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实践
2023-03-12周婷婷
摘 要: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情感的寄托与象征,它如实地记录着各民族文化群体的演变历程。它所属的历史时期,印刻了民族的主观情感,暗涵了时代的积淀与情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向往与期盼。它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民族文化的遗址,是历史的见证者。初中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教材便是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打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实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借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故此本文探讨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实践,借此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实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民族音乐;农村初中;艺术价值;传承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6-0-03
民族音乐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涵盖了丰富的人文故事、地域特色、民风民俗等,极具艺术价值。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民族音乐的融入,加深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认知,通过对曲调、歌词的学习分析,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表达方式,从音乐中学习到多民族的文化。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成为课堂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大单元教学以“单元统整”的视角开展教学的整体设计,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挖掘单元内作品的内涵,找到作品之间表现特征的关联性,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能力,确定契合课标要求、体现教材特点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通过一首作品获得一类作品的学习、实践经验,促进音乐学习理解和核心素养的发展。由于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性,农村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宜采用大单元教学,以增强课与课之间的關联性,让碎片化的民族音乐知识得以整合,进而促进学生构建整体性知识结构和全面发展。
一、民族音乐融入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价值
(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融合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它既属于国家,又属于世界,体现了世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结合。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无数经典的民族音乐创作,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为中国历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音乐不仅是初中美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承载和传递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环节。初中生在认识和品析民族音乐的同时,便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心灵。在音乐的影响下,教师有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民族的智慧与内涵,进而体会到作为国人的自豪感[1]。
(二)感悟民族底蕴,提高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的魅力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指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深层次的是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如民歌、民族舞蹈、乐器等,风格不一,魅力独特。将民族音乐融入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树立民族自信。
(三)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音乐,它像清泉一样洗涤着灵魂,像画笔一样勾勒出艺术的风格。民间音乐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和特色,每一个音符都随着各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而跳跃。通过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底蕴、文化精髓和民族性格,为塑造完美人格提供丰富的素材。将民族文化融入初中音乐教育,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也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引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在民族音乐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进一步促进自我全面发展[2]。
(四)传承民族文化,担负文化使命
在高速信息通信的今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上虽得到了较大满足,但对于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却闻之甚少。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体现了文化和美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了解祖国的文化知识与内涵。在初中音乐课上,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这不仅会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也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深远的教育价值。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融入民族文化教学中,将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其就能在感知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也为我们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民族音乐传承实践思路
教师应对“大单元教学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设计的核心意图。音乐教育作为连接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关键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围绕核心目标,通过项目式驱动、问题式导入或是跨学科学习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目标价值,才能正在体现核心素养的“大观念”。其中,“大观念”可以是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也可以是对音乐创作技巧的进一步提升,也可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成果的热爱和传承。通过“大单元”活动设计,学生能够在丰富且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实质性的学习成果和知识,并且基于多方面的操作与探索体验,使自我内心情感体验得到积极反馈,以促成自我核心素养的形成[3]。
三、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民族音乐传承实践具体路径
(一)品读教材,明确意图
筑牢基础,厚积薄发。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沉浸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用心品味教材,从文化底蕴中探索民间音乐的脉络。围绕单元主题,剖析音乐作品的灵魂,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进一步增强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使命感。这样,音乐教学便可水到渠成。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无锡景”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尝试以“丝竹江南”为单元主题,以民族音乐为单元核心要领,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民族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民族特色的音乐成果,并感悟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指路明灯的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探索民族音乐的元素。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对歌名和歌词进行分析,并详细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核心内容。当学生对民族元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会充满激情地探索民族音乐的奥秘。当然,教师还可以调用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并通过IP定位赋予民风民俗独特的韵味,激发大家参与本节活动的兴趣。其次,为深入探析与“丝竹江南”有关的各色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江苏地区的相关民风民俗特色,以及本土化的音乐资料,加深学生对江苏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秦淮景》这首音乐的独特之处,并总结出其作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展现出“苏州评弹”的艺术风格,也彰显了秦淮一带的文化特色。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跟唱识谱,亲身感悟《秦淮景》本地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為了让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更有层次和深度,教师也可以再系统地补充一些苏州评弹的相关文化,从本土方言、乐器以及演唱方式等,分析民族音乐的特点,让学生从音乐感知到文化学习,全面地了解民族的强大,并愿意自觉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4]。
(二)设置任务,层层递进
“跳一跳摘桃子”,这一俗语对应的教育理论即“最近发展区”。教师执教时,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内在潜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艺术价值和人文素养,教师通过合理的任务设置,有必要帮助学生找到民族音乐、文化与个人发展的交汇点,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探索欲望。为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各梯度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教师还可以设计层层递进式的项目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完成其分配的各项任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紫竹调”这一课为例,教师通过播放一些江南的丝竹音乐,打通课内与课外对于民族音乐学习的壁垒,以项目式教学模式设置三个任务,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首先,借助互联网等渠道,对民族音乐进行了分类与总结;其次,从曲种和乐种几个层面出发进行了梳理;最后,从课内教学单元的课题“丝竹江南”入手,查找丝竹乐器的有关材料。上述任务可以带动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文档等方式来呈现自我任务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任务成果、音乐内涵的诠释、创新学生思维等环节,在学生了解丝竹乐器、民族音乐等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赏析江南丝竹音乐《紫竹调》,使学生站在民族文化和本土音乐特色这一视角,体会江南丝竹的味道,认识江南丝竹音乐特色。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江南丝竹,感悟江南丝竹旋律等,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实现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方面的近期提高和发展[5]。
(三)聆听鉴赏,体会情感
新课标背景下,聆听与鉴赏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用心聆听,品味民族音乐的韵律;用情鉴赏,感悟民族音乐的意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捕捉音乐之美,还可以感知音乐的意境之美。以初中苏少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演唱江南好”为例,教师可以将民歌《茉莉花》融入教学,开展系列鉴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韵律以及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鉴赏活动分为聆听和欣赏两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1.聆听,品味韵律
《茉莉花》的民乐犹如江南的微风细雨,透露出浓郁的本土音乐特色。在探索这种音乐的起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艺术和审美特征。这首音乐是用多媒体播放的,让学生在听了多遍之后,就能领略到其中民族音乐的元素。江南音乐多以五声音阶方式呈现,彰显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在流畅且反复回环的节奏中表达情感,让人感受到和谐的氛围。而且,江南音乐多以切分节奏结尾,耐人寻味。
2.鉴赏,感悟意境
《茉莉花》是一部充满民族音乐韵味的经典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刻体会它的美。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歌词中蕴含的音乐情绪。视频可选用《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加入江南水乡、采茶女、油纸伞、小船等优美元素,营造出令人陶醉、唯美的意境。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这些优美的画面,从而更深入地品味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6]。
(四)主题活动,整体感知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的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民族音乐的魅力。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全过程,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表达能力。另外,也可以将课堂延伸至户外,结合各种表演和节日庆典,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以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紫竹调”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使用江南丝竹乐器,并基于特定主题活动,体会民族音乐的旋律,如《紫竹调》,在演奏中感知江南特有的民族风趣。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唱听”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演唱、伴奏或是自组乐队合奏等方式,感受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如有必要,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乐谱,通过对比试唱,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和劳动间的关系,体会江南人民的优良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为深化教学主题目标,教师可以开设“音乐对比”,赏析《南绣荷包》和《万马奔腾》等经典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南北方民族音乐的鲜明差异。这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还激发了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探索欲望。最后,教师可以创设“民族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紫竹调》为灵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审美,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对于民族音乐的即兴创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还可以升华单元主题,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搜集的有关民族音乐信息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或乐器,并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音乐练习场所,大胆地练习和创作,最后以组或个人的形式展演。
四、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整体教学打破了传统零碎的知识体系,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彻底改变了农村初中音乐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当代音乐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育人”,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大单元整体教学,以项目式任务驱动学生对“民族音乐”育人价值的探寻,在知识和情感中强化“育人”功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J].山西教育(教学),2023(12):73-74.
[2]连少萌.谈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传承[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0):139-141.
[3]吴成芳.初中学段中国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的实践[J].艺术大观,2023(09):109-111.
[4]付新燕.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128-130.
[5]罗天浩.初中学段中国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6]盛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以《多彩的汉族民歌》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01):103-111.
基金项目:海安市教师微型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农村初中音乐课程内容重组与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3L094)。
作者简介:周婷婷(1987-),女,江苏海安人,本科,从事初中音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