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变化写即景

2023-03-12周飞

阅读(高年级)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即景桂树雾气

周飞

“即”的意思是“当时,当下”。“即景”就是眼前的或当下看到的自然景物,是较短时间内所见,并有一定变化的景物,可以是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山水田园、河塘湖泊等自然景观。写即景,应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一、交代变化的原因

景物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时间推移而变化,比如随着时间变化,朝阳的形态和颜色也在变;有的因外界影响而变化,例如雨点会让湖面出现一个个小圆晕;有的因观察位置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不同地点可以欣赏到不同景物。不交代景物变化的原因,容易让读者觉得莫名其妙。

请看蒋畅同学《晨雾即景》中的片段:

一缕阳光洒了下来,雾气在我身边渐渐散开。我满心不舍,想留下它,却见它从我身边轻轻地飘走,灿烂的阳光好似它们集合的信号。万物苏醒,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恢复了它们本来的容颜。我目送着最后一缕雾气散去,加快脚步走向学校。

“一缕阳光”使雾气在我身边渐渐散去,“灿烂的阳光”使雾气从我身边轻轻飘走,最终全部消失不见,阳光用它神奇的伟力驱散了雾气。小作者把阳光和雾气结合起来,相互穿插着写,交代了雾气变化的原因,描绘了雾气变化时的景象。

二、提示变化的顺序

观察景物时,关注变化的同时,还要留心变化的顺序。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空间顺序写,比如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等,还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为了突出景物的层次之美,让读者读起来更轻松,建议选用提示顺序的信号词。

《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起初”“后来”“接着”等词语就是提示景物变化顺序的信号词。这些词分散在文中,很好地发挥着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将鸟儿数量由少到多、叫声由小到大的过程写出了梯度,使行文有了节奏,景物有了秩序,带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分解变化的过程

有时,眼前景物的变化过程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甚至只是一瞬间。要想写清景物的变化过程,离不开仔细观察,要敏锐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此外,可采用“慢镜头”的写法,把一瞬间拉得足够长,成为一个个放大的画面,帮助读者看清景物变化的过程。

《月迹》中有一段内容特别棒: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作者通过连续观察,发现了穿衣镜上月亮形态变化的具体过程:一个白道儿、半圆、满盈、渐亏、消失。在作者眼里,月亮就像是一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儿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上去了。这一段动态描写活灵活现,把月亮逐渐升高的过程写得一清二楚、生动有趣。

四、丰富变化的角度

景物的变化往往不止一个方面,比如日出时太阳的位置在变,形状在变,颜色也在变。发现景物的变化,主要依赖视觉,但也不能忽略其他感官。通过立体观察,抓住景物在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特征,从多角度进行描写,才能具体展现景物的变化过程与特点,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

一起欣赏习作《落日即景》中的文字:

不知不觉,太阳又悄悄地向下溜了一点儿。这时,太阳的小半边脸被山遮住了,像一只熟透的大红苹果被轻放在山顶上。太阳缓缓滑落下去,黑色似乎要布满天空。依旧火红的太阳,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正在和那黑色的云争斗,看谁可以争夺这片天空。这时,太阳却向山下滑落。后来,太阳在山顶上只留下一条红线,没到最后一刻,它是不会放弃的。可最后,它还是完全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作者用“小半边脸”“一条红线”等词语描写落日形状的变化,用“大红苹果”“燃烧的烈火”等词语描写落日色彩的变化。此外,“熟透的大红苹果”“燃烧的烈火”等词语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描写景物变化的角度多了,语言自然真实、生动。

五、穿插变化的感受

写即景,在写“所见”“所闻”的同时,不要忘记穿插写“所感”,即将心中变化的感受和眼前变化的景物融合起来,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感受的变化,不但能使行文有起伏,還能感染读者,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贾平凹在《月迹》中两次写桂树,一次是写庭院中的桂树:

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另一次是写月亮上的桂树:

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看着庭院中的桂树,作者疑心累累的花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遥望月中桂树,感到自己已在月里,院中桂树即是月中桂树,身后有袅袅的气息,发梢有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作者笔下的文字,在景物和感受之间灵活切换,做到了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现在,请你也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根据观察对象拟一个题目,比如“雨中即景”“田野即景”“清晨即景”,先观察,后描写。写好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然后对不满意的地方再进行修改。

学生练笔

阳澄湖落日即景

王沁琳

傍晚时分,我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在阳澄湖公园的小道上散步。

现在,落日离地平线还有一段距离,它像一个圆溜溜的鸡蛋黄,又像一滴橙黄色的颜料。我闭上左眼,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落日,想留住这颗“明珠”。这时,天空飞来一群鸟儿,它们也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当我回过神来,再看向“明珠”时,它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已经悄没声儿地从我的指间溜了出去。

落日渐渐西斜,仅露出半边脸。放眼望去,湖面仿佛一面镜子,夕阳照到的地方呈橘红色,没照到的地方呈碧绿色。此情此景,让我不禁联想到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忽然起了一阵风,高高低低的垂柳应和着湖水拍岸的轻响,扭着柔腰,甩着长辫子,这是在给落日举行欢送会吗?

落日最终还是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天边只留下一片红霞。此时,我的耳畔似乎回响起落日洒脱的吟诵声:“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评:紧扣题目,交代了欣赏落日的时间和地点。

点评:运用拟人手法,把落日位置的变化过程写得具体而有趣。

点评:描写了落日位置、形状的变化,写明了湖水变色的原因,具有诗情画意。)

猜你喜欢

即景桂树雾气
雾气一样的摆渡船
雾气一样的摆渡船
「雨中」即景
山中雾气
水天月
窗外即景
雨中即景
Osmanthus Glorifies the City
我敢
生命的姿态