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三减”与“三增”
2023-03-13陈金海
陈金海
摘要: “双减”背景下学校设计布置的作业仍然存在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分布不均、抢时费力、枯燥乏趣、缺乏个性、深度不够、忽视能力训练等问题,导致学生浪费时间,睡眠不足,学习兴趣下降,演变成只会答题的机器,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势在必行,但“双减”到底要“减什么”“怎么减”,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这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线教学研究及实践发现,作业的有效设计布置是头等大事,需要做到“三减”“三增”,即减少统一作业总量,增加弹性选择空间;减少书面答题作业,增加思维能力训练;减少单一学科作业,增加融合教育项目。
关键词:“双减” 作业设计 “三减”与“三增” 融合教育
引用格式:陳金海.“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三减”与“三增”[J].教学与管理,2023(07):23-2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想出很多实招、硬招、真招,纷纷开展“五项管理”布置与督查工作,作业的设计布置自然成为了头等大事,是“双减”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学校设计布置的作业仍然存在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分布不均、抢时费力、枯燥乏趣、缺乏个性、深度不够、忽视能力训练等问题[1],导致学生浪费时间,睡眠不足,学习兴趣下降,演变成只会答题的机器,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势在必行,但“双减”到底要“减什么”“怎么减”,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增效,这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线教学研究及实践发现,作业设计布置的“三减”“三增”,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减少统一作业总量,增加弹性选择空间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不容忽视,对学生来说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对教师来说是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对学校来说在于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人关注作业、研究作业,个别教师认为多布置作业让小孩重复练习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加上传统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及不合理的教学管理,于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如何,统一作业数量要求,出现了一些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现象,甚至还有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直接导致学生睡眠不足而影响身心健康,有的甚至出现学习恐惧、焦虑、障碍等行为,无趣迷茫中进入学习的死胡同,只能借助手机、网络等手段来消遣发泄。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巩固提升,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的研究[2],减少应试学科随堂统一书面作业总量,增加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空间。
减轻学生应试学科过重的作业负担,表面上看是简单的小作业数量问题,而本质上反映了教育的社会问题,功利化行为是最核心的问题。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是大家固有的思维,于是家长不断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不断地加码布置家庭作业,还经常与其他小孩比较成绩,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生活玩耍的时间,而且在其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利己的种子。社会上存在不合理的人才观,迎合家长不合理的需求,兴办了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实施教学服务,不断绑架学校的教育;而作为孩子成长及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社会及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已经疲惫不堪、无能为力,有一种按照社会既定的模式发展教育的想法,因为谁都害怕改革失败而遭到质疑,个别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会存在应付的心理,直接布置现成的作业,并没有用心研究作业的功能及如何设计有效作业。这种违背教育规律、一切唯分数评价的行为,引起学科之间各自为政,作业量大,恶意抢占学生时间等行为,最终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童年情趣下降,甚至个别小孩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因此,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布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务必要引起重视。为了做到“减负”“提质”效果,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可以出台“作业设计基本准则”“优秀作业基本标准”“作业评改基本规定”“作业设计与管理指南”等文件,对作业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可以开设“作业超市”“时间银行”,规定每天配套巩固知识的基本作业,对学有余力或需要再次巩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到“作业超市”去选择合适的作业练习,并记录额外作业时间存入“时间银行”,也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教育”的作业推送模式,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能力,在“作业超市”中智推合适的作业供学生练习,实现分层次、个性化作业总量的布置,还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及主动学习的权利,有一个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
减少作业总量,减的是无效、低效的作业,比如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而又重复布置巩固该知识的作业、单纯考核记忆而忽视知识实际应用的作业、违背教育规律而盲目布置超纲的难题怪题等。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科作业有效设计布置的研究,发挥作业的独立育人功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
大单元作业有效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是撬动课堂转型的重要支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虽然不同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有所差异,但不管是教材的自然单元,还是重组单元、教师自拟的专题单元,其单元作业设计都必须本着全局化、系统化思想,立足大单元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点,整体规划、同步设计大单元作业及课时作业。单元作业是课时作业的综合化、系统化,并不是简单的叠加与组合;课时作业又是单元作业的具体化、进阶化,并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课时作业的完成是为单元作业奠定基础,单元作业的完成是为课时知识融会贯通服务。因此,大单元作业的设计布置要注重内容组织的整体化、结构化,内容表达的情境化、综合化,作业类型的多元性、递进性,评价形式的前置性、多样性[3]。
2.加强分层次作业设计的研究
分层次作业设计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保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补短板齐发展的有效手段。分层次作业设计布置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及学习能力自由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而且体现在作业设计难度分层,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实现作业“做”有所得。一是作业设计板块分层,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学生及时补短板,实现各学科同步发展;二是作业目标分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内容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目标,有的是针对高考,有的是针对品格养成,有的是针对能力提升等,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三是学习需求分层,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学习态度、能力、时间等都不相同,在作业设计上要体现其差异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各自发展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订单”的形式呈現,实现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
3.加强高质量作业设计的研究
高质量作业设计布置是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理念是育人,具有巩固知识的价值,成为诊断及反馈教学情况的载体、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因此,随着“双减”政策及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质量作业设计目标也发生变化,由单一巩固知识的机械练习设计转向心智成长训练,由固式的题型练习转向密切联系生活、生产的变式解题思路的练习,由应对高考提高成绩的功利性作业转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人格、端正态度等人文背景情境题的设计,真正发挥作业的独立育人作用[4]。
二、减少书面答题作业,增加思维能力训练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为学生减负,所“减”的负担即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而关键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单纯从作业数量来衡量与管理,而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多管齐下、协同研究,使作业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与数字,而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情感、家校关系维系的桥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加强对思维能力训练作业设计布置的研究,尽量做到“四精”:一是精准分析学情,即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认真观察、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等形式收集信息,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是教学的前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发展需要,设计布置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作业,并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二是精选作业内容,即选择有利于巩固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推进的内容,做到潜移默化育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是精确把握难度,因为作业难度因人而异,过于容易的作业无法起到作业育人的目的,而太难的作业学生无法完成,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四是精用作业形式,因为不同类型的作业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常见的有知识巩固类、动手实践类、科学探究类、评价拓展类等几种作业类型,而完成的形式有传统的书面答题、音频或视频提交、科学实验报告、作品展示、交流评价等。这样才能减少书面机械答题的作业练习,减少以复习巩固知识为取向的作业数量,增加思维能力训练及动手实践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就像一日三餐,长期不吃会出现营养不良,吃太多了会出现消化不良,天天吃好的也会引起营养过剩,这些都是不健康的行为,因而要让学生享受“好吃而有营养”的作业套餐,教师必须加强研究,精准分析学情、创新教学模式,减少书面答题作业总量,设计布置科学、合理的思维能力训练作业,真正发挥作业育人等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法有效指导,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是减负提质的基础,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每天花在完成作业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也会增强。比如析题解题思路、规范答题、知识归纳整理与应用、错题本的整理、联想记忆法、快速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但明确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而且懂得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效率。
2.作业内容精准选择,发挥作业育人的功能
作业设计必须精准选择内容,做到“三性”:一要满足层次性,即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推荐不同层次的作业,依据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情况推荐不同内容的作业,对于相同知识点的巩固要设计进阶式作业。有了这样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设计与推荐,学生的学习更自主,知识的掌握及能力提升也会循序渐进,从而在快乐高效中学习。二要满足实用性,针对教辅材料的编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及盈利性,内容不一定实用,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选教辅材料中的内容,通过改编成带有解决生活问题、适合学生成长的作业学以致用。三要满足科学性,使作业的背景内容描述科学、合理,避免出现违背科学伦理及品格养成等内容。
3.作业练习及时反馈,补齐思维能力的短板
作业的基本功能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也能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维习惯,教师应认真批改,及时反馈,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想学、会学、坚持学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用心做好对学生作业练习的分析、整理与反馈,尽量做到“三优”,即优秀作业评选,优质作业共享,优化资源建设。教师通过评选优秀作业的方式来激励那些作业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再将优质作业粘贴在公告栏,让学生共享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化资源建设包括作业练习资源和错题微课视频、普遍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设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可以及时补齐学生思维能力短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三、减少单一学科作业,增加融合教育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双减”工作是民生工程、良心工程,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5]。减负的本质是增质,我们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然而单一学科作业的本质仍然是解决学科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融合教育项目则是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跨学科实践性活动,学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情境问题或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达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并将课堂中抽象的知识内化为能力。融合教育项目是一种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问题解决驱动项目,其目的在于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体现在作业有效设计布置上不仅要考虑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的统筹,尽量减少单一学科作业的数量,而且要增加融合教育项目作业,实现学科单元知识融合、学科间知识融合,同时融合生活、融合文化、融合科技的情境设计,适当增加跨学科探究性作业、贴近生活问题解决作业,增加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类型的作业,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融合教育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贴近学生生活,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融合教育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需要学科教师的深度研究和跨学科教师的共同教研,让作业不仅能够巩固本学科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让作业发挥更大的功能。学生在完成融合教育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实践体验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重新建构知识并内化为实际能力。同时,学生在完成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感悟中体认、体认中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关键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双减”政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融合教育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研究,坚持多学科联动作业设计的方向指导、规范指导、质量指导原则,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作业,充分发挥作业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有一种获得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6]。
1.把握方向指导
作业设计具有引导性,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导学生明确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理解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潜移默化启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因此,作业的背景知识选择要科学合理,语言内容具有正能量;作业的目标设计要因人而异,符合学情要求;作业内容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有鲜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作业布置形式要多样化,适合不同群体学生、不同学习场景的主动学习;作业评价要多元化,具有激励、反思、启发、发展等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规范指导
作业设计的规范性包括课时目标规范、难易度适中、作业量适合,语言表达规范,融合有关学生成长的德行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从作业设计的规范性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规范、析题思路规范、答题书写规范,甚至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在学科作业规范性指导上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考试答题书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以及知识应用的生活化;融合教育跨学科项目作业规范性指导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注重解决生活问题思维的创新性,眼光的独特性,观察事物的明锐性,从而发挥作业的独立育人功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质量指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课外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效的课堂和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布置,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须要加强作业设计的质量指导,包括作业设计本身的质量指导及学生完成作业后的分析评价质量指导,从而有效调整教学策略。作业设计本身的质量指导要求问题描述清晰、难度设计递进、知识考察全面、能力培养有效等;完成作业后的分析评价质量指导要求教师面批面改或学生互助交流评价。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尤其对于课外开放性作业,应立足于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教育功能,在面对面沟通交流中达到心与心的对话,增强师生的情感和默契度,以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有理想抱负、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參考文献
[1] 刘俊峰,俎敬敬.“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分层作业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0):76-80.
[2] 张庆跃.弹性发展、学研结合的作业设计是如何实现的[J].人民教育,2022(03-04):116-117.
[3] 朱忠明,高超.整合与优化:“双减”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J].教育导刊,2022(09):65-69.
[4] 魏君洪,赵鹏程.“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设计的本真洞察[J].教学与管理,2022(10):6-10.
[5]周卫东.“双减”背景下学校应顺势而为[N].江苏教育报,2021-09-24(003).
[6] 曹彬.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07):65-68.
【责任编辑 武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