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整体·综合”,探究如何乐学语文

2023-03-13池敏

教育界·A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学院实践核心素养

【摘要】为了在语文日常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理念,教师需要将语文作业以多种形式呈现,体现其实践性的特征,形成乐学氛围。学习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以“观察”为主题的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所在小学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少年农学院,让学生亲近自然,与大自然“对话”,在探究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学院;实践;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池敏(1991—),女,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并且这已经成为包括小学语文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核心素养不应以一个空泛的概念存在于学校课堂中,也不应脱离学生而独立存在。只有始终确立學生的主体地位,在落实核心素养时才能找到重要的支撑。从小学语文教材的体系来看,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小学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当中都选取了以劳动为题材的赞美劳动人民、弘扬劳动精神的课文。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在劳动实践中挖掘生活的素材,在快乐的氛围中渗透语文学习内容。笔者所在的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位于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当前,部分学生缺少农业劳动经验和研究、探索农业知识的机会。于是,我校将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将语文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依托学校的少年农学院这一实践园地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水平。

一、结合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观念成为教学的一项要求。教师在进行实践性语文活动时,要能够挖掘学校特色,结合自身优势,开展适合学生的语文活动,设计合理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我校教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的少年农学院,让学生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我校在开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来说,我校周围有桃园、茶园、蔬菜基地等,在校园内建设了占地近一公顷的“少年农学院”实践活动基地;除此之外,还开发了方桌试验田、农业科普教育长廊等。基地的创建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实践的场地,有利于弘扬实践精神。我校依托校内外优势,可以给予学生真切的农学体验,让学生初步学会一种本领,培养学生敢于钻研、敢于动手的能力。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农业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形成内在精神品质,提升观察、思考的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二、明确实践作业内容,形成乐学氛围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的学习绝不能纸上谈兵,而要深入生活,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悟得真知。学生可以通过在农学院中的体验活动,并在教师的讲解中了解植物种植的要领、植物生长的规律等农业知识,学会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精神,深入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形成不怕吃苦、敢于争先的品质。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学生直接参与栽培种植的过程,可以知道从翻土到播种,再到施肥的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同时了解科学种植、养护与害虫防治的方法。开展以上实践活动,可以形成乐学氛围,使学生在农业科技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常识,学会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在学习、生活中有感有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笔者从培育小葱入手,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实践中去。以下是班上学生在农学院实践基地种植小葱的过程。

1. 选种处理:在种植小葱前选取品种较好的鼓雷小葱,在9月中旬开始播种。在种植时首先要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3至4个小时,然后用多菌灵溶液进行消毒处理,最后把种子放在干净的湿布上,环境温度控制在15℃左右。种子一般过了4至5天就会发芽。在选种的过程中,学生在笔者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通过搜集网络资源,找到了较好的品种,提升了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基土配制:小葱最好选择在肥沃疏松且排水性较强的土壤里种植。在我校的农学院里,笔者和学生选用腐殖土、树林土、烂叶土、细沙,将它们以3∶1∶1∶1的比例进行混合配制,之后往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溶液,浇上适量的水,让土壤保持相对湿润。

3. 播种处理:笔者和学生一起将种苗撒入土壤之中,使种苗保持6到8厘米的间距,并使芽端向下,栽后浇足水分,然后加入少量腐熟的粪水和尿素溶液,在种苗长到10厘米之后,每月加一次氮钾肥溶液,这有利于小葱的健康生长。

4. 浇水处理:一般每隔1到2天给小葱浇一次水。在小葱开始抽芽之后,夏季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冬季每隔4到5天浇一次水。

5. 温度控制:小葱一般会在阴凉的环境下生长,所以环境温度需要保持在12℃~22℃。盛夏时加强通风,或增加空气湿度,或适当进行遮阴处理,从而降低周围温度;冬季时做好防寒保温。

6. 栽后管理:为了使小葱生长得更好,笔者和学生会在每节社团课去清除小葱周围的杂草,同时进行松土处理,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出现积水现象),及时修剪小葱的枯叶,促进小葱生长。

经过以上步骤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管理。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设计了“小葱生长变化表”,每周记录小葱的生长状况,直到最后采收。学生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要素中“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要义。学生能够通过连续数周的用心记录,把小葱的点滴变化转化成鲜活的文字。记录的内容逐渐变得具体生动。几周后,学生们根据“小葱生长变化表”写出了一篇篇说明文,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无形中训练了写作技能。

三、深化课程内涵,将语文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

学校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语文课程内涵,进一步对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语文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帮助更多学生积累劳动与生活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亲近自然、拥抱生活的情感或态度。例如,我校依托少年农学院的语文课程,将以下三项内容作为特色。

(一)走进桃文化

我校在农学院中建设了红领巾小桃园,结合周边的桃园资源,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桃的世界,诵读有关桃花的古诗词;同时结合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在各年级部开展写生创作、征文比赛活动,从而进一步带领学生体验桃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走进花世界

在农学院中,我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翻地、播种、浇水、施肥,一起体验种植的乐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了盆景和花卉的养护知识,培养了审美情趣。学生还搜集了关于花的优美词句、诗歌和儿歌,利用每天的社团时间一起诵读、演唱、书写、描绘等,用多种方式去感受花的美,从而提高审美品位。

(三)探知老物件

学生在我校的农村老物件展览厅和农业科普教育长廊中,学习了农村谚语和民歌童谣。教师借助现有的三百多件农村的老物件,引领学生对老物件进行深度学习,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加深了学生对苏南农村民俗文化的理解[1]。

四、开展语文节特色活动,渗透体验教育

(一)在学校生活当中学习语文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制作关于农业科普知识的黑板报、农业知识手抄报,创作农业科技创想画以及拍摄农业科技活动视频;同时,在教室里布置有利于营造氛围的装饰物,定期开展与农业科普知识有关的主题活动。例如,我校在各年级部开展了丰富有趣的科技类活动,旨在借助这些活动,树立学生“今天我学农,明天我兴农”的学习意识。在每天的观察和实践过程当中,学生积累了鲜活、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又如,我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在必读书目的推荐上,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农业科普类书籍,收集农业科技信息,写科普类童话、农业科技小妙招、科普作品读后感等。再如,考虑到学生在农学院中的体验教育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我校提出建设“实践五个一”工程。本项工程的“五个一”活动如下:种植一种农作物,观察记录一种农业自然现象,写一篇农作物观察日记,读一本科技书刊或画册,制作一份农作物手抄报。

(二)开展班级评比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活动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作用,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班级评比。例如,我校教师在农学院体验活动中,设计的具体评比内容有:“观察之星”(通过判断学生每日记录的表格的详细与准确程度来评比)、“实践之星”(实践内容包括动物的养殖、植物的种植和各种探索实验等)、“环保之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对水、空气、土壤污染进行调查,结合教师的建议,提出科学的防治方法,同时开展宣传活动等)、“发明之星”(学生需要在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勇于提出改进农业技术的好办法)。学校及教师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生群体的层次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五、生成动态记录,让学生学会观察

(一)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布置易于操作的实践性作业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生能够细致、连续地观察,写出身边事物的变化。如叶圣陶先生通过自己连续细致的观察,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初步了解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某一个事物。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实践性作业发现四季的变化—花红柳绿的春、烈日炎炎的夏、硕果累累的秋、白雪皑皑的冬。学生细心观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取新知,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拓展实践园地,让知识触手可及

例如,笔者把农学院“搬”到了教室里,让学生由学到练,在学完课文《爬山虎的脚》之后,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板块,精心设计一张“绿豆芽成长记”的观察表格,开展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对于绿豆从浸泡到发芽,再到长出嫩叶的过程,学生时刻关注着绿豆细微的变化,陪着绿豆一起踏上神奇的成长之旅。“老师,我的绿豆脱皮了,绿豆变成了白豆!”“老师,我的豆芽都站起来了,好像一个个学会站立的小宝宝!”学生们兴奋地说出他们的观察发现。一点点的变化也能让他们感到激动与开心。可见,拓展实践园地能够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发散思维

例如,学生在观察豆芽生长的实践中,通过每天的细心呵护和仔细观察,用笔画出了豆芽各个生长阶段的形态,记录了它们生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细心的学生不仅详细地记录了豆芽的大小、外形、颜色的变化,还给豆芽们画上了生动的表情,使记录的内容充满童真与童趣。学生们围在豆芽旁边用眼睛看,用手去摸,时不时还凑近去闻一闻,于是豆芽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他们学会充分调动感官,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语文习作课上,笔者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变化。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观察发现,也分享了自己的培育历程。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习如何抓住豆芽主要的特点,充分运用修辞方法,把豆芽的变化写具体、写生动,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鲜活的文字表达出来。通过一周左右的连續细致观察,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豆芽成长日记,一段段生动有趣的豆芽成长历程跃然纸上。

对于实践性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投入度与完成度很高。让学生从比较简单的培育绿豆芽任务入手,把动手、观察、动笔三个环节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还能让他们认识生命,了解生活常识,感受蓬勃、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让学习贴近生活,让作业体现实践性与个性,能真正实现作业从量的减少到质的提升,切实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

六、启发学生思维,打造“三生”课堂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营造有趣的学习环境,发掘知识本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运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内省;同时注重核心素养发展,注重个性塑造和品质培养,注重精神成长,使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性。我校的莘莘学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探索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大自然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素材,提高了思维能力。在“整体·综合”的引领下,我校的园丁们将为打造“生命、生成、生活”的“三生”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丁莉萍.“少年农学院”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5(37):11-12.

猜你喜欢

农学院实践核心素养
《天津农学院学报》征稿简约
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农学教育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