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窦大夫祠保护工程特色修缮工艺

2023-03-13夏惠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藻井斗拱大夫

夏惠英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崛围山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00)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5千米尖草坪区上兰镇,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字鸣犊)而建的祭祀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唐诗中有“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的诗句流传至今。现祠重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重修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明清续修,其建筑风格和结构手法既有一般建筑之共性,又带有本地区的强烈地方特色。窦大夫祠后殿与献殿为一体结构,后殿板门背后有锛子加工的痕迹,其门盘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印造”字样,此门为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祠堂献殿、后殿、南殿柱额用材粗大,柱头卷刹,刹面鲜明,是元明建筑之典型作品,特别是祠堂献殿内的小木作八卦藻井建筑手法独特,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10月,按照国家文物局立项、审核、批复后的保护修缮方案,对窦大夫祠进行了全面、科学、严谨、专业的保护修缮工作。2015年11月,太原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保护工程因其科学、严谨、专业的保护工作,荣耀入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1 修缮方案设计思路和特色

窦大夫祠建筑核心价值是:比较完整的元代大木构架;精美的屋面琉璃脊饰瓦件;在剽悍的元代民族风格中,留存下来的结构精巧、独特的小木作藻井;元代珍贵的板门及三角直棱窗。围绕着以上内容对窦大夫祠修缮内容进行了施工设计,要体现出元代这个短期王朝特殊时段的建筑风貌。

窦大夫祠保护修缮工程主要以瓦作、木作为主,尤其以献殿元代藻井小木作的修缮技术为亮点。项目立项时对现场实地调查,窦大夫祠及烈石寒泉正殿等建筑基础及梁架稳固,但屋面勾头、滴水多有毁坏,瓦件松动,泥背酥松、捉节夹垄灰层大面积剥落,导致漏雨严重。屋架各构件存在不同程度受潮、开裂情况,雨渍明显,望板腐朽、椽飞开裂,墙体受潮、起皮反碱、局部开裂。同时,对前次修缮遗留问题需立即采取措施。

屋顶部分在制订方案时将其中包含的各类信息,如椽子、望板、连檐、博风等木基层的材质、制作工艺、结构方式及其上各类铁活与装饰认真分析、造册统计、摄影、绘图、记录并进行分类说明。对各类瓦件脊兽的原组合方法、细部图案等分别进行绘图、摄像、拣出样品后为修缮中提供可靠依据。对于缺失的脊兽:一是根据现在保存的残件在现场分析原造型、尺寸、图饰后,绘制出相应的设计图;二是对完全不存在的脊兽,根据乡民口头传承会同当地对原物有印象的年长者到境内和相邻县份与同期、同类建筑实物进行比照回忆分析,之后草绘小样经过推敲,再依此设计。

逐一统计各类木构件的造型、结构方式、保存状况等,分析构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始状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绘出相应的加固设计。对于残损的构件,采用加固补强的方法使原物继续使用,如果确已不能继用的构件应按原状补配。对各类酥碱与外鼓的墙体进行加固,首选的方法是原位剔补和局部采用铁卯杆加固,严重倾斜与空鼓的壁体应拆除重砌。装修复原,根据现存槛框的规格及柱子侧面的榫卯等信息确定主要尺寸,心屉图案参考境内同类建筑的形制、同一档次的造型进行设计。地面、台明的铺装按勘测所获的方(条)砖及石制品规格与铺装方式进行设计施工。

总之,对窦大夫祠建筑的修缮是针对各建筑存在的问题在对本体尽量少干扰的前提下,采用传统方法合理修葺补强,使其得到妥善保存。

2 修缮工程实施情况

烈石寒泉正殿修缮主要包括:屋面揭瓦、大木构件局部维修加固、椽木望板拆除补配、瓦脊件补配、剔补墙体、铺墁地面。

献殿修缮主要包括:屋面揭瓦、补配脊饰、大木构件上架解体、下架整修、藻井整修、椽木望板拆除补配、斗拱补配、整修台明、铺墁地面。

后殿修缮主要包括:屋面揭瓦、椽木望板拆除补配、斗拱补配、瓦脊件补配、清理剔补木构件、剔补墙体、铺墁地面。

东、西耳房修缮主要包括:屋面揭瓦、大木构件局部维修加固、椽木望板拆除补配、斗拱补配、瓦脊件补配、墙体修砌、铺墁地面。

东、西配殿修缮主要包括:屋面揭瓦、大木构件局部维修加固、椽木望板拆除补配、斗拱补配、瓦脊件补配、剔补墙体、铺墁地面。

南殿(山门)修缮主要包括:屋面揭瓦、大木构件局部维修加固、椽木望板拆除补配、斗拱补配、瓦脊件补配、局部拆卸、剔补墙体、铺墁地面。

院落整修主要包括:献殿前面院落及甬道揭墁、安置排水口两处。

通过对窦大夫祠及烈石寒泉遗址的勘测,针对其残损内容、程度及原因,根据结构部位残损点可靠性评估及勘察结论确定其修缮性质。南殿(山门)、烈石寒泉正殿——现状整修;献殿——重点修复、上架解体、下架整修;后殿、后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现状保养、局部整修。院落工程主要包括:剔补整修风化木构件,加固梁枋,构件表层封护加固,揭瓦屋顶,补配瓦件、脊饰、脊件,勾抿屋顶,油饰断白,加固整修台明、揭墁地面,整修补配地面砖,整修院内地面,疏通排水等。此次维修确定了“修旧如旧”的理念,实施过程中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安全为主、可逆可再处理性、保证不改变地方风格的原则。

3 在修缮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修缮实施过程中本着保持传统、保持地方手法和运用传统材料、传统技术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各类条石、砖、瓦采用征集、收购同期建材的方法进行制安,屋顶泥背上搭压扎肩麻与拍打泥背提高密实度都为传统方法的体现,特别是各种、各类铁活的制作与归安全部采用、沿袭了传统的和施工中发现的原物进行制安。对拆卸下来的瓦件进行清理(用软铜刷清理表面泥土后不会破坏琉璃瓦面),再用软布擦拭干净瓦面,然后分类码放至瓦件堆放区,做好标识。

在屋面拆卸过程中发现板瓦底有题记(墨迹),准确记录发现的部位,为了能更完整地保留题记,在瓦瓦过程中用同样大小的瓦件,在其瓦底上标记好原瓦件题记并注明更换日期,恢复原位,原瓦件妥善保存。

4 修缮技术手段

墙体剔补:在凿除酥碱砖墙时为了避免对邻近砖体的震动破坏,采用人工手锯拉锯法锯除糟朽的砖块;在剔补砖体时避免砖体内部灰浆干缩现象,采用间歇剔补法和灌浆法相结合替补墙体,保证剔补的墙体背里灰浆饱满及墙体灰缝不出现裂缝及干缩变形现象。

木构件嵌补:用毛刷及气泵管清理裂缝内尘土,为了保证裂缝内密,使用溜浆法由下而上灌注胶体至裂缝密实,再采用同种材质制成木楔(木楔外观要与原构件外观一致,纹理也要与柱子外表面纹理一致),然后用环氧树脂嵌补。遇到裂缝处有木纤维,首先应避开纤维处,在木纤维之间的空隙处跟随裂缝形状及纹理进行环氧树脂嵌补,从而在不破坏木纤维的前提下保证木块与构件合为一体。

5 特色修缮工艺

献殿屋架顶升及复位工艺:根据献殿施工方案,需要将献殿自三架梁顶升抬起,以便拆卸藻井进行维修。在实施屋顶顶升之前,已经完成瓦面苫背及木基层的拆除等工序,为顶升工序清除了障碍。用千斤顶顶升四角抹角梁后用脚手架支撑,并用木块垫撑抹角梁,等藻井修缮完毕后复位。顶升完成,屋架重力由脚手架支撑,柱子载荷解除。

变形木构件矫正工艺:经过二次勘察,献殿四角柱整体向南倾斜,北向柱头额枋下垂挠度达18厘米,影响整体构架的安全性,经甲方、监理方、施工方协商,设计单位同意可调整角柱。具体步骤:献殿梁架卸荷;用宽吊带捆绑柱头,倒链连接宽吊带,倒链另一边捆绑后角柱根;两柱根间支撑木桩固定柱根;角柱倾斜方向用人工木板支顶。边调正边观察梁架变化,调正角柱拆除吊带。

藻井分解及复位工艺:使用抬升法在梁架不落架的前提下修复了藻井(矫正、补配)。此方法源于设计方案,但又优化了设计方案。经过二次勘察,藻井主要病害为承托藻井的枋、爬梁、斗栱变形、垂弯、倾斜,导致藻井整体下沉。第三层藻井损坏最为严重,东西边斗栱板被其上的爬梁压断、劈裂非常严重,藻井斗栱板与斗栱之间脱榫,斗栱盖板缺失,藻井小木作构件缺失50%(经过现场小木作构件统计数据)。施工时,首先揭瓦屋顶,上部梁架顶;藻井下部搭设操作平台及满堂脚手架支顶藻井,防止藻井下落;藻井分层整体拆卸上面三层,下面两层原位整修;补配斗拱构件,加固及更换斗拱板;补配加固后分层复位,原状归安,梁架归安(图1~图3)。

图1 修缮前藻井局部损坏照片

图2 现场量制缺损木构件

图3 原位补配缺失的小木作构件

抬升法操作步骤:①在藻井下端搭设操作平台便于维修一、二层,在屋面上搭设操作平台用于存放、维修三、四、五层构架(避免损坏藻井构件,减少搬运次数、距离)。②清理藻井上老尘土,顶升平梁以上梁架至留出修缮斗栱时有足够操作空间。③秉承“最小干预”原则,且因三层斗栱板糟朽断裂最为严重,需要补配,故三层及以上层局部分解拆卸。四、五层藻井原状整修,原位补配缺失的小木作构件,一层、二层原位整修、抬升补配构件。④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对缺失的构件进行补配,对松动的构件进行加固,斗栱构件补配时必须与原构件同种形制、同种材料。⑤每层藻井维修完成后整体安装复位(安放每层藻井时也是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使每层藻井之间的榫卯结合复位),最后检修每攒小斗栱,安装缺失的散斗,顺色做旧。

运用抬升法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解决了以上问题。修缮完毕后得到了省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恢复了原貌(图4、图5)。

图5 藻井修缮后

斗拱非解体调正:对献殿已完成工程的自检中发现平座斗拱尚存在局部构件松散和轻微偏斜的情况,经过详细勘察后发现具备调正的条件,决定对其进行调正处理。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借承椽枋下短柱的支承力将平板枋调平,斗拱偏斜的调整则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其受力关系,解除或平衡其偏斜受力因素来解决。首先用千斤顶将平板枋支顶到位,使平身科斗拱在平板枋和拽架枋之间贴紧,在贴紧过程中调整正心瓜拱和正心万拱与拽架枋齐平,以及相互之间槽升子的吻合。调整到位后在短柱底部楔入木楔,解除千斤顶力量,各构件之间保持了稳定。准备一个合适(最高处高度等于重翘与正心万拱之间榫卯差距)的木楔,从正心万拱卯口上部楔入,随着木楔的楔入可以观察到重翘开始归正,内檐单才瓜拱也随之逐渐趋向水平,但由于单才瓜拱与重翘之间的榫卯也存在空隙,单才瓜拱仍然有轻微偏斜。采用同样办法,用千斤顶将单才瓜拱低的一端轻轻顶起后观察榫卯的空隙,在单才瓜拱高的一侧与重翘之间楔入木楔,解除千斤顶力量后,单才瓜拱不再偏斜,保持了水平的状态。

使用甩泥法对室内墙体进行抹灰:此方法经过多次运用,效果很好,走访的已使用此方法的修缮工程,全部没任何起皮、空鼓、开裂、脱落等异常现象,且根据对当地老工匠的询问、走访,此方法为传统抹灰,认为应该很好地推广使用。处理方法为:①用细铁钩清理土坯墙灰缝内杂土。②灰缝清理干净后墙体洒水湿润,后把滑秸泥甩入灰缝,填塞密实,灰缝内滑秸泥与表层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形成整体。③分层抹黄灰泥,每层厚度控制在1厘米,抹三层。④抹麻刀灰,抹灰控制好平整度与垂直度。制备滑秸泥,泥、灰、麦秸的配比是60∶40∶3,以及喷洒清水湿润墙体。实施后砌体抹灰完成经检查符合质量及规范要求。

这次修缮工程主要解决了窦大夫祠及烈石寒泉正殿屋面漏雨问题和屋架个别构件的嵌补、墙体剔补、地面整修,对献殿斗拱及藻井进行矫正、归位、补配做旧,使原本可能脱落的藻井得到了有效保护(图6、图7)。

图6 献殿修缮前

图7 献殿修缮后

窦大夫祠文物保护工程高度重视对历史沿革尤其是修缮历史及其遗构的前期研究,设计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的原则,注意保护原有建筑的辅柱、彩绘、屋面瓦饰与后世修建过程中有价值的遗构,保证了各建筑修缮前后的一致性,充分展示其历史面貌,及历史上修缮过的痕迹,体现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利用价值,全面地保护了文物的历史信息,维修过程亮点多,为提升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发挥了作用,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藻井斗拱大夫
说不完的斗拱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进步太快
邬大夫就诊记
中唐早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微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篇 比拟苍穹—— 古建筑中的藻井之美
间接性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