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理依据、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2023-03-13郭清秀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思政

郭清秀,张 敏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逻辑内涵着“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既强调对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思想层面的塑造,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高校各门课程在教育理念、价值导向、方法理路上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同向同行,担好“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因此,厘清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理基础、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理依据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实现新跃升。课程思政不只将“课程”与“思政”在纵向各学段、横向各课程在形式上进行无缝对接,而且在内容上确证了各课程在目标、内涵、要素等方面与立德树人逻辑上的必然关联,为同向同行奠定了学理基础。

(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化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秉持的理论旨趣和追求的奋斗目标,是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百年革命和建设实践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个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为确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针、任务增益学理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立体的、多维的,包括品德、能力、兴趣、志向、人格、社会关系等维度,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全面性、协调性等,强调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立德树人在教育中始终被赋予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3]。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中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相统一。江泽民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6]“‘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7]等,为教育强国新征程上“为何立德”“立何德”“如何立德”给予了清晰的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质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呈现

“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8]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从所学课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效的课程教学是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的逻辑中介。这意味着,课程思政具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具有全面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特点。课程思政的全面性要求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力量,以课堂教学为基本依托,对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加强与各门课、各节课的内在思想逻辑关联,在润物无声中全面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课程思政的渗透性是指在专业教学中无形渗透着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就像食物中的盐,适时恰量的滴灌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消化吸收。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力量,达到未讲思政知识而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因此,作为理念、过程、方法辩证统一的课程思政,其立德树人过程必然是渐进的,任何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会滋生“半截子思政”。课程思政的隐蔽性在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寓有形于无形。讲思政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专业课变成思政课,思政元素的应用更不能随意打乱专业课的教学规律。所有课程的知识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层面先要解决“知识为谁所用”的问题,才能在方法论的层面明确“怎样学习知识”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专业课、思政课均互不可替代,切忌专业课上言必称思政,或者把专业课硬上成“四不像”的思政课,否则便是偏离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初衷。

(三)课程思政的所有要素一体支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思政”为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基础。课程思政挖掘专业课程本身蕴含的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法律意识等精神元素,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逻辑层面,统一于塑造学生对党的理论、路线、政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具体任务。在组织保障上,课程思政工作打破传统思政工作的条块分割,强化学校党委领导下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以及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要素的协调配合;在教学实施上,课程思政考验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任课教师、授课对象等要素一体推进的效能;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思政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目标要素有机融入相应的具体教学环节中。综上,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调动所有相关要素,通过课程教学产生的综合“化学反应”,激发学生在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现象等知识把握理解并无形内化了的基础上,转化为知识报国、强国有我的外化行动。

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打开了更全面的育人视角,提升了广大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从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出发的课程思政,也在更广维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提升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现实诉求

教育都具有特定意识形态属性,所有课程都显性或隐形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群众性。“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9]377。立“德”是考验高校水平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9]376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课程教学的基本政治属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决定了课程思政的优势方向。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意识形态的斗争艰巨且复杂。网络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传统意义上知识性、技术性内容早已与社会意识形态融为一体,这无疑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强烈冲击。以中国发展成果回击某些荒谬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事实揭穿某些“威胁”谎言,理性看待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与一些国家之间的差距等等,都迫切需要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意识,突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政工人员等工作职责的主体局限,将专业教师、各学科课程本有的、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政元素充分激发出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有血有肉、有理有情的课程格局。同时,课程思政着力穿透专业知识之间“无形的墙”,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辨别处理纷繁复杂信息能力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去理解自身价值,进而铸牢理想信念,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风险、新挑战。

(二)破解青年教育思政难题的有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仰、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加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0]。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贯品格。鲜明的问题意识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思政面向的对象是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11]青年们聚焦的问题在哪里,哪里必然是课程思政绕不过去的阵地。课程思政破解青年教育实践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作用不言而喻。生长于信息时代的青年思想活跃,对知识的判断理解方式大大有别于前。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课程建设和思政教育方式改革势在必行而又具有难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突破偏重“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的藩篱,才能避免课程思政被当作“选做题”、被上成“表演课”,或一味模仿思政课造成的“碎片化”“孤岛化”“油水不溶”现象发生。从目前课程建设暴露问题的主观方面看,“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领,甚至认为思政教学是思政专业教师的工作”“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12],要么蜻蜓点水式地将思政元素“硬植入”到专业课程中,要么随意化、简单化地谈谈个人理解,在准确性上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这些教师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不足、对教书育人的使命理解不够,对履行课程思政目标任务的能力偏弱。当然,在客观上,课程思政的实践推进中还存在高校重视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完善、考评方式单一、信息沟通存在落差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立德树人的根本共识,加强系列改革创新,为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为青年成长破题、解题夯实基础。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得力举措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奉献的青年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否成功,是要由青年是否接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力棒、跑出好成绩来衡量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才培养决然不是只关乎哪一位教师、哪一所高校的职责,而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关于人民幸福安康全局的重大使命。课程思政推进以来,明确了不同课程之间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不同课程间互通互融的多样性和倾向性,勾勒出不同课程合力推进培育时代新人的现代化图景,且已显示积极成效。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调查显示,88.52%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提升了政治素养”,84.3%的学生认为“树立的正确的‘三观’”,73.2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兴趣”,67.06%的学生认为“培育了法律意识”,58.6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职业素养”,48.5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就业能力”(1)数据来源于2022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XDJ2022A007),对河北省25所高校的5 401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研。。进言之,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育新人”的理论和实践架构更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更明确,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的坚守与弘扬。

三、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理路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课程思政在推进“知识”“技能”“方法”等人的发展价值共通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立德树人由外驱到内塑、由单打独斗到同频共鸣、由点到场的优化,绘就思政工作更为广阔的实践育人面貌。

(一)把握实践规律:深化课程与思政的辩证契合

课程思政是兼具科学价值与时代价值的先进教育理论,任何将其认为是“课程内容+思政要素”简单拼凑的曲解,都是对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极不负责。课程思政的任务是显性的,但“课程”与“思政”在教学实践中的切入是隐性的,这意味着它以尊重课程教学规律为基础,于无声中激发师生的实践内驱力,使立德树人水到渠成。在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一方面,社会实践生活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一直是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将抽象的理论活化为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再反哺于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其在教育领域对实践的全面代入性、深刻改造性是前所未有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任务对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如此意味深远,充分印证课程思政教学见“课”更要见“人”,是尊重知识规律和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的辩证统一。教师抓住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出恰当论据、摆出真实历史作为共鸣点,破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背后的疑点、难点、堵点作为突破点,弘扬坚定的立场、做出缜密的判断作为扩展点,推进“课程”与“思政”严密契合。

(二)精研学科特点:运用好不同类课程思政要素

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规律,同时蕴含着该课程独特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非抽象的空中楼阁,具有丰富的要素载体支持。课程载体方面,可以从“一院一策”“一科一策”“一课一策”的角度推广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例如工科类运用“专业认知+国家战略”、人文类运用“通识知识+经典研读”、理科类运用“古今案例+时事热点”等等,在“点、线、面、场”等维度递进推演、抽丝剥茧进入学科、课程、实质本身具有的价值场域,达到提升课程思政吸引力、获得感的作用。在组织保障要素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课程思政“全覆盖”“一体化”的服务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教学评价中对课程思政的相关要素的合理赋值,避免思政要素占 “硬百分比”或“绝对时长”等刻板化“指标”导致课程思政生命力的窒息。当然,课堂主渠道的建设要素、思政内容爆发点的力度要素、前沿学术问题探究的深度要素、学生学习投入度的量度要素等也是在课程思政实践中需统筹兼顾的。

(三)提升思政素养: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根本意识、根本能力、根本责任的素养水平如何,是育人主体担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先追问的问题。从1957年高教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向中央的报告》,到2018年教育部“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再到课程思政实践的新发展,中国教育每一阶段的认识提升都离不开一代代涵养“大德”的“大先生”们的辛勤贡献。新时代课程思政是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要过程,每位教师都身在其中、义不容辞。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大历史观,主动吸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成果,补足知识储备,充盈立德树人的底气和骨气,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感。其次,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现代教学技术、网络平台等,开展互动式、追问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等,增强学生参与感、体验感,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最后,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要密切沟通交流,将集体备课、团队攻关、案例共享、热点速析、社会实践等好经验、好做法吸纳、创新,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学生立德立身、终生受益的“大思政课”。

结 语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5]作为新理念、新范式的课程思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及其成果的理论凝结,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体系,为切实汇集立德树人的全部力量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课程思政实践的未来铺展,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呈现出更为丰厚的成果。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