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应然路径
2023-04-15王义学
文| 王义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开展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新时代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契机下,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开展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时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能够了解到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持续旺盛。在中外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彰显了语言学习交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需要以此为指导,广泛开展各方合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为先,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因地制宜开发教学大纲、本土化教材教辅和教学工具,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优质可及的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更好地满足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需要。
一、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机遇
(一)合作办学的全球化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大范围传播,我国已经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多种形式。各类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至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开拓合作的同时,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育也紧随其后,大批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被派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本土化中文教师的培养也未停止脚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合作办学所在地的本土师资力量将中文实际有效地推广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再借由外派中文教师、志愿者和本土中文教师的通力配合,为世界各地带去中文学习热潮的同时,也加速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全球化布局。孔子学院作为重要传播载体,近年来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驱动下,全球化的孔子学院已经实现了初步布局,伴随着合作深入开展,规章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学任务都愈发清晰。在双方通力合作下,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也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和学习人数持续增长,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二)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和中国开展合作,中文逐渐渗透到各领域的合作当中,外国民众学好中文的迫切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开展各类活动的语言载体,中文在联系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促进双方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中文的受众也逐渐扩大,学习中文的热度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看出是我国“硬实力”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而与之对应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大幅提高中华文化价值吸引力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随之增强,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又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着文化传播活动的创新发展。因此,只要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能够持续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就有立足发展的根本,推进中文国际传播就会拥有更大的受众群体。
(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该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帮助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还有利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文化交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建设引导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也日趋深入,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而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能够有效缓解人才缺失问题。届时,以国际文化交流为导向的全球文化一体化格局将进一步形成。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能够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发挥实践主体作用。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开展还可以借助该倡议实现办学项目的良性发展,为适应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做好人才培养准备。
(四)学科体系发展完备
步入新时代,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至今,学科体系逐渐发展完备,这对于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优良条件。此外,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交叉学科,更是备受重视。国际中文教育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实用性,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本硕博三级学科体系。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重要一步,而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则是促进中外友好、推动构建健全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举措。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交流,还能够完善学科体系,实现国际中文教育的稳步发展。
二、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
(一)运行机制不畅
在国际中文教育面临提质增效的今天,国际中文教学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也有了许多新要求。由于国际中文教育是面向国际的文化传播学科,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需要兼顾受众群体的实际特点,因此,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机制有别于其他学科。长期以来,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开展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都由中方和外方共同管理。虽然该机制能够有效联系办学双方,实现双方的共同管理与监督,但弊端也十分明显,容易出现办学行为不规范、办学秩序受到影响等干扰因素。此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开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长期以来都要考虑外方要求,中方在合作中长期缺乏主导权,我国派遣的中文教师和志愿者也容易出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脱轨等情况。受到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双方办学理念往往会出现冲突,导致办学运行机制不畅,出现教学、运营方面的问题,最终影响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专业人才匮乏
国际中文教育相比于发展初期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更注重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人才培养难度也明显增大。这也造成国际中文教育人才不足,专业志愿者匮乏,最终使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无法正常进行。相较于国外的合作办学项目,我国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虽然培养机构数量较多,但是整体教学质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部门监管也并未完全到位,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良莠不齐,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虽然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但由于我国国际中文教育起步晚,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健全,发展至今,不同地区开展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仍旧无法统一发展步伐,影响了办学项目和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要想在新时代开展好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需要在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优化管理结构和方法,解决好人才匮乏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当前,民族主义日益抬头,民粹化问题日益严重。在逆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全球战略和竞争格局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对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一些欧美国家陆续关闭孔子学院,预示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在国外的发展将受到一定阻碍,也反映出在国际形势巨变下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过程中面临的许多新挑战。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形势下,如何顺利有效地开展相关办学并且发挥出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经济发展复苏乏力
“中文热”的内在动因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应将国际中文教育回归市场,并且尊重市场规律,以此为基础开展合作办学。近年来“中文热”有所降低,究其原因还是全球经济社会危机频发。而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表现乏力,以及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诸多变数,也使我国的外贸出口无法得到有效恢复,经济恢复发展只能依靠内循环支持,发展的阻力依旧得不到有效缓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因就是国际贸易,影响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增长。伴随国际贸易量的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势必会给国际中文教育合作办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会导致我国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受众群体减少,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合作办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面对挑战的应然路径
(一)促进多方管理合作进行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作为提高效率、竞争力的创新性活动,在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进行,并促进多方力量参与。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开展过程中,引进多方力量进行项目管理与合作,让多股力量协同合作优化办学项目的运行机制,可进一步保障国际中文教育开展合作办学的效果。制定适合当地的教学内容,避免中方师资盲目进行教学产生教育资源浪费,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学习者的中文水平。政府机构的参与,能够为合作办学提供办学的经济基础,促进文化交流,为中方师资提供好的就业岗位的同时提高个人收入,解决合作办学运行机制不畅和人才流失的问题。此外,多方力量合作管理,能够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提供深层次指导,提高合作办学水平,积极引导办学项目和社会力量进行有效对接,以此提高学习者的中文水平,也为未来习得中文的高素质人才的稳定输出奠定基础。
(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解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匮乏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养紧缺人才。通过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多种教育元素融入到办学中来,确保办学项目适应彼此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培养目标,保障人才输出质量。此外,高校方面还需要积极调整办学模式和内容,在实践中利用好现有资源,围绕学习群体开展专业培养。在形式上则需要积极论证,促进培养体系的优化调整。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为其他领域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让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多元化、培养体系科学化。此外,合作办学双方还需要加强宣传,以此获取资源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保障资源的合理使用,解决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办学双方加强沟通交流的同时,还可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实现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的有效布局,为后续培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新课程设置促进教育融合
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合作办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挖掘不同地区的需求,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融入当地文化,创新教学课程内容,增加中华文化传播的包容性和有效性。在机构规划方面,推动不同合作办学项目连接成为有机整体,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联结互通的有机整体,促进整个办学体系的蓬勃发展。此外,课程教学和组织管理方面还需纳入考核机制和评价制度,通过监督考核衡量项目运转情况和教学实际进度,以此维持办学项目的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在具体措施上,可尝试将部分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学,吸引中文学习者来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此外,还可以探索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科教育,通过探索“中文+职业”的模式,提高中文教学针对性,实现个性化办学,并以此建立跨地域、跨学科、订单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整体化设计和协调性发展,形成内外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融合的共同体。
(四)调整布局联动“一带一路”倡议
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受挫,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也需要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避开逆全球化浪潮,调整办学布局,适当倾斜教学资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规避不利影响。将办学重心移步到“一带一路”,既能发挥出语言学习的沟通作用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作用,还可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文化融合发展,以此凸显“一带一路”倡议互通互联、共同发展的初衷。在坚持“双方自愿,共同建设,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加大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丰富办学的内涵,以此增加中华文化在受众群体中的了解与认知,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新时代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总体而言符合现阶段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展望。但就现实办学情况而言,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将是未来阶段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