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朝鲜族名医李常和的医易学思想
2023-03-13徐仪明
徐仪明
关键词:李常和;朝鲜族名医;中医哲学;医易学
李常和(1876年一?)据传是朝鲜国末代皇帝的御医,因朝鲜被日本侵略者吞并,流落至我国东北延边一带行医。李常和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深孚众望。著有《汉方医学指南) 一书,包括《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四象论》《保生大要》《须识扶阳说》《医有彻始彻终之理》《五运六气病机二百七十七字解说》《六气相杂须辨症》《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论》等篇,既是讲的基础医学理论,也是对一些古代哲学问题的阐述。从书中内容可以看出,李常和受到我国元明两代名医朱丹溪(1281年一1358年)、张景岳(1563年一1640年)影响很深,同时对朝鲜名医李济马(1837年—1900年)所开创的“四象医学”有所推进和提高。该书20余万字,所涉及的医学领域相当广泛,称得上是一部朝鲜族医易学的扛鼎之作。
一、李常和对“太极”与“四象”关系之研究
“太极”与“四象”的关系问题,是朝鲜族“四象医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四象医学”由东武李济马所首创,其著作有《东医寿世保元》一书传世。“四象医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汲取和借鉴中医药学而形成的,以“天、人、性、命”的整体观为指导,以“四维四象”结构为主要形式,以辩象论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李常和服膺“四象医学”,在继承前人学说基础上,对“太极”与“四象”的相互关系,做了甚为详细和透彻的阐发。其日:“一分为二者,太极生两仪,动以生阳,静而生阴,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是为有象之始。因形而寓精,因精而寓气,因气而化神,而为后天体象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则凡人之形体气质可因之,以知其纯驳偏正,而默会其禀受之刚柔矣。二分为四者,两仪生四象,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大小阴阳为天之四象,大小刚柔为地之四体,耳目口鼻以应天,气血骨肉以应地。医而明此,乃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凡人之似阳非阳,似阴非阴,可因之,以知其真假逆顺,而察其五脏之幽显矣。四分为八者,四象生八卦,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艮止兑说也。伏羲八卦,分阴阳之体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医而明此,乃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而其对待之体,消息之机,交感之妙,错综之理,胎乎已备,人之性理神机,形情病治可因之,以得其纲领,会通其变化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常和是从“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等医易学的基本立场来论述“太极”与“四象”之间关系的。
李常和指出,太极生两仪,此为一分为二,阳“动”阴“静”,阴“基”阳“偶”,由此才开始有“象”。“象”者像也,如此方产生有形体者,形体之中寓有精、气、神,由精而化气,冲气而化神,此谓“象”之根本,虽然说“象”出自于后天,但依然是原初的状态。太极之阴阳动静,在天地乃是大化流行不已,在人体则是阴阳气血循环而周行。天之有阴、阳、刚、柔,人之有纯、驳、偏、正,也就是说人的形体气质,乃是在不知不觉中禀受了天地刚柔之气。两仪生四象,即二分为四。大小阴阳为天之四象,其实这里所说的“大小阴阳”实乃李济马“太少阴阳”的另一种说法,“大小阴阳”来自于《系辞传》“齐大小者存乎卦。齐者,整齐之也。阳刚为大,阴柔为小。一阴一阳,所为齐也。”焦循释之曰:“齐则大通于小,小进为大。不齐则大不孚于小,小不进于大。小不进于大,则小而又小,以至于‘匪。故凡卦以刚通于柔为孚,既孚则以柔进为刚。乃为利,齐亦利也。”即是说阳大阴小,一阴一阳为齐,但如果大者不能信服(“孚”训信服)小,小的不能进于大,两者就不能(这里“匪”训非)交通是为不齐。李常和以“大小阴阳”来解释天地阴阳之间的相感相应、相喻相通。天地刚柔,即为大小刚柔,所谓“大小刚柔”则与“大小阴阳”相对待,大小刚柔乃是对事物性质的界定。并以人之耳目口鼻以应天,人之气血骨肉以应地。因此可知,“大小阴阳”四象,乃是耳目口鼻、气血骨肉之始基,即所谓的原初状态。所以说,医家要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阴中包含有阳,阳中也存在着阴,一个物体没有绝对纯阴,也没有绝对的纯阳,这既是由太极本身决定的,也是由“大小陰阳”四象所具体显现出来的。
李常和认为“大小阴阳”四象说的精髓就在于知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本是《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之语,然而移于此处,就明显带有了医易学的特色。所以在临证之时,遇到“似阳而非阳、似阴而非阴”之人时,一定要遵循医易学这一原则,对其中的“真假逆顺”状况必须分析透彻,方能对其脏腑的内在病变问题做到了如指掌,一清二楚,就可以避免出现误诊误判的错误。“大小阴阳”四象,显然是李常和所十分看重的核心问题,是判断一切事物、一切疾病的基本准则。不论还有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再分为六十四等,“医而明此,乃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而其对待之体,消息之机,交感之妙,错综之理,胎乎已备,人之性理神机,形情病治可因之,以得其纲领,会通其变化矣。”也就是说,作为医家只要明了“大小阴阳”四象,即明白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就抓住了其中的纲领,会通其中的阴阳变化之理,随时调燮阴阳之间盈亏消长,而使人体能够处于“阴平阳秘”的相对平衡状态之中。他为什么不用李济马“太少阴阳”四象的说法呢?一来是他认为“太少阴阳”四象的分法,过于拘泥缺乏变通。二来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随时变易的,但是其中具有量的规定。他说:“以变化言之,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阳,阳可变阴,只此一二,交感生成。气有不齐,物当其会,变化出焉。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生热长,凉收寒藏,物之变化,于斯著矣。”因为事物千差万别阴阳变易随时可见,但其中存在着渐进的过程,存在着温热寒凉的差异。按照李常和的说法,“阳始则温”,当为“小阳”;“阳极则热”,当为“大阳”;“阴始则凉”,当为“小阴”;“阴极则寒”,当为“大阴”。并由此来推断出阴阳的真、假、逆、顺之变化,深入观察阴阳的或多或少、或隐或现、或藏或露的种种现象。三来尽管阴阳变易,然而太极不变。其云:“以常变言之,常易不易,太极之体也。变易不常,造化之原也。常易不易,故能应变,变易不常,故能体常,常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故古今不易,无思无为,易之体也。随时变易,有感有应,易之用也,人心之静,常之体也,物欲之动,变之用也。由是推之,属阴属阳者,禀受之常也;或热或寒者,病生之变也。素大素小者,脉息之常也;忽沉忽浮者,脉应之变也。肥瘦无改者,体貌之常也;声色顿异者,形容之变也。热因热用,通其变也;痛随利减,得其常也。塞因塞用,通其变也,故曰不知常,不足以通变;不通变,不足以知常。知常变之道,可以语医道矣。”这里李常和以“体用”关系来论太极阴阳。这里所谓体,是普遍超越的实体存在;所谓用,则是它的现实作用,即现象界的具体存在及其过程。阴阳之所以化生万物,是本体太极之所为,但太极本体并无形状方所,道就是太极之发育流行,因其不在太极之外,以其流行实现其本体,从而形成宇宙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过程。李常和是从常与变的角度来考察太极阴阳的本体关系的,太极作为超越之本体,“常不变易”;阴阳作为太极的现实作用,“变易不常”。二者是造化之本源与大化流行的关系。以之应用于医理就是说当人之“体”尚处于恒常状态之时,人之“用”已经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变化。正如老子说的“不见所欲,使民心不乱”,李常和也认为人心常静是恒常之体,但是物欲之动则是变化之用,也就是说现实之中,物欲之动是难免的。由此可以类推,阴阳、寒热、浮沉、肥瘦、声色是人体的种种属性,相应的是体质、病变、脉象、体貌、形容;前者为用,后者为体。常者易知,变者难辨。所以说“医者,意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心”也就是太极,也就是“常之体”。李常和说:“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故人之一心,即全体之君也。”“太极象心,为一身之主”在临证当中“以寒治热”乃为其“常”,而“热因热用”乃为其“变”,并且以此可以类推。故而可以说,知常而通变,乃为太极阴阳说之精髓。李常和说:“身之动静,欲详求于动静,须精察乎阴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病治脉药,须识动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动静之精微,明医中之玄妙,功过半矣。”作为一名医生要能把握阴阳刚柔动静之中的精微变化的奥秘,如此方可以成为良医、大医、名医,在治疗病痛中起死回生,妙手回春,造福群伦。
二、李常和“阴阳消长”的气象与时间医学
李常和还运用“四象医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医易学“阴阳消长”之原理来阐述时间医学问题。他说:“昭阴阳之交变,虽象乎万有,尤切夫人身,太极象心,为一身之主,乾南坤北,象首腹之上下,离东坎西,象耳朵之左右,自复至同人,当震离之地,为阴中之少阳,在人为二八(十六岁少),自临至乾,当兑乾之地,为阳中之太阳,在人为四八(三十二岁壮);自姤至师,当巽坎之地,为阳中之少阴,在人为六八(四十八岁衰);自遁至坤,当艮坤之地,为阴中之太阴,在人为八八(六十四岁老)。阳生于子而极于午,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少壮;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姤曰月窟,至坤三十二卦,以应后之衰老。乾近于午,坤近于子,当二至之令(冬至、夏至),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左主升而右主降,升则阳居东南,主春夏之发生,以应人之渐长;降则阴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敛,以应人之渐消。离尽于卯,坎近于酉,当二分之中(春分、秋分),为阴阳之半而上下以分,上为阳而下为阴,阳则日出于卯,以应昼之为寤;阴则日入于酉,以应夜之寐焉。天人之妙,运气之理,无不具矣。”其以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说与人之少、壮、衰、老之四个年龄阶段相对应,并按照《周易》六十四卦消长图来加以说明。
一是从《复》至《同人》称为“震离之地”。《复》卦象为震下坤上且初爻为阳爻至《同人》卦象为离下乾上且初爻亦为阳爻。因《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由《剥》卦发展而来,体现了“剥极必复”的自然规律。至《同人》卦,《象》曰:柔得位乎中而应乎乾,曰同人,“从卦爻的结构看,这是一柔应五刚,另一方面,卦唯一阴,众阳所欲同,也是五刚应一柔,刚柔两类势力皆以和顺为本,主动向对方追求,阴求阳,阳求阴”。因此这一阶段阳气正在上升,体现了“四象”中的少阳之象,人的少年时期。二是从《临》至《乾》称为“兑乾之地”。《临》卦兑下坤上,初九、九二两个阳爻自下而上,阳刚的势头愈加上升,而至《乾》卦,卦象为乾上乾下,为纯阳之卦,阳气达到了鼎盛。体现了“四象”中的太阳之象,人的壮年阶段。三是从《姤》至《师》称为“巽坎之地”。《姤》卦象是巽下乾上,一阴在下,五阳在上,阴气渐长,阳气渐消,而至《师》卦,坎下坤上,一卦六爻,五爻皆阴,唯有九二为阳,乃阴长阳消,阳气衰退之势渐趋明显。体现了“四象”中的少阴之象,人开始进入衰老的阶段。四是从《遁》至《坤》称为“艮坤之地”,《遁》卦象为艮下乾上,其卦爻结构是二阴在下,四阳在上,阴柔的势力渐次盛长,阳刚的势力渐次消退。而《坤》卦六爻皆阴,所以说是“阴中之太阴”,人也就进入了老年阶段。尽管《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但是依然遵循着独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正因为阴阳合德,刚柔有体,所以从群体生命的生生不息来看,由于阴阳刚柔之间交错连接,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才会有天地之间的变化不止,人类社会的代谢不已。
李常和接着又说,阳气生于子时(相当于晚11时至凌晨1时),极盛于午时(相当于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所以《复》称为“天根”,从《复》至《乾》的32卦,以应人前之少壮。阴气生于午时而极盛于子时,故《姤》称为“月窟”。从《姤》至《坤》 32卦以应后之衰老。“天根”“月窟”之说见于邵雍《观物吟》中的诗句“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说的是《姤》巽下乾上“一阴初生”为月窟,《复》震下坤上“一阳来复”为天根。由此说《乾》消尽于午时,《坤》消尽于子时。而当二至(冬至、夏至)来临之际天地以左右各分其半,左半边主升,右半边主降。东南方阳气生升,主春夏两季之生长发育,与人的逐渐生长而相应;西北方阴气下降,主秋冬两季的收获储藏,与人的逐渐衰老而相应。《离》为夏至日其消尽于卯时(相当于上午5时至7时),《坎》为冬至日其消尽于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7时)。而当二分(春分、秋分)来临之际,阴阳以上下各分其半,上面的为阳气下面的为阴气。阳气上升时太阳出于卯时,以相应于人应当处于醒觉状态;阴气上升时太阳落于酉时,以相应于人将要进入睡眠状态。这是李常和把《易》之象数运用于朝医学之运气学说。《周易》强调“观变于阴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变通者,趋时者也”“变通莫大乎四时”,这就是李常和所谓“天人之妙,运气之理无不具矣”的关键所在。掌握《周易》“四时”运气之奥妙,同时也就掌握了人体“四时”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从而开发了“四象医学”中的气象与时间医学的新领域,这不能不说是李常和所提出的新见解和新观点,所以能够引起时人的高度重视。
三、结语:对李济马“四象医学”的补充和匡正
据上所述,我们来看李常和对于李济马“四象医学”的基本态度,应该说是相当肯定的,也是给予高度评价的。他在《汉方医学指南·四象论》中说:“四象者,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四态人,即灵枢通天篇,五态之人,除阴阳和平之人者也。古人以阴阳和平之人为准,惟阴阳不和则病矣。临病辨其寒热虚实之情,则四象自在其中。故不曰四象而曰五态,既曰五态则亦不无左右上下气血多少之分。故立阴阳二十五人篇,从外知内之法,全且备焉。近古李济马氏,但取四象而立法论治,以补前人之所未备,已知其全而兼得其备者则可谓至尽矣。近或医家,不知其全,但取其偏,自恃其是,若有阴阳和平人病则将以何治之乎,是固不能应其无穷之变也。然世多偏信,尽觉全真日衰,偏诈日盛,其于盛者無奈,故略论其概,以供参考。”李常和正是在此基础上,补充和匡正了李济马的“四象医学”。他提出“大小阴阳”这一概念虽然没有取代“太少阴阳”的意思,但是却集中表达了他的学术主张,那就是回到《周易》与《内经》中去,从医易学中寻找更加合理的医学观念,构建更加行之有效的医学体系,即他所总结的“知刚柔动静之精微,明医中之玄妙,功过半矣”。李常和对于太极阴阳说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解,可以说超越了前人,从而确立了中国朝鲜民族医学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朝鲜民族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⑧。当然.李常和在临床医学方面还有不少创见如:四象辨象论治原则、预防疾病经验、以脏腑病为基础的治病方法等,由于我们主要是从哲学视角来探讨问题的,这些具体的医学内容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中医哲学思想通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