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赛事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模式研究

2023-03-13陈介凯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群众性体育竞赛全运会

陈介凯

(西安美术学院体育部 陕西西安 710065)

近年来,关于促进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的政策相继发布,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都将体育消费与群众性体育赛事作为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2021 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被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之中。该规划对建立业余体育竞赛活动体系以及多元化主体探索各类相关的赛事举办机制等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及意见[1]。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息息相关。随着第十四届全运会的结束,西安为全运会准备的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成为激活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以及群众赛事举办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结合这部分资源,在赛后充分激活资源,服务于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是该研究的主要目的。

1 群众性体育赛事

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特征

群众性体育赛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特征,对于群众性体育赛事有众多分类方法。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提出的有按照赛事举办主体的角度划分,这也是目前西安市统计局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统计分类的方法,即分为由各级政府、体育局、其他协会或单位等举办的赛事;从赛事是否是周期性的可分类为周期性赛事和临时性/单次赛事;从赛事包含的项目数量可以分为综合性赛事或单项赛事。其他分类方式还包括以赛事举办的区域、赛事对参赛对象的限制等进行划分。但是,对于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来说,赛事是具有一定的共性的。首先,所有群众性体育赛事属于体育赛事的大类,但明显区别于竞技体育赛事,并且参与赛事的主体为普通群众,而非专业运动员;其次,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竞赛的目的以健身、休闲为主;最后,赛事一般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2-3]。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以及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4]。无论是政策助力,还是人民文化休闲生活的需求,都是群众性赛事发展的坚实基础,但群众性赛事在发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市场开发不足、赛事举办形式单一、赛事服务体系,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等[5]。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时间段、配套服务和市场不完善是互相牵制的,所以要促进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推进。

1.2 西安市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现状

通过对西安市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即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看出目前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概况与人们的体育活动需求变化。从西安市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西安市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的3点特征。

第一,西安市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不断增加。2017年,西安市通过城市业余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共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260个,到2019年,这个数据达到了600 个,但在2020 年该数据则没有进一步增加,可以推测与疫情的影响相关。

第二,西安市群众性体育赛事项目多元化发展。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的项目设置逐渐丰富,既有发展比较成熟或群众参与度较高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马拉松、自行车等),也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项目(如武术、射箭等)。此外,滑雪比赛、大众冰雪运动会等群众性冰雪赛事也得到广泛开展。

第三,赛事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自2017年开始举办的西安马拉松,经过5年的发展,赛事规模基本稳定在3万人以内,报名人数近3年连续超过12万人,综合中签率在20%左右。其中,2019年报名人数最多,2018年中签率最高,2020年中签难度最大。从2017年的80381人到2021年120861人,报名人数增长了近50%。

从表1 可以看出,目前西安市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建设中,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人数增加、居民健身站点和活动中心不断建设起来,也说明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虽然一些公共场所,如居民小区、社区和公园等配备的公共设施可以满足一部分中老年居民强身健体和休闲放松的需求,但对于中青年或者对健身运动的强度和专业水平有一定需求的群众来说,还是更倾向于去健身俱乐部或其他专项俱乐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或技能,这就是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成长的动力。

表1 2017—2020年西安市群众体育及相关赛事发展情况

2 重大赛事促进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的基础

2.1 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大部分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赛事的组织者都是由政府单位牵头实施的。而为了便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与大型赛事的活动组织,这种情况在我国延续了多年。但在当前,群众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与体育产业发展市场化需求不断增长,只有对相关赛事进行“简政放权”,才能充分激活我国的这部分市场活力。我国具有巨大的体育竞赛观众,如篮球、足球等大众项目,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管理的僵化和赛事的单一,未能有效地激活这部分市场的能量。取消赛事审批相关意见的提出,不仅顺应了群众对体育娱乐休闲生活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积极引导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的发展[6]。

2.2 体育赛事的市场经济价值带来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放宽了政府对群众体育赛事的审批限制后,赛事举办的类型、赛事举办的主体都会逐步增加。我国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在这个巨大的尚未被发掘出其消费力量的群众体育赛事市场上,跃跃欲试的各类经济参与主体都会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加入体育赛事开发的队伍中。商业与体育合作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已经通过各类大赛得到了积极的印证,而不论是奥运会或全运会,或其他类型的国际化大型体育竞赛,都在利用项目明星及竞赛影响力实现了在各行各业的消费行为影响,如在服饰、健康食品品类方面,是体育与商业合作供应的典型。而在更多的群众体育竞赛中,也有更多的项目和更多跨界的商业合作等待着被发掘[7]。

2.3 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

体育竞赛场馆的建设在建筑材料、运动器材、土地等珍贵资源的使用方面投入巨大。因此,任何大赛场馆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大赛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场馆在赛后应如何处置的问题。在土地资源日渐减少的背景下,维持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避免一次性投入是当今大赛场馆建设使用的必要工作。对于大型场馆的建设,不仅消耗了资源,给周边的产业和居民的生活也会带来长期的影响,过度的场馆开发虽然可以刺激行业发展,但无序的场馆管理也会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8],因此,大赛场馆的建设也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场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及群众。

3 全运会后西安市群众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资源发展模式

西安市举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共使用了64 个比赛场馆,其中有14个是现有场馆,12个为新建场馆,其余场馆是在旧场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或建设。西安市体育运动中心选址于国际港务区,基本配套设施包括室外田径场、室外足球场、室外篮球训练场、室外游泳池、室内跳水游泳馆、室内综合比赛训练馆、水上训练中心等,集体育竞赛、训练、健身、表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综合性的体育运动休闲产业园区[9]。在全运会比赛的场馆中包括一部分在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这部分场地较为特殊,相比今天讨论的其他场馆,由于管理因素,修建在高校内的场地往往无法做到有效对外开放,所以对群众开放的程度,要根据其本身的修建及利用目的具体进行规划。

3.1 政府对功能固定场馆管理应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

功能固定的场馆,也可以归类为单一功能的场馆。这类场馆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中一般作为某一项竞赛的专用场馆。由于场馆设计特殊,功能不容易改变,在赛期作为竞赛馆,在赛后一般作为高水平的训练馆,其功能定位相对固定,不易发生变化。这部分场馆在赛后的应用,或与其他固定项目相关的赛事举办,大部分靠自身经营,但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群众基础薄弱,运营和维护成本高,这部分场馆绝大多数是国有的,所以更需要政府及相应的职能部门,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去促进其发展规划。

例如,西安市全运会新建的射击、高尔夫等体育场馆的应用就与这些项目有关。但这些项目的群众基础较差,场馆建设距离市区远,交通不够便利,一般都是作为训练基地发展,而训练基地的使用以及相关类型赛事的举办,单独靠场馆自身的运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场馆需要政府平台的力量为场馆的生存提供保障,针对场馆的发展和资源的调动去集合社会力量,这些场馆进行群众性体育竞赛也是群众性赛事改革的典型应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凸显政府在这类场馆中的服务作用,也要给场馆具体管理者灵活应变和适应市场的自由。

3.2 加强多功能场馆新媒体推广力度,重视群众性体育赛事品牌建设

多功能场馆在大赛期间可以满足多种类型项目对场馆的使用,但由于设计更具有包容性,在非竞赛期间,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商业表演或大型会议的场地使用。这类场馆如第十四届全运会中使用的陕西省体育馆、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城市运动公园体育馆等,这类体育馆也同时具备举办大型商演活动、商业会议及其他群体性活动的功能。但与一些娱乐经济与演艺活动更活跃的城市相比,这类功能所带来的收入不足,难以支撑这类场馆的日常运营,所以要进一步开发当地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来充分激活场馆的利用率。

多功能场馆赛后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场馆功能的多样化,并且这类场馆一般周边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场馆内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尤其是一些较为大众的对场地要求不是非常高的项目,更适合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这类场馆的发展既对其周边的城市服务活动有一定要求,同时也能拉动场馆周边的消费行为,给大众更好的体育休闲活动体验。因此,这类场馆是最具有激活体育消费行为潜力的主体,但当下这类场馆的大众影响力和市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

调查发现,西安市大多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网上平台及宣传做得并不好,如新浪等平台每年组织的各类篮球赛,极少在较大的场馆开展,而更容易在一些公园等场所落地,这也得益于与其相关园区的受众影响力更大。这类场馆正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尤其是对所在区域的市民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对自身组织赛事的能力以及场馆品牌赛事的打造,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进行积极合作,从多种新媒体宣传渠道打开思路,吸引更多的体育运动爱好者的关注,支持本区域内的群众性体育赛事,逐步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开展产业链。在对场馆开发的群众性体育赛事进行宣传时,可以结合当下观众流量较大的网络直播形式对竞赛进行直播、微博或微信推广,让更多即使无法到达竞赛现场的观众也可以增加对相关赛事的兴趣或参与动机。

3.3 拓展区县场馆,扩大群众性体育赛事参与范围

对于功能固定场馆和多功能场馆发展群众性体育竞赛的模式,在前文进行了讨论,无论场馆在赛后能否利用,其赛时的项目相关的体育竞赛,或场馆的发展都需要与其所在区域的群众联系起来,才能起到促进体育消费和产业发展的作用。目前,西安市大部分场馆服务对象都倾向于城区内的群众,对周边群众的辐射作用以及对区县的产业发展没有起到良好的或建设初期所预期的带动作用。

从近几届国内的全运会举办经验来看,许多场馆项目建设的选址越来越重视场馆对形成区域体育产业集群的发展,西安市的场馆建设也有类似的考量。但是,如何真正把场馆的带动作用发挥出来,与能否有效激活场馆与所在区域的群众体育活动的联系是直接相关的。如何让这些场馆以西安市城区为核心,通过场馆辐射到长安区、鄠邑区、高陵区、周至县和杨凌示范区等周边地区,能够形成具有区域服务意义的公共体育服务作用,促进地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举办,提高城乡居民的体育运动重视程度和消费水平。

以阎良区的无人机实训基地、鄠邑区足球基地、射击运动基地、体育主题公园等为例,可以通过提高周边群众的体育休闲消费行为,逐步增加相关项目在周边群众的体育休闲活动中的占比,形成具有一定参赛能力群众的赛事基础,举办相关的比赛则会水到渠成。以青岛市在举办过全运会后打造的赛艇赛事为例,从休闲娱乐项目逐步发展到全国知名的品牌赛事,就是对这条道路的成功探索。以往这些场馆也举办过一定的公益赛事或活动,但无法有效激发群众的消费行为,也给当地政府对活动支持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只有逐步激活群众的体育娱乐和休闲生活行为,带来消费与参赛群众基础,才是真正让场馆与群众体育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重大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项与群众健身、休闲和娱乐息息相关的全民性竞赛,高水平专业体育竞技的基础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娱乐生活需求下产生的。体育运动代表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与热爱,而大赛后往往也是群众发展自身体育竞技能力、重视健身健体的宝贵阶段。通过对近几届的奥运会、全运会赛事的讨论,群众对体育项目的热忱和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氛围体现的是群众对更多适合大众参与、调节和丰富群众体育运动休闲生活竞赛和服务的需要。该研究结合重大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开展的关系,以第十四届全运会为例,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大赛后的场馆资源,促进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与带动区域性体育产业开发,对提升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及赛后的场馆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群众性体育竞赛全运会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