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在肌骨神经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2023-03-13王媛媛通讯作者
李 想 王媛媛(通讯作者)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 301800)
肌骨神经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多见于卡压伤、交通事故伤、坠落伤等患者,此类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感觉障碍及活动障碍等,如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修复,可能会导致组织结构退变,甚至功能损伤和丧失,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2]。传统临床上对肌骨神经损伤的诊断以及严重程度评估多依赖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检测,但肌电图鉴别也存在不能提供具体病变位置、病变位置神经形态以及病变组织结构改变等信息,这些都会对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造成明显影响[3-4]。近些年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因具有可重复性、无创且易推广等优势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成为肌骨神经损伤检测的重要手段[5-6]。本研究现拟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析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在肌骨神经损伤中的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0年5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肌骨神经损伤患者,将其按照检测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肌骨神经损伤诊断标准,具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并且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均具备齐全临床资料;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性疾病者;药物或酒精依赖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纳入其他未结题临床调研者;不配合及拒绝参加研究者。
2 干预方法: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肌电图检测。检测时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同心圆针电极,收集(1)受检肌肉的插入电位,(2)静息电位,(3)肌肉轻微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4)肌肉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重点检查患者的小指展肌、腓肠肌、股直肌等部位,使用刺激器正负极相隔2-3cm,诱发最大动作电位,记录潜伏期、波幅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测。设置探头频率为9-18 MHz,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循患者各神经的走向开展横切面、纵切面扫查,记录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处形态、连续性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完成检查后,根据患者的检查所得设置不同的治疗措施,如症状较为严重者且存在卡压症状者选择手术治疗(如神经探查内外松解、神经移位修复术等),术后患者接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对轻度损伤者且无卡压症状者则采取保守治疗(局部封闭、电刺激、理疗、营养神经等)。治疗后,定期使用肌电图和高频超声复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1)比较肌电图和联合检测对肌骨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2)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7-8](采用0-100分评分法,得分与受试者肢体功能恢复成正比);(3)评估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其中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完全恢复(M4)、可对抗阻力(M3)、近端和远端肌肉可察觉收缩(M2)、近端肌肉可察觉收缩(M1)、无肌肉收缩(M0),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分为:完全恢复(S4)、支配区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S3)、支配区皮肤感觉有改善(S2)、支配区皮肤痛觉恢复(S1)以及支配区无感觉(S0)[9]。
4 统计学方法:数据通过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对于偏态数据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U检验),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比较,以(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纳入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治疗措施等一般临床资料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一般临床资料 对照组(n=30) 观察组(n=30) t/x2 P性别男13 15 0.268 0.605女17 15平均年龄(岁) 40.39±3.20 39.98±3.22 0.495 0.622平均BMI(kg/m2) 22.89±3.29 22.91±2.98 0.025 0.980交通事故伤 16 15损伤原因 卡压伤 8 7 1.236 0.698坠落伤 6 8全臂丛 5 4尺神经 6 6损伤部位 桡神经 3 4 1.114 0.984正中神经 5 5腓总神经 5 9胫神经 6 2轻度 8 5损伤程度 中度 15 16 0.569 0.669重度 7 9治疗方法保守治疗 13 15 0.268 0.605手术治疗 17 15
5.2 2组患者神经损伤诊断结果比较: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损伤诊断结果比较(n,%)
5.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及肢体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参数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和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及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n=30)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及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n=30)
组别 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s)尺神经传导速度(m/s)腓总神经传导速度(m/s)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45.69±10.23 40.26±6.36 34.56±6.59 58.62±11.26治疗后 66.56±11.62 48.56±7.49 45.66±10.26 77.56±13.23 t-7.384 4.627 4.986 5.971 P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治疗前 44.98±12.01 39.98±7.12 33.89±6.56 58.98±11.65治疗后 66.98±12.51 46.98±7.56 40.26±10.23 70.65±12.56 t-6.948 3.586 2.871 3.731 P-0.000 0.001 0.006 0.000 t与观察组治疗后对比 - 0.135 0.813 2.041 2.075 P与观察组治疗后对比 - 0.893 0.420 0.046 0.042
5.4 2组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和感觉功能恢复等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30)
讨 论
四肢神经分布于皮下、骨间沟或肌肉内,多位置较为表浅,在遭受到外力侵袭或暴力冲击时,四肢神经极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肌骨神经损伤[10]。而因肌骨神经具有解剖结构复杂、不可再生等特点,因而出现肌骨神经损伤的患者往往恢复周期较长,如在损伤初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修复,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1]。故而对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进行准确判定,并依据诊断情况予以患者准确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高频超声的中心频率可达10MHz以上,能对生物组织进行高分辨力无损探查[12]。用肌电仪记录下来的肌肉生物电图形是肌电图,是目前肌骨神经损伤的常用诊断措施,但临床实践发现,神经损伤后患者往往存在一段时间的神经休克期(约3-4周),该时间段内的肌电图并不能很好地显示患者受损部位病情,尤其是对某些闭合性神经损伤,其诊断准确率往往更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确定临床治疗方案,而这会拖延患者病情治疗进程[13-14]。
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析了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在肌骨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同肌电图检查组相比较,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测能够使诊断符合率自73.33%提高至96.67%,提升明显,这提示联合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治疗前,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诊断结果为依据制定治疗措施后,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参数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联合诊断为依据制定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和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单纯依据肌电图结果治疗;并且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和感觉功能恢复等级方面也是观察组显著占优。本文作者分析认为,高频超声可以动态且直观的显示神经走行、分布及内部结构,对明确病变位置具有积极意义,这些都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肌电图能区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对于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来说,肌电图可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15]。还对于多种疾病有着诊断价值,包括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并且,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及疗效方面,肌电图也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对肌骨神经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相较肌电图单独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符合率,且有助于患者损伤程度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对提高治疗效果也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