也十分注重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的获得,换言之,他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以“做”为基础的。他认为没有一个儿童是不喜欢自己做的,主张“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小孩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17]。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当多让儿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吃饭、穿衣、洗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加深儿童对于事物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做事情的兴趣。
三、当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特殊儿童由于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缺陷或损伤,通常会遭遇社会适应障碍,其通过教育和训练实现改善的过程中,长期需要父母监护。但因为各种原因,家长对如何正确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了解甚少,从家庭教育理念到家庭教育原则,从家庭教育内容到家庭教育方法,都缺乏科学的认知和能力,以致他们在家庭中无法践行有效的教育,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家长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认识不足
家长对如何正确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家长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等方面[18]。一部分家长将儿童的障碍归咎于自己的原因,产生自责和愧疚心理,过度溺爱特殊儿童,导致其形成骄纵的性格和自私懒惰的习惯。另一些家长将特殊儿童视为家庭的累赘,担忧影响其面子和社会地位,过度保护并限制儿童与他人的接触,甚至试图将儿童“藏起来”。这种做法阻断了特殊儿童与社会接触的途径,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家长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运用不当
首先,特殊儿童的父亲虽能认识到家庭教育及父亲参与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普遍较少、参与频率低、广度局限、参与程度不佳,参与家庭教育的认知与行为不一致[19]。其次,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不足,这导致他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无法使用适合特殊儿童的方法。有许多家长表示,由于对特殊儿童的特点缺乏了解,他们只能依赖体罚来解决问题。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家长未能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无法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无法选择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家长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多数家长在家中对孤独症儿童还是以养护为主,很少对孤独症进行康复训练。在孤独症儿童父母遇到问题时,一半的家长会选择寻求机构帮助,19%的家长会选择自己解决[20]。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尤其是特殊儿童家庭普遍选择生育二孩后,部分家长对特殊儿童的养育表现出极端态度,期待值过低或过高[21]。特殊儿童家庭在选择生育二孩后,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特殊儿童就留给家中长辈、亲戚或保姆照料。家长主要为特殊儿童提供衣食住行,可以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要,但在家校配合方面表现不够积极。特殊儿童面临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职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导致学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当代启示
特殊儿童的成长关系整个家庭的幸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有助于特殊儿童拥有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塑造健全的人格特质,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被陶行知先生评价为“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22]。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关注当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回顾与分析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关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实践与思考的启示。
(一)家长抱有积极期待,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观
陈鹤琴指出:“儿童教育好坏,根本上还是要从父母教育讲起。”[23]家长是特殊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是特殊儿童生活微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影响了其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以往研究显示,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普遍呈现焦虑状态,焦虑来多个方面[24]。当家长拥有对了特殊儿童的恰当认识,了解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特殊需要,在理念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家庭教育的推进,是有可能减少其焦虑内耗,转而去更好地探索家庭教育的,并能够在遇到挫折时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家长在面对特殊孩子时产生迷茫和焦虑是正常的,接纳这一现实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可以通过书籍、向专业人士咨询等方式,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共性特点,正确认识特殊儿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家长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时时留心,事事关注,总结出自己家儿童的个性特点,挖掘潜能,发现闪光点,增强教育信心,始终抱有积极期待。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承受着较大的亲职压力[25]。在此背景下,父母双方在认知和行为上能否达成一致,对于家庭和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然而,实际情况通常是母亲全权负责孩子的成长,而父亲参与程度较低,主要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26]。这种分工使得父亲无意识或理所当然地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较少或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自古以來,中国有着“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念,强调父亲在教育中承担重要责任。父亲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母双方都具有教育特殊儿童的义务与责任。此外,父母双方应具有共同接受并认同的教育观。双方要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可使用的教育方法及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这样在实施家庭教育时,有助于父母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特殊儿童成长。
(二)全面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引领,激发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自我动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并且在实际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7]。“全面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指上文总结的六条通用原则(以儿童为中心、以身作则、公平对待、严慈相济、全面教育、循序渐进)、五大家庭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智育、德育、情绪教育、群育)以及五种家庭教育方法(鼓励法、游戏法、营造环境法、积极暗示法、直接感受法)。这些理念与方法在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家长应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选取家庭教育内容和实践方法。“以儿童为中心”和“循序渐进”教育原则在此可以体现,“年纪愈大,知识愈开,所用的教法也应依年龄知识而变迁才好”[28],这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了解儿童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根据儿童所处阶段恰当选择教育内容,在此过程中依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由易到难、逐步深化提高。家长可以先学习和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基本规律,再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开展家庭教育。例如,对处在婴幼儿阶段的智力障碍儿童,家长不仅需要提供其所需的营养、护理等,还需要提供智力障碍儿童在婴幼儿阶段所需要的早期干预,这些需要家长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早教育,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有效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遵循“以身作则”教育原则,使用“营造环境法”,家长需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在家庭中的时间会更长,加之儿童爱模仿的特点,父母对其影响会更深刻。家长教育孩子要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善于保护孩子的模仿心理。儿童在幼年时的心智发展并未成型,他们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与好奇心。而特殊儿童由于认知发展迟缓、对错是非的分辨能力较低,容易无意识地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面事事要以身作则,一面处处要留心小孩子所处的环境,使他所听的所看的都是好的事物。这样,他自然而然也受了好的影响。”[29]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言传身教,让特殊儿童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家庭环境应与学校环境相配合,家庭教育的开展不能与学校教育脱节。例如,特殊教育学校会根据特殊儿童的情况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发展能力进行教育。父母可以在家庭中创设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巩固强化,并保持与学校相同的教育态度、教育原则,达到良性的家校共育效果。
此外,全面教育理念与方法并不意味着放弃个别化教育理念,还需兼顾个体差异,这是由特殊儿童身心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原则也是个别化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倦怠往往是在孩子长时间没有明显进步或出现严重的问题行为之后。家长经常被倦怠情绪所困扰,却少有人反思特殊儿童产生问题行为或没有出现明显进步的原因。陈鹤琴以儿子陈一鸣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出生开始观察记录对其身心发展的进展情况。特殊儿童的家长也可借鉴此方法,为孩子记录成长的点滴并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
(三)多机构组织联动,构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的差异性使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多样性和复杂性。陈鹤琴是一名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与经验的教育家,在家庭教育中方显游刃有余。与陈鹤琴相比,特殊儿童的家长会面临更多的困惑,因此,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外部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来说,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政府和正式组织主导的正式支持;以社区为主导的准正式支持;由个人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由社会工作者、专业人士和组织所提供的技术性支持[30]。如何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接轨,形成外部合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政府方面,完善并落实现有政策法规,坚持“特教特办”原则,发挥政府力量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康复机构等在内的全社会支持系统。《“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指出,“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特殊教育统筹规划和条件保障,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力度,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补齐发展短板。”[31]为及早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抓住特殊儿童发展黄金期,政府应将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大力兴办学前教育,以便于特殊儿童家庭能够更早、更好地参与并接受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如美国教育部在各个州的大多数地区至少资助成立了一所家长培训和信息中心,主要任务是为家长提供信息与培训课程,引导家长走出误区,增进对特殊教育的了解,学习如何与残疾儿童沟通,提高家长有效参与特殊教育并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32]。學校方面,家校合作提高教育的综合效力。家庭教育无法单独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外,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家校应有一致的教育态度。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就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康复机构及医院方面为助力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和家庭康复,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康复技术培训。一方面,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帮助家长排解不良情绪,缓解教育焦虑和压力;另一方面,将特殊儿童的康复生活化,有助于提高家庭康复能力,有助于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减轻家庭负担。社会方面,建立社区帮扶体系,使志愿者参与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来。社区内建立特殊儿童帮扶档案,根据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为其提供支持,减轻家长负担,帮助特殊儿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社区还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广阔的社会场域。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合群的”[33]。群育对于儿童来说十分重要。社区可以为特殊儿童家庭主动创造儿童与外界环境交流的机会,帮助儿童树立良好的社交信心。社会团体中的志愿者在通过短期培训后,为家长提供“喘息服务”,使家长能够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拥有一定的个人时间。社会媒体方面,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共同参与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支持氛围,提升整个社会的包容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EB/OL].(2022-01-25)[2022-11-01]. http://www.gov.cn/_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2]缪建东.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3-65.
[3][5][6][11][12][14][16][17]陈鹤琴.家庭教育(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1-82.
[4][7][22][23][28][29][33]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174.
[8]兰继军,张银环.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6(12):30-35.
[9]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10]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8):50-54.
[13]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1-23.
[15]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743.
[18]王荣方.特殊儿童家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64-65.
[19][28]王国瑞.特殊儿童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20]孙红,乔金霞,李枚倩.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邹城市某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为例[J].教育观察,2019(26):143-144.
[21]罗娜.智力障碍儿童再生育家庭的家庭教育观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24]蒋娜娜.特殊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与婚姻质量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25]王天竹.特殊儿童家长亲职压力与亲子关系的关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27]徐胜,张文京.特殊教育生态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15-118.
[30]林顺利,孟亚男.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0(1):132-135+156.
[3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4):2-6.
[32]路得·特恩布尔,安·特恩布尔,玛里琳·尚克.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册[M].方俊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93.
The Enlightenment of Chen Heqins Thought of Family Education to the Current Family Education of Special Children
JI Jin1 LIU Xiaorong2 LIANG Siqi3
(1.China Special Education Museum,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
2.Liangxi District Special Educaiton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00;
3.School of Edu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
Abstract:Mr. Chen Heqins thoughts of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creative result of localization, scient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Based on his book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his family education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inciple, content and method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Then, it probes into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Chen Heqins family education thoughts to the rea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correct family education views for par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ing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 for family educa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Key words:Chen Heqi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特約编校 孙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